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顶跑步到鼓低用了多少时间()

关注慧跑,助您轻如羽、跑无伤

跑姿因人而异,没有最佳,但不等于跑姿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比如躯干稳定、前后摆臂而不要左右摆臂、着地轻盈,着地时膝关节保持弯曲、步频保持在合理范围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理解什么叫动态跑姿?


也即跑步姿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跑步姿势最大的变量就是速度,速度不同跑姿会产生一定差异,大众跑者没有必要羡慕精英选手小腿提拉折叠很明显,抬腿送髋很漂亮,那是因为他们的配速都在3分。



我们以可穿戴技术为例,给各种跑者介绍一下不同水平跑者的跑姿特征,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跑姿。


选取了三名跑者,一名精英跑者全马水平在245左右,一名成熟跑者全马在330水平,还有一位进阶跑者全马在400水平。


对比了三位跑者一次训练的跑姿参数,跑姿数据来自于跑步动态传感器器(又称为POD),跑步时将其固定于腰部正中间,就可以测量垂直振幅、触地时间、左右平衡等诸多跑姿指标。



以三位跑者一次典型跑步训练数据来进行对比研究:

进阶跑者跑了16公里,平均配速为620;

成熟跑者跑了12公里,配速为522;

精英跑者跑了30公里,配速为405。


有意思的是,三位跑者配速不同,但步频都在183-184之间,这说明经过长期训练,跑者基本都能达到比较快的步频,这也是小白跑者与成熟跑者的主要区别。


小白跑者往往步频较低,只有150-160步/分,而随着跑步年限增加,步频也会逐渐加上来,说明步频与技术熟练性有关。


当然,这位精英跑者配速达到405,但步频也并非很快,所以步频并非越快越好,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接着往下看。




触地时间


从下图可见,随着速度加快,触地时间逐渐缩短。


触地时间指脚从接触地面到蹬地离开地面的总时长,这个时间很短,只有几百毫秒,触地是落地缓冲、储备弹性势能、蹬伸发力获得地面反作用力的重要时期。


如果没有一定的触地时间,人就不是跑,就变成飞了,但触地时间过长,一方面说明你的速度较慢,另一方面说明跑步效率比较低。


因为较快的步频可以充分利用肌肉和筋膜等其他弹性组织的弹性势能,减少能耗损失,从专业上称之为伸缩复合收缩机制(Stretch-Shortening Cycle,SSC),而较长的触地时间往往意味着很多弹性势能以热能方式白白释放掉,降低了跑步效率。



在高驰的评价中:

● 如果触地时间短于210毫秒,你就处于精英跑者水平;

● 如果触地时间为210-240毫秒,说明你处于优秀跑者水平;

● 如果触地时间达到300毫秒以上,那么你的跑步效率就比较低。


上述三位跑者的触地时间基本上证明了这一点。触地时间延长,在通常情况下,除了提示速度较慢以外,还提示你的步频较慢,步幅较大,腾空时间较长,这样你在着地时就不得不用更长时间来缓冲和蹬地,并导致刹车效应,而适当加快步频,减少腾空,可以达到减少触地时间的目的。


所以说,很多跑姿指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互相影响的。




步幅


很明显,由于三位不同水平跑者步频基本相同,但速度不同,所以他们之间步幅差距较大,从配速630左右的八九十公分,到配速400左右的1.33米。


相比跟着节拍器练步频比较容易实现,练步幅就绝非易事了。



这也是大众跑者与精英选手的主要区别,精英选手在与大众跑者步频相近的情况下,可以展现步幅更大的舒展跑姿,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抬腿送髋与后蹬发力都很充分。


而大众选手虽然步频基本上可以与精英选手接近,但步幅差距较大。


对于全马成绩在330以内的精英跑者而言,平时跑步配速能在500左右,这个时候一味强调增加步频来提高速度,并非正确选择,因为过高的步频带来的问题就是后蹬不充分,也即发力不充分就开始下一次着地了,这样就会导致费力不经济。


对于速度较快的精英跑者,应保持180-190步/分步频情况下提高步幅的能力,这对他们改进跑步技术大有裨益。


而增加步幅就需要很好的身体灵活性、力量、动作协调性了。


跑姿的背后本质还是身体能力,一切不以加强身体能力为基础的跑姿训练都是一种无效无用的模仿罢了。



垂直振幅


垂直振幅又称为腾空高度,跑步由于存在双脚腾空期,所以必然存在一定的腾空。


从下图中可见,在三位跑者步频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阶跑者腾空高度为8厘米,成熟跑者腾空高度为7.6厘米,精英跑者腾空高度反而会更大一些,达到9.6厘米。


这可能是因为精英跑者步幅大,腾空时间长,所以需要一定的高度来完成“飞行”过程,当然这个飞行过程应当尽量做到“贴地飞行”,所以这名精英跑者需要改进自己的跑姿的地方在于,在不影响步幅的情况下,减少腾空高度。



在高驰POD跑步动态传感器垂直振幅参数评价中:

● 如果垂直振幅小于5厘米,代表你是精英跑者;

● 如果垂直振幅介于5-8厘米,说明你足够优秀;

● 大部分跑者介于8-12厘米之间;

● 如果垂直振幅介于12-15厘米,则说明重心起伏过大,这样的跑姿非常不经济;

● 如果大于15厘米,代表你基本上跳着跑,急需改进。




垂直步幅比


垂直步幅比是用垂直振幅除以步幅,身体重心起伏越小,步幅越大,一方面代表你的速度越快,另一方面代表你的跑姿越流畅轻盈。

● 如果垂直振幅大,步幅小,就是典型的跳着跑;

● 如果垂直振幅大,步幅也大,则说明你需要在保持步幅的情况下增加步频,减少身体重心起伏。



● 参数如果小于6%,表明你属于精英跑者;

● 如果介于6-8%之间,则是较为优秀的跑者;

● 如果介于10-12%甚至更大,则表示你的跑姿需要改进。


从下图中三位跑者对比可以很明显看到,虽然精英跑者腾空高度是最大的,但由于其步幅优势明显,其垂直步幅比参数却是三人中最小的,这说明垂直步幅比这个参数是一个反映跑步效能的较好指标,越是强的跑者这个参数的优势越明显。




总结


以上就是采用高驰POD跑步动态传感器比较的不同水平跑者的跑姿参数,虽然只是个别跑者之间的比较,存在一定误差,但从这场PK中还是很明显的看到:

一方面速度不同,跑姿就会产生差异;

另一方面,精英跑者由于能力更强,他们在触地时间、步幅、垂直步幅比等参数上更有优势。


对于初中级大众跑者来说,提升步频就能显著改善跑姿。



跑姿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身体承受外部机械负荷的情况,跑姿越好,对于着地冲击缓冲越好,跑步经济性越高;跑姿越差,则着地缓冲越差,身体所承受的机械负荷越大。


伤痛的发生与跑姿有着密切的联系,跑者需要长期关注自身的跑姿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