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大学生用什么手机(大学生使用的手机)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建设紧紧围绕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化教学研究与改革。面对行业“机器换人”升级趋势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院与富士康集团等企业合作,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建工匠工坊、学习工厂、协同创新中心三级育训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服务“四化同步”,对接生产过程的N个教学项目,并不断补充、完善、更新,形成项目池。

学院牵头成立包含2000多家企业的河南机械设计制造和装备技术骨干职教集团、河南省智能制造推进联盟,制造类专业订单培养达70%以上,创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家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完成了“自主可控多模抗干扰时统设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项目”等一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为河南省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就业效应评估机制提供了关键决策参考。

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产教融合的必由途径

产教融合难在“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解决理念的共识问题。二是解决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三是实操层面以什么为载体。

学院开发了具有广度和实时性的用人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双向互通平台,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布局,行业发展指导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融入企业发展;实现专业群与岗位链、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四对接”发展路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院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围绕先进制造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共设共建机制。学院与企业共建工匠工坊、学习工厂、协同创新中心,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安排实训设备,营造教学场所的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促进教学内容同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围绕先进制造产业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活动,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建立人才需求及储备信息数据库;建立企业共享、需求互动的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库;建立企业对就业岗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库。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培养方案和考核办法,实行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形成人才共育共管机制。校企双方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开放式培训体系和职业培训服务网络,搭建了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平台,为合作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应用研发等服务,形成了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共研共赢机制。

校企共建工匠工坊,培养专项技术技能。学院对接富士康、格力等智能化产线岗位链,拆解产线的共性岗位,组建基础工匠工坊;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对接新兴智能制造技术领军企业,对标高新技术岗位,组建前沿工匠工坊;利用工匠工坊学习专业共享模块,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专项能力。自2013年起,学院陆续与郑煤机集团、富士康集团等公司合作成立工匠工坊。

校企共建学习工厂,培养综合技术技能。2016年学院与珠海格力电器共建格力智能制造学习工厂,搭建气缸、法兰生产两条智能化产线。2017年与海尔集团共建海尔学习工厂,搭建空调外机电控设备智能化产线。学生大三以跟岗实习方式进入学习工厂完成拓展互选模块,培养岗位综合能力,满足智能制造关键岗位需求。

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培养技术创新能力。2018年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等共建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5%的优秀学生以“校企共培生”的身份进入协同创新平台,成立校、企、院三师+优秀学生的横向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企业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池,解决企业技术难题600余项,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优秀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依据项目池优化课程的有效策略

依托三级育训平台,学院与郑煤机集团等企业合作,校企共建20个工匠工坊,培养专项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富士康苹果手机产线等,共建自动化产线等工匠工坊,工坊下设212个项目。校企共建格力智能制造、海尔等2个学习工厂,培养综合技术技能人才,下设产线调试等23个项目,实施生产性实训。协同创新中心解决企业转型升级技术难题600余项,提升学生技术创新能力。跟随产业升级,不断变化教学项目,学院形成了三级递进式教学项目池,更新丰富了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边界。

采用大数据调研分析的方法,学院依据项目池梳理出5个智能制造岗位群、165个岗位核心能力、24650个课程能力交叉点,构建“基础共用、专业共享、拓展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三级育训平台上,学院按专项技术能力、产线综合调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层次,采用学徒式、场景化、多案例、项目式培训与教学,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建多轴高速高精加工、自动化产线等工匠工坊;对接企业职业能力,组建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5个专业教学标准改革;对接企业生产过程,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包,实现“工件与产品、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科研与技服、技能积累与技术创新、培育与培训”六方面统一。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五维”升级

提高学徒培养力度,实现合作机制升级。学院构建“共建、共享、共育、共管、共赢”一企一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了“工匠工坊—学习工厂—协同创新中心”订单学徒培养的驱动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三级育训从时间上采取“周期制”,从教学上采取“学徒制”,从管理上采取“企业辅导员制”,企业实践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化”,双主体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中推广应用,累计受益学生10000多名。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实现专业组群升级。学院以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专业为起点,成立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2014年随着富士康手机外框加工产线不断升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增设工业机器视觉技术方向; 2015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增设逆向工程、3D打印方向。逐步发展为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焊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5个专业组群,形成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

调整项目课程模块,实现教学内容升级。在企业工程师的帮助下,专业教师把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并按同一属性归类至项目池中,在三级育训平台项目池中组建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全部是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校企共同完成智能制造专业群中各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制订出专业群中数控技术等5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30门核心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企业工作手册式教材20余部,开发智能制造专业群工业机器人应用、多轴加工技术等网络教学资源、微课、仿真系统虚拟实训等,解决先进教学资源不足、不系统的问题。

建立双岗轮动机制,实现师资团队升级。学院目前已形成4个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双导师的带领下,实现了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组织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学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指导优秀学生组建成立了机电维修社团、机器人社团等30多个专业社团,实施“专业教师下现场工程”和“企业特派员”。教师团队与机械工业六院、中信重工等企业共同承担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项目,项目总投资达5450万元。

聚集各类优势资源,实现科技服务升级。学院与河南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同步,共吸引各类技术服务资金4000多万元,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出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科技型企业,每年培训企业员工5000多人次,解决了企业产业升级的一大瓶颈问题。学院按照智能制造产业链,遴选出资源优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10个企业师资培训基地,聚集了河南省及全国职教领域和行业企业多名专家,拥有9种优质培训资源、15类专题培训,并确立了“菜单式”“定制式”和“标准模块式”3种培训模式。

高质量发展收获人才和成果红利

精细精准培养,学生受益广达新高度。近10年来,学院智能制造类专业累计培养1.5万余人,支撑近300家企业升级发展,30%的学生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骨干,涌现了一批“河南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优秀毕业生代表。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双创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2项。

三级育训平台,树制造类专业新品牌。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省级共3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3项;国家级优秀网络课程1门;省首届教材建设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学院被评为“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数控技术专业群获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认证、“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机电一体化技术团队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技术培训创新,服务能力续写新篇章。学院获批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企业职工技术培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本科及以上学生技术回炉培训等216次,受益人数1.8万余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25日第14版

作者:肖 珑 王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