近日,有网友表示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入选小学六年级教材,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5课质疑。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作者据说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像网友说的那样给孩子产生“印第安人自愿放弃土地给白人”的历史印象呢?
让我们先结合课文和教材原文一起来看一下:
看到这里,我们其实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因为最关键的不在于课文,而在于如何教授这篇课文!我们从网上找到了相关的参考教案(80%以上的教案设计是相似的!)。
难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是我们能够参考到的高比例教案,难点是:“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我想说的是,这样一篇民族历史题材的文章,竟然被硬生生的教授成了环保科普文,只教环保不看历史!
后来我们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些PPT格式的教学设计参考,更加震惊!“历史”竟然还可以这样!
教学逻辑大概是:
1、印第安人是因为热爱大自然所以才将土地转让给了美国白人。
2、美国白人是充满爱心和感恩之心的,为首领修建了纪念碑。
3、印第安人现在在保留区生活,完全是因为自己比较封闭,不想被打扰。
4、我们要学习印第安人热爱自然的精神,做一个环保卫士?
这样一篇历史题材背景下的课文真的适合这么教吗?
生活在信息时代环境下的小学生真的这么容易被“谎骗”吗?
而且课本教学历史背景介绍这段将西雅图的形象描绘的如此伟大,是为了告诉大家“放弃精神”之崇高无上吗?
这样避重就轻的只讲环保的教学设计,真的没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