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97的阴谋
关于97金融危机,大家只知道始作俑者是索罗斯,却不知道他背后站着的是汇丰银行。
在金融危机中,作为英国老牌银行的汇丰,不顾港府安危,不仅暗中给予索罗斯大量的无息贷款,还将港府内部的应对策略泄露出去。
汇丰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借索罗斯的手摧毁香港金融市场,垄断人民币在港的外汇业务。以便于他们通过金融吸干中国的血。
当然因为中央政府的支持,汇丰的阴谋没有得逞。
随着时间流逝,97年的那段风风雨雨,早已成了老人家泛黄的记忆。
大家都遗忘了汇丰曾经给索罗斯提供弹药的往事。
直到去年汇丰银行出卖孟晚舟给美国的时候。人们才惊觉,在过去的150年间汇丰一直充当反华资本的白手套,一直在吸着中国的血。
但问题是一个英国的银行何德何能,竟能吸血中国长达一个半世纪。这还得从满清末年说起。
02
香港的小银行
1863年,是个多事的年份。
当时的中国烽烟四起,前有太平天国,后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加上清政府的保守让银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但清政府不仅要支出战争的军费,还要筹措给英国的战争赔款,亟需一套完善的银行体系。但长期闭关的中国只知钱庄,不懂银行。
这种形势下,不管谁开一家总部在中国的银行,都能从清政府身上揩油。
而当时的英国,也希望通过银行对中国进行持续而稳定的掠夺。
中国的刚需,英国的期望,让银行业在中国有了广阔的市场。
面对广阔的市场,刚刚当上香港船坞公司主席的英国人托马斯·苏石兰,心中萌生了去中国开银行的想法。
有了想法,苏石兰决定立马付诸实践。
他伙同自己的律师朋友做出商业计划书,并且他还利用自己船坞公司主席的身份,联系到了香港的洋行买办。
这些卖鸦片发家的买办一听到有赚钱的机会,浑浊的眼球中立马就迸发出二十岁青年的朝气。就这样苏石兰募集到了500万港币的启动资金,汇丰银正式成立。
银行虽已成立,但靠区区500万就想吃下整个中国,有点异想天开。想进入中国市场,汇丰必须要在香港赚到第一桶金。
为此汇丰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绑定港英政府。
汇丰开张后的第二年,港英政府就遭遇了财政困难,而当时汇丰银行刚刚成立实力弱小。但为了钞票,汇丰还是忍痛贷款给港英政府10万港元,助其度过难关。
可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呆久了,香港的鬼佬也懂得了礼尚往来。
港英政府不仅授权了汇丰处理香港政府的对外支付,还赐予了特殊待遇:发行港币。得到了货币发行权的汇丰,每月利润飞速增长,成为了当时香港四大银行之首。其钞票的发行量更是占到总发行量的51%,超过其他银行发行量的总和。
赚到了第一桶金的苏石兰不甘心只偏居这小小的香港,他还记得他当时创业时的目标:捞清政府的油水。
1865年3月,上海黄浦江上清晨的薄雾还透着寒气,江岸边的和平饭店一楼却早已聚满了人群。
随着鞭炮声打破了宁静,苏石兰亲自到场欢迎各位来宾。汇丰银行的第一家分行正式成立,而从此银行的英文名字也改成了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td(香港上海银行),简称HSBC。
-香港汇丰银行
03
雪中送炭的贷款
不忘初心的苏石兰很快就得到了机会。
1874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增强,开始频频派军队骚扰我国的台湾。清政府为了防范日本,决定购置军备,修葺防御工事。
但当时清政府既要赔款,又要弄洋务运动,财政入不敷出,无奈之下只有派李鸿章找各大银行筹集资金。但由于不想得罪日本政府,各大银行纷纷拒绝了李鸿章的请求。
筹款工作的不顺利,让中堂大人整日唉声叹气,即使对着自己最爱吃的鲈鱼,也觉得索然无味。
而正在这时,刚刚成立8年的汇丰银行却主动找到了李鸿章,答应给清政府贷款。
但雪中送炭,价格自然不会太优惠。
汇丰给李鸿章的贷款年利息达到15%,是其他银行的两倍。
巨大的利差没有动摇李鸿章向汇丰借款的决定。一是因为朝廷下的死命令,让李鸿章无法违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还款是朝廷还,不是李鸿章还。
不是自己的钱,何必如此在意?李鸿章决定对汇丰这次敲的竹杠视而不见。
对清政府的贷款,让汇丰获利颇丰。尝到甜头的汇丰,开始抱紧李鸿章的大腿,希望借助他在中国的权势,为自己谋取特权。
汇丰不仅积极支持李鸿章提出的洋务运动,为他主持的铁路及矿场筹措资金。还成为了李鸿章的私人小金库,保存中堂大人的私人存款。直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汇丰银行才把李鸿章的存款取出,转交给其家人。
直到那一天世人才知道,原来李中堂竟然有150万两的私人存款。
闲话休提,话说汇丰银行虽然积极巴结李鸿章,可是李鸿章毕竟也是官场老手,仅凭这一点点诚意,根本不足以打动李鸿章。
真正让汇丰获得李鸿章信任的,是因为汇丰扳倒了胡雪岩。
04
和宰相一起赚钱
胡雪岩,安徽人。他不仅是当时的全国首富,甚至还靠着资助朝廷,获赐二品顶戴花翎,名噪一时。
但就这个胡雪岩,千不该万不该,搭上了左宗棠这条线,经常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提供资金,成了他的钱袋子。
这让左宗棠的政敌李鸿章十分不悦。
李鸿章和左宗棠本来都是曾国藩的部下,师出同门。但早年间,李鸿章就自持进士出身,看不起只有举人功名的左宗棠。
再加上洋务运动之后,李鸿章主持建立海军,经略东南,而左宗棠却认为应该改革陆军,稳固西北,更是让两人的矛盾深化。(这不止是政策分歧,更代表经费的多寡)
而到了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作为主和派的李鸿章和主战派的左宗棠在朝廷吵得不可开交,两人矛盾彻底公开。
而汇丰银行获悉这种消息立马派人前去游说。说现在朝廷主战,如果赢了这左宗棠在老佛爷眼里可就成了红人,若到时爬到大人您的头上……可是大大的不妙。
这番话触动了李鸿章,让与左宗棠素来不和的他,决定发起“倒左”运动,矛头直指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
没了钱,这仗是不战自败。
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胡雪岩的资金链出现困难,而当时胡雪岩向汇丰借的一笔贷款即将到期。
屋漏偏逢连夜雨。
胡雪岩只有低着头,恳求汇丰银行暂缓还钱日期。
但汇丰怎么会放过这个给李鸿章立功的机会,他们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胡雪岩的请求。
胡雪岩资金链断裂。
而当时时局动荡不堪,双重打击下,胡雪岩的钱庄遭到挤兑。
胡雪岩破产。
失去支持的左宗棠,也只有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被迫议和,清政府签订《中法条约》。两年后,左宗棠逝世,李鸿章正式跻身权力中心。
对于当年的得力干将,中堂大人发挥了中国人知恩图报的传统,一口气将关税,盐税的经营权交给汇丰,后来甚至给了汇丰发行钞票的权力。
清政府完全交出了自己的金融主权
一个英国的商业银行,居然在中国当上了中央银行,令人感慨万千。
而后虽然满清灭亡,中国却又陷入军阀混战,国家尚未统一,自然没人理会这金融主权的归属。汇丰甚至为了维持中国的分裂,不断给不同的军阀贷款,让他们保持势均力敌的状态。各路军阀为了讨好汇丰,也不断地出让主权用以获得借款。
八国联军都没能弄垮的中国,差点被一间银行弄得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英国人的棋,端的是高明。
总之,满清的昏庸,民族的不幸让汇丰大赚特赚。短短40年间,汇丰就从香港的小银行,成为了垄断中国金融的国际型银行。
原来的办公场所略显寒酸,汇丰需要一个配得上自己身份的办公大楼。
1921年,汇丰银行斥资1000万两白银在外滩重新兴建大楼。
大楼面朝黄浦江,外形参考希腊神庙,被称作“东方最巨大宏伟的”的商业建筑。大楼有两个营业厅,一个是为外国人服务的主厅,面积2107㎡,而另一个为华人服务的厅仅470㎡,且偏居西南角。
大楼门口还有两座铜狮,分别代表香港和上海。两个中国的狮子,守护着英国人的金库,实在讽刺。
这两座铜狮子历经风风雨雨,上海的那座在解放后,依旧守护着那栋大楼。只是楼的主人从汇丰银行,变成了上海市政府。
而香港的那座,在日军侵华的时候,代表香港的狮子被日本人运回日本,战败后被归还。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告别了被外国资本剥削的日子。作为买办的代表,汇丰银行的经理们也只好带着那尊象征香港的铜狮子,搭上了驶往香港的轮船。
铜狮子眼前的风景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变成了皇后大道的摩天大厦。
变得是那时光流逝,人聚人散。不变得却是那汇丰不改的买办本质。
05
资本的强强联合
1949年之后,汇丰虽然结束了在大陆呼风唤雨的时光,但是他在香港继续对中国敲骨吸髓的日子却才刚刚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敌视。而香港凭借其特殊的地位,成为我国与外界交流的通道。
这种交流自然也包括换取外汇,采购物资。
一来二去之下,香港竟成了大中华区的贸易中心,经济快速发展。
到了70年代,香港更是成为亚洲四小龙,风头一时无二。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地价的飙升,而地价的飙升又反过来刺激了银行业的繁荣。
地产商抬高地价需要向银行贷款,韭菜接盘买房需要向银行贷款,无论是什么人的钱,只要地价一涨,通通都成了银行的钱。
而汇丰正是瞅准了这个机会,哄抬楼价,将香港拖入地狱。
汇丰一方面拒绝给工商业贷款,阻碍香港实业发展,以便更多的热钱流入地产业。
另一方面利用在大陆搜刮来的资本,大肆购买土地。
囤而不卖,坐等地价的上升。
而因为经济繁荣,香港的人口爆炸式增长,用地十分紧张。趁着天时,汇丰通过之前积累的地产赚的盆满钵满。
之后数年间,汇丰将囤地的套路发扬光大。他们不仅自己买地,还大量贷款给香港的地产公司,一起哄抬房价,吸尽港人血汗。
但地产热潮总会过去,如果泡沫被刺破,到那时候汇丰免不了血本无归。
汇丰银行清楚地知道,如果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必须要限制库存,让房产永远供小于求。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利用高房价继续榨干香港。
为此汇丰银行利用自己英国公司的身份联系上了港英政府,建议他们保持大量的绿地公园,美其名曰保护环境,建造花园城市。实际上却是限制建筑用地,抬高地价。
地产繁荣带来了漂亮的经济数据,本就让港英政府乐于保持高昂的房价,何况还能这个建议还能让政府搏得一个支持环保的美名,自然满口答应下来。
那被剥削的香港老百姓呢?拜托,他们是白皮吗?
这直接造成了现在香港畸形的房价。
而房价的居高不下又刺激了一大帮金融公司的诞生,股票市场一片欣欣向荣,这又让汇丰在证券市场上赚到手软。
一鱼两吃。
到了80年代,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香港成长为亚洲金融中心。大多数港人沉浸在虚假的繁荣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忘却了自己还蜗居在面积不足5平米的劏房中。
一边是在工作一辈子,却一辈子只能租房的普通民众。一边是在太平山顶,住着豪宅的地产大亨。
地狱和天堂的界限,在中环的霓虹中渐渐模糊。
但已身处天堂中的汇丰不会停下追逐利益的脚步,他们心中依然没有忘掉当年的理想——吸干中国的血。
06
两面三刀
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广阔的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机遇。这让远在香港的汇丰又回忆起了满清末年那段光辉的岁月。
他们抓住了大陆彼时经济发展的刚需,派遣雇员赴陆投资,想复刻当年进军上海的策略。
但大人时代变了。
现在的中国不是当年昏庸的满清朝廷,不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出让国家的金融主权。
汇丰虽然通过投资参股,赚取了一些钞票,更始终没有获得他们心心念念的金融特权。就连人民币离岸交易的业务,汇丰也没能垄断。
这让汇丰很是受伤。
汇丰开始明白一件事,如果想要继续满清的辉煌,就必须要把中国搞乱。
而搞乱中国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先把作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香港弄垮。
1993年,汇丰宣布把总部迁回伦敦。
港人以为这只是正常的商业调动,倒也没有多想。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汇丰搬迁是为了97年的阴谋。
回到文章开头,金融风暴过头,汇丰没遭到清算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他们早就搬迁了总部,留给香港的不过是个空壳。
但无论中国多么愤恨,出于对未来的布局,也出于现实的不可操作性,汇丰还是留了下来。
而经历过这次失败的汇丰,也摸清了中国的实力,实在是深不可测,而且对于汇丰来说,更可怕的还是中国那飞速的经济增长率。
在汇丰眼里,曾经的睡狮,正在渐渐苏醒,他们必须阻止这个势头。
他们给香港的某些人提供资金,让他们聚众上街。用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打击特区政府权威。
而后又为国外的毒贩,黑帮洗钱,帮助他们把势力渗透进香港。
既然金融战打不赢,就好好利用手中的资本,在其他方面逼迫中央让步。
但在北京的支持下,特区政府对汇丰的行为采取了坚决了措施,香港不仅没乱,反倒在一国两制之下,越发繁荣。
而汇丰则因为帮黑帮洗钱遭到了美国法院的传唤。
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美国抓到汇丰的把柄,却没有立即起诉,反而是给了延期五年起诉的处罚。
汇丰银行立马明白了美国的意思。
中国的崛起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需要一个由头来打击中国,特别是中国日益崛起的高科技企业。
而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很多公司想要走出国门,都需要在香港进行融资和贸易。而作为香港最大的银行,汇丰也掌握了不少国内公司的信息。
只要联合美国打压中国,不仅美国可以保住霸主地位,汇丰也能浑水摸鱼从中牟利。更何况作为英国企业,与美国还有血缘上的亲密关系。
于情于理,汇丰都不会拒绝美国的要求。
果然在2017年,汇丰就把孟晚舟的资料泄露给美国,导致后者至今依然被关在加拿大。而美国前脚刚拿到资料,后脚就撤销了对汇丰的指控。
请各位看官细品。
而汇丰对于某些人的资助也没有停,继续让他们聚众上街,想内外夹攻逼迫我们就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疫情彻底掀掉了美国的底裤,而后爆发的游行更是暴露了美国外强中干的本质。
美国失去了力量,汇丰也丢掉了搞事的能力。
而过了150年,我们终于忍无可忍。
近日观察者网发布了关于汇丰吸血中国150年的视频。
清算的日子到了。
07
尾声
最近,汇丰在被梁振英批评后,立马表示支持中央立法。
转变之大,令人讶异。
看来汇丰还知道害怕二字。
但其实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却不用那么着急,英美已经因为疫情乱成一团。汇丰现在就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如何利用汇丰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金融方面的丰富经验,为我所用。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关键。
而对于汇丰来讲,我们只是口头警告,可英国的银监会却是不满你向我们低头,勒令你停止派息,损坏你商业利益。
谁是更好的老板,不言而喻。
更何况汇丰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成为世界级银行,只是因为打了时间差,占了老牌资本没有进入中国的便宜。但这也导致了汇丰90%的利润都来自于中国。
如果被清算,出走的汇丰还能去哪里?能挤进早就被资本垄断的英美金融市场吗?
这一点汇丰必须要考虑清楚。
总之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在中国崛起已成必然之势的情况下,是继续当白手套,对我们捅刀子?还是以客户为本,老老实实做人?
这个问题到了汇丰银行必须回答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