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高明董奉成语(董奉医术高明的成语)

小编导读

作为喜爱中医、研究中医很多年的中医粉,一定知道中医学有很多独有的代称和术语。“岐黄”“杏林”“悬壶”……这些词语一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但是若问到背后的典故,咱们可就未必知道了。

这事儿很没面子啊有没有?!万一有个人问住了咱们,这可忍不了!

所以,大家的贴心小编来为大家划重点啦!记住今天的文章内容,记得去跟朋友显摆一下!

中医术语源自于中医药古籍和经、史、子、集等各类文学古籍,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医术语的产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和特定的历史渊源相关,其中不乏一些寓意深刻的典故,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史熠熠生辉。

岐黄

黄指的是中华民族初祖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上古时候,黄帝率领他的部落统一了全国,中华文明由此发源。岐伯系黄帝的大臣,医术高明。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医术、医理、临证治疗等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中医称为“岐黄”,以致后来人们学医时,就说是学习“岐黄”;对于医术高超的人,称为“精于岐黄”。

杏林

杏林也是中医学的代称。其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根据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虽然他精通医理,医术精湛,求治者应接不暇,但他始终坚持为患者施治不计报酬。对于那些贫困的患者,他赠医送药不取分文,但求重病被治愈者在他的宅边栽种五株杏树。光阴荏苒,年复一年,董奉的房前屋后杏树成林,郁郁葱葱。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林中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等到杏黄时节,满树硕果累累,飘香百里。后来董奉在杏林中建了一间简易的仓房,在仓房中放置了一件容器,并在院子门口张榜明示,用等量谷子换等量杏子,可自行取走,不必通报。这样,董奉每年用杏子换得大量的粮食,除自给之外,全部用于帮助那些无依无靠的老弱贫病者及儿童,或者那些过路没有路费的人。董奉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子女继承他的遗志,依旧卖杏救贫。据《寻阳记》所载:“杏在此岭上,有树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林。”杏林佳话由此而流传。出于对董奉的崇敬与爱戴,“杏林”慢慢成为中医的誉称,并逐渐形成“杏林文化”。如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悬壶

“壶”,是瓜类植物“葫芦”老熟后去掉内瓤后做成的一种容器。因其具有轻便易带、坚韧难损、防水防潮、来源充足和价廉易做等特点,在古代已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古时医生大多是流动行医,为游动行医方便,加上又要随带药品和必要的器械,“壶”就成了理想的用具。因此“悬壶”就成为古时开业行医的一种标志。另外,“悬壶”还有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的深意,而且,“壶”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医者悬壶在诊室,将“悬壶”作为中医学的标志之一。

金匮

金匮,即金贵,亦作金柜,指很重要,很珍贵。金匮原指十分珍贵的柜子,由于古代经常用铜柜收藏文献或文物,借指藏书,引申为传之久远,博学之意。

后世把《金匮要略》一书简称为“金匮”。《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是张仲景原作《伤寒杂病论》16卷中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定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证60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治疗杂病的典范。

郎中

“郎中”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一种称谓。“郎中”实为古代的一种官职,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此官职在秦朝时正式设立,有文武之分,历朝均有沿用。称中医师为郎中,是从宋朝以后民间开始的。

据传宋代时,有位郎中官名叫陈亚,为人诙谐,又爱好文字游戏。他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时人誉为“药诗”,如“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但看车前牛岭上,十家皮没五家皮”等,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技巧将“前胡”“半夏”“车前”“五加皮”等中药名揉入诗中,而不觉牵强。有一年天旱,陈亚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一个和尚求雨,赤膊自晒,殊为可笑,陈亚随口念道:“不雨若令过半夏,应定晒作葫芦巴。”蔡见他讽刺过分,便道:“陈亚有心终归恶。”陈亚应声道:“蔡君除口便成衰。”此事传到民间,陈亚名声大振,都认为他不但熟谙药名,也通医术,以后便有学医者以读陈亚“药诗”为乐事,而郎中也渐渐成为中医师的代称了。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好 · 书· 推 · 荐

《中医药文化丛书——养生嘉言录》

《中医药文化丛书:养生嘉言录》从春秋至晚清儒、释、道、医及养生家的众多著作中,选录了有关养生的善言、锦语1400余条。按内容分为:总论、养性、顺时、起居、饮食、情志、益气、房室、劳逸、导引、禁忌、预防等十二类,每类又分为三节,共三十六节。*后,附有诗铭歌诀。作者本着荟萃英华、弘扬传统、古为今用的精神,所选语条注意到科学性和实用性,且文辞规范,语言精炼,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文化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莹莹 杨金生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