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荣威550轴距多少(荣威550轴距是多少)

30多年前,我国汽车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薄弱到没有能力自主研发、生产整车,于是那时候国内车企开始搞合资、搞模仿、搞收购,上海汽车集团就是尝到合资甜头的典型企业。然而就算合资造车钱来的再容易,国内车企终要回归自主造车的道路,荣威、MG就像是一针强效催化剂,拉开了上汽自主造车的序幕。至于上汽入主荣威、MG的过程,则更像是一部离奇曲折、高潮迭起的资本大戏,本篇文章我们将为您详细讲述荣威/MG品牌故事,好戏马上开场。

◆不得不说的英国罗孚

  对荣威、MG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他们与罗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搞清楚荣威、MG的品牌历史,还得从一个真正的英国百年汽车品牌开始聊起,它就是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后来却走上颠沛流离破产道路的罗孚。

  英国罗孚公司最早创建于1877年,起初以生产自行车为生,1904年生产了第一台内燃机汽车。1884年带有“ROVER”字样的LOGO第一次出现在这家公司生产的自行车产品上,当时人们不会知道,这个以维京人和维京船元素设计而成的品牌LOGO将在百年后成为多家车企竞相追逐的焦点。

  罗孚公司成立后很快成为英国国内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之一,罗孚也因此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即使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经济大萧条、四五十年代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二战也未能撼动它在英国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战结束后,P3、P4的推出更是进一步奠定了罗孚的经典品牌形象,纯正的英伦贵族血统加之优雅的造型使得罗孚汽车成为当时英国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曾拥有一台英国绿涂装的罗孚P5B轿车,英伦、贵族、优雅从此成为罗孚品牌身上抹不掉的辉煌印记。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二战后英国政府开始对本国汽车实行关税保护政策,长期处于关税壁垒保护下的英国车企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脱离国际市场。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政府迫于欧共体压力解除关税壁垒后,英国车企的“末日”真正来临了。由于大量外形漂亮、经济实用的德国、日本汽车涌入英国市场,英国本土车企迅速被排挤在主流之外,原本自给自足的汽车市场也被蚕食殆尽。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诸如罗孚、MG、奥斯汀、凯旋、捷豹这些本土品牌均被归拢到英国汽车控股公司所有,此后英国汽车控股公司与英国利兰汽车公司合并,罗孚也就此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1977年,经营糟糕的英国利兰汽车公司与本田展开了技术合作,然而在这项合作中,罗孚并没有学到本田在成本及质量把控上的成功经验,只是不断套壳、不断进行换标销售,最终本田也失去了与罗孚合作的兴趣。

  80年代中后期,英国利兰公司出现了巨大的财政赤字,英国政府决定将利兰公司私有化,Graham爵士的接手并没有让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在相继卖掉捷豹、关闭奥斯汀、凯旋等品牌后,英国利兰公司也改头换面直接改名成为罗孚集团。

  在辗转英国航空集团几年后,宝马以8亿英镑接手了当时“人见人躲”的罗孚集团,由于对罗孚品牌有着相当高的期望与战略规划,因此宝马非常积极的参与了罗孚75车型的设计研发,并提供了当时E39时期宝马5系的部分技术,通过改进融入到了罗孚75车型中。最终,罗孚75上市成就了罗孚集团的再一次辉煌,同样也是最后的辉煌。在此之后,罗孚集团在宝马的帮助下先后推出了罗孚25、45等定位不同的多款轿车。

  然而宝马尽心尽力的付出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除罗孚75外,其他系列车型一律销量惨淡,亏损现象非常严重,宝马汽车公司最终也不堪重负,在将旗下品牌拆分整合后,于2000年将罗孚集团内的罗孚与MG品牌以10英镑的象征价格出售给凤凰投资控股公司,并且答应向罗孚MG提供4.27亿英镑的长期无息贷款。

  虽说这件事看上去是宝马几乎将罗孚、MG拱手送回到英国人手中,但精明的德国人同样为自己留了一手,宝马此番将财务状况糟糕、每天都在亏损的罗孚品牌拱手相送,其实是送出了一棵烫手山芋。在出售罗孚/MG品牌的同时,宝马在罗孚集团旗下品牌路虎的身上汲取了大量制造SUV的经验,在将这些经验学以致用后,宝马随后将路虎出售给了福特汽车公司。除此之外,宝马还留下了如今风靡全球的MINI品牌。

  德国人精明,美国人同样非常会做生意,2000年宝马将路虎出售给福特汽车公司的同时,福特要求同时购买ROVER商标,不过当时宝马并不想将ROVER品牌出售,因此双方签署了一份“商标共存协议”,商定在宝马有意出售ROVER商标之时,福特汽车公司将拥有优先购买权。请大家一定记住这个“商标共存协议”,正是它的存在才让几年后的上汽异常尴尬,也直接催生了“荣威”品牌的诞生。

  至于当年福特为什么要收购ROVER品牌,目前大家普遍认为是福特为了防止其他车企获得ROVER商标后影响旗下Land Rover(路虎)的品牌形象与市场,将两个“ROVER”同时收入囊中无疑是最有利的解决办法。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罗孚这个皮球被踢到了凤凰财团脚下,凤凰财团的官方名称是凤凰投资控股公司,前身为罗孚投资控股公司,实际上这家公司的核心就是四名善于玩弄资本游戏的大股东,在英国他们被冠以“凤凰四人帮”的“雅号”。这几个英国佬玩弄资本的功力及其贪婪程度从2000年这桩罗孚收购案中就可见一斑,他们不仅以象征性的10英镑得到了一家英国百年汽车企业,还获得了巨额无息贷款,之后他们做的不是帮助奄奄一息的罗孚品牌重整旗鼓,而是找到能够接手罗孚的厂商,卖掉企业从而大赚一笔。

  凤凰集团接手罗孚后,将企业重新整合为囊括MG、罗孚在内的双品牌集团,简称MGR,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与理解,文中我们将MGR集团(MG罗孚汽车集团)简称为“罗孚”。2

华晨、吉利、南汽先后接触罗孚

◆罗孚收购案始末

  不出所料,MG罗孚集团在凤凰财团的手下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眼看就要难以为继,凤凰财团也很快开始物色合适买家,准备把企业一卖了之。包括华晨、吉利、南汽、上汽四家中国企业参与的罗孚并购案就此正式拉开帷幕,罗孚与凤凰财团也成了2000年后世界汽车市场上最活跃的企业。

  罗孚接触的第一个国内汽车企业是华晨,早在2001年,华晨就开始了与罗孚的谈判,而推动促进两家企业走到谈判桌前的正是那个时期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仰融,人们习惯将华晨的那个时期称为“仰融时代”,可见这届领导人对华晨汽车公司的影响相当深远。当时的华晨还没有与宝马成立合资公司,华晨中华也还没上市,对于仰融来说,拥有成熟技术的罗孚品牌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也正是因此,华晨与罗孚的合作谈判进行的一直很顺利,虽说尚未形成可行性方案或合资、并购计划,但是在2001年底,华晨与罗孚两家企业已经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其中一条就是双方表示要合作生产一款复古的华晨-罗孚出租车,并且率先在华晨汽车公司的宁波工厂投产罗孚25及罗孚45车型。至于后期规划方面,华晨也提出了合作生产新车型以及发动机供应等许多设想。

  在仰融的极力促成下,后期华晨与罗孚签署了合作协议,决定将罗孚汽车引入宁波并建立生产基地,华晨甚至已经将第一期首付款交给了英国罗孚。眼看着好事将近,辽宁省政府一纸“充公令”打乱了仰融的全部计划,2002年初,辽宁省政府成立了一个由省长助理领导的“工作小组”。2002年3月,工作小组宣布基金会名下的所有股权,包括仰融在华晨中国的权益,均为国有资产,要求他将这些股份转让给省政府。仰融随即陷入同“工作小组”的周旋抗衡中,并最终离开华晨,出走美国,不过在仰融出走之后,宁波凤凰汽车销售公司却注册成立。

  随着仰融出走,华晨汽车“仰融时代”宣告终结,华晨与罗孚的并购合作随即流产,与宝马合资之后的新华晨也明确表示不会与罗孚合资,华晨与罗孚的合作、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盯上罗孚这块蛋糕的并非只有华晨一家,自主品牌吉利同样对罗孚有着浓厚兴趣,在华晨与罗孚频繁接触的时候,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曾与凤凰财团有过接触,华晨与罗孚合作谈判破裂后,吉利很快便提出了极为详实的可行性方案,与罗孚的谈判也迅速走上正轨。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马上出击,是因为当时包括李书福在内的吉利团队认识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非常重要,但自身技术研发实力还很薄弱,很难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更难以走出国门,罗孚手中恰好有吉利迫切需要的成熟技术,吉利想促成这桩买卖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过国内车企对于罗孚的争夺远没那么简单,早在吉利与罗孚汽车公司进行深度谈判之前,具有政府背景的南汽就曾经通过仰融向罗孚表达了收购意愿。在凤凰集团看来,将罗孚卖给具有政府背景的南汽显然比卖给吉利更“靠谱”,罗孚来者不拒的谈判策略也表明它们对于选择哪家企业其实也很纠结,在不盲目拒绝的前提下需要反复对比、协商。

  对比结果显而易见,凤凰财团更偏向于支持南汽收购罗孚,不过此时南汽手中并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为了把握住这次机会,南汽找到了实力更强的“大哥”上汽,准备与上汽联合收购罗孚。正是这次南汽的牵线搭桥让罗孚真正走入上汽的视线中,也让此后的罗孚并购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并成为荣威、MG品牌诞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讲到这我们需要先来了解那个时期的上汽集团是个什么状态。2002年,上汽提出5年5万辆自主品牌的战略目标,即在2007年前要生产出5万台自主品牌家用轿车,同年成立了上汽集团工程研究院并启动0201项目。然而提出品牌战略的上汽却尚不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轿车的能力,为此上汽向全球发出了寻找合作伙伴的意向,并提出了有些苛刻的前提条件,首先无论与哪家企业合资,上汽需要达到51%以上的控股权,其次该公司本身必须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最后就是这家公司的年产量要达到30万台以上。

  如此看来,罗孚是上汽非常合适的收购对象,虽说连年颠沛流离的生涯让罗孚年产量已经下降到不足15万台,但完整的知识产权、技术与管理体系则是罗孚吸引上汽的根本。有关上汽介入罗孚并购案的原因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与南汽“共同收购”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上汽在南汽与罗孚即将签订协议时突然出现,只用了一次几分钟的简短会面便彻底改变了罗孚的主意,从而获得了罗孚并购案的主动权。不过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戏说的成分比较大,我们还是按照“联合并购”的方向讲。

  上汽集团急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成熟平台,以实现5年5万台自主品牌轿车的战略目标,凤凰集团也同样急着将罗孚出售,双方一拍即合,很快便达成了共识,2004年6月,上汽集团与罗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在汽车项目上展开一系列合作,并最终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过在与罗孚签订合作协议的同时,上汽也表示暂时并不打算收购罗孚,与罗孚的合作仅限于成立合资公司。

  同年9月,双方签订了一项合作规划概要,其中约定先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以MG罗孚中型车为基础开发一系列后续车型,以取代其罗孚45、MGZS等车型。

  2004年10月,MG罗孚集团单方面宣布与中国上汽集团进行的跨国重组计划已经进入实质阶段,预计2005年农历春节前后将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国内汽车行业的高度关注,后来报道表明如果当时该计划落实,将很有可能成为当时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跨国并购个案,上汽计划出资10亿英镑(当时约合109亿元人民币),英国罗孚贡献自身所有研发平台、技术及工厂共同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

3

上汽获罗孚并购案主动权

  然而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首先上汽与罗孚的谈判并不能完全抛开南汽,其次吉利、南汽也同时在与罗孚进行着密切接触。事情在一步步向着有利于上汽的方向发展,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上汽决定自己牵头,与南汽、罗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提出自身企业在公司中所占股份至少要在50%以上,剩下的50%南汽、罗孚相互协调。在上汽人眼中,这项提案似乎是并购案最好的解决办法,然而南汽却并不这么想,从一开始的全面接触、牵线搭桥到现在仅能够获得百分之二三十的股权,南汽很尴尬,也很气愤。

  其实不仅南汽方面不开心,上汽罗孚并购案还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英国方面一些业内人士对上汽是否有能力并购罗孚持怀疑态度,其次上汽在对罗孚进行更深层次背景调查的时候发现这家公司并非看上去那么“美”。上汽集团原本寄希望于利用海外上市落实收购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上汽在海外整体上市的步伐不得已放缓,资金问题一时间得不到妥善解决。

  与此同时,上汽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向上汽提交了一份有关罗孚的财务报告,报告中清楚明确的表明,MG罗孚汽车公司很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破产,罗孚公司本身糟糕的财务状况与混乱的管理制度大大超乎了上汽集团的想象。更可怕的是,一旦罗孚公司破产,将关系到罗孚自身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产权归属问题,这也将直接影响上汽收购罗孚的核心价值与上汽自主品牌发展的基础。

  因此上汽决定马上出手,2004年12月,上汽集团出资6700万英镑率先购买了罗孚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其中包括罗孚1.1L-2.5L全系列发动机,以及75、25两个核心技术平台,后期报道还证实罗孚误将MG的TF跑车的知识产权也一并出售给了上汽,除此之外,上汽还在英国成立了海外设计公司。只是此时的罗孚45平台和全部设计草图还均在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手中。至此,上汽获得了罗孚几乎全部的核心资产,以相对很小的代价彻底掌握了这宗并购案的主动权。

  2005年2月,英国财政大臣访华,他表达了英国政府极力想促成上汽罗孚并购案,眼看事情已成定局,南汽也不得不接受了上汽关于成立合资公司的条件,最后初定上汽持股50%、南汽20%、罗孚30%,并初步选定上汽仪征、南京江宁开发区和无锡南汽集团生产基地这三个候选地挑选一个作为罗孚汽车国内生产基地。

  不过此时上汽却并不着急,刚刚我们曾经提到过,上汽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当时的罗孚汽车公司内部远没有他们在谈判桌上说的那么好,当时罗孚公司仅每个月的亏损就达到了2000万-2500万英镑,生产、销售不畅、内部管理混乱,还背负着高昂的养老金费用及宝马高达4.27亿元的巨额债务,这些都不得不让上汽“悬崖勒马”,在收购罗孚的问题上慎重考虑。

  很快上汽便在谈判桌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了避免凤凰财团在自己在接手罗孚后迅速破产,从而将巨额债务踢给上汽,上汽集团提出罗孚控股公司凤凰财团必须保证在2007年新车下线前不会破产,整个并购案才有继续谈下去的可能。球被踢给了凤凰财团,这时候该他们着急了,因为把罗孚卖出去才是凤凰财团最好的脱身办法。

  英国政府自然明白罗孚的困境,此时正好临近英国大选,政府非常想在选举前解决掉罗孚这个烂摊子,不仅可以甩掉一个大麻烦,还可以为选举增加筹码。因此,英国政府对并购案进程显得很着急,从英国首相到财务大臣都在极力促成上汽罗孚项目,最后甚至承诺将提供1亿英镑的过渡性贷款作为罗孚加入上汽的“嫁妆”。

  他们显然不明白中国有句俗话叫“便宜没好货”,看到英国政府如此积极想卖掉罗孚汽车公司,上汽更加坚定了自己“慎重考虑”的谈判方向,2005年2月27日,英国《卫报》披露上汽集团仅承诺再向合资企业注资1.3亿英镑,这个数字与10亿英镑的金额无疑相距甚远,不仅如此,上汽方面也拒绝回应关于“新车将在英国LongBriage工厂生产”的传闻。

  就在几方关系混乱交错之际,整个并购案中的重大转折点出现了。2005年4月7日,再也无力支撑的罗孚汽车集团宣布破产,上汽与罗孚的谈判也随之终止。破产后的罗孚由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托管,罗孚这一百年品牌迎来了建厂以来最为黑暗的时期。罗孚虽然破产了,但是有关这家企业的争夺却并未停止,或者可以说进一步加剧。

  罗孚破产是上汽早就预料到的结果,风波短暂平息后,上汽在2005年7月表示他们正在与海外财团Magma进行谈判,准备联合投标英国罗孚汽车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是上汽手中尚未掌握的罗孚核心资源——英国伯明翰长桥工厂。之所以选择和Magma财团联合投标,是因为上汽集团感兴趣的只是罗孚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部分,并不像想全盘收购,而英国政府曾经公开表示为了保障员工利益,绝不会将罗孚拆分出售。上汽与Magma的合作无疑解决了这个问题,两方谈判的重点集中在由Magma财团出面收购罗孚全部剩余资产,上汽则提供资金支持,并在英国建立研发中心。

  当时与上汽一起竞标罗孚的还有一家叫做Project Kimber的英国公司以及当地一些企业家组成的联合机构,Project Kimber公司开出的价码是4000万英镑,并承诺雇佣1000-2000名员工,上汽则出价5000-6000万英镑,承诺创造3000个岗位。就在上汽递交竞标书的前一天,南汽抢先表示将正式竞标破产的罗孚汽车公司,竞标条件为4000-5000万英镑与2000名雇员。

  南汽的突然出现让整个并购案达到高潮,当时国内许多媒体用“负气”、“豪赌”这样的字眼形容南汽这次上演的“最后一刻营救”大戏,不过即便如此,南汽开出的条件也并不是几家企业中最优厚的,2005年7月18日,南汽在英国发表了其长远计划,南汽规划未来将在位于英国伯明翰的长桥工厂投产五款新车,为当地创造1000-2000个工作岗位。至于最后究竟选择谁作为罗孚的下个主人,则完全要看当时罗孚汽车的托管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2005年7月22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公告称,中国南京汽车集团当天以5300万英镑成功竞购了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即MGR集团)及其发动机生产分部,一场旷日持久的罗孚并购案以这样一个有些出人意料的结果而暂时告一段落,南汽此役获得了MGR集团工厂设备(包括生产Rover乘用车加工设备),以及MG商标和MG汽车技术。南汽之所以在最后时刻能够完成绝地反击,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因为上汽开出的一系列附加条件。

  大家都清楚,当初上汽看中的就是罗孚的发动机工厂,这家工厂的核心技术来自宝马与本田,可以说有着颇高的利用价值。然而随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却突然宣布,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也拥有罗孚的部分知识产权,日本方面随即明确表示不打算转让这部分技术,还在随后将位于罗孚工厂内的本田设备全部搬走,并销毁了45车型的全部设计草图。

  这个消息让上汽相当重视,也非常警惕,上汽随后在竞标书中又提出了3个附加条款,即使1.罗孚需要明确其还有多少知识产权涉及或掌握在第三方手中。2.本次收购实行分期付款政策,等全部资产转移清点清楚之后再将余款付清。3.罗孚方面必须明确工厂一旦开始运营将会面临的环保风险。提出这三个条件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最大限度保证上汽利益,然而对于普华永道和罗孚来说,这三个附加条件就显得并不友好了,而这也恰恰是罗孚倾向于选择南汽的原因。

4

荣威/MG名爵品牌终诞生

  并购案暂告一段落,荣威MG却并没有因此而诞生,上汽、南汽、罗孚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对于这个意外结果,出价最高的上汽显然并不满意,他们在随后的声明中刻意强调上汽此前已经购得罗孚25、75系列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并且将遵循国际惯例,采取法律手段严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上汽还强调不会因此而放慢打造自主品牌的计划,2007年前生产5万台自主轿车的计划不变。

  如此一来,原本完整的罗孚品牌就这样被拆分成了几部分,上汽掌握罗孚品牌中重要的25、75及全部发动机技术,南汽则买到了MG品牌以及生产汽车需要的设备和人才,还有一小部分技术、设备在本田手中,也就是说上汽、南汽两家中国企业将MGR集团彻底拆分成MG与罗孚两个品牌,并且均不具备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上汽罗孚、南汽MG”的态势就此形成。

  上汽、南汽对这些自然心知肚明,不过竞标遭遇滑铁卢的上汽显然还在气头上,他们曾在竞标结果公布后公开表示不会就罗孚的问题与南汽进行合作。南汽方面的态度则要缓和的多,他们表示欢迎包括上汽在内的国内车企与他们合作运营罗孚项目,有必要的话可以组建股份制公司,南汽方面甚至可以放弃控股权。南汽这样的态度无疑给看上去盖棺论定的罗孚品牌归属又留下了悬念。

  并购案结束后,南汽立刻开始了对MGR集团的资产转移,与此同时,南汽也在为手中相对比较完整的MG品牌规划着一条自主生产的道路。2006年3月27日,南汽名爵(MG)汽车项目在南京浦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南京汽车集团名爵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公司以此前收购的英国MGR集团设备、技术及管理体系为基础建立,总投资28.15亿元,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辆整车、25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规模。

  南汽充分利用资源,上汽自然也不会将花费几亿元人民币收购来的罗孚技术扔在一边,当时上汽手中掌握着罗孚25、75及全套发动机技术,于是上汽开始筹划利用国内工厂设备及相关人才进行罗孚车型的生产,如果再能从宝马手中购得罗孚品牌,那么生产正牌罗孚汽车所需的全部条件就全部达成,上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重塑经典,再造罗孚了。

  很快上汽集团就与宝马汽车公司就收购罗孚商标的问题展开了谈判,2006年8月18日,外媒曝出上汽将出资2100万美元收购罗孚品牌,并且宝马公司已经同意这宗交易。不过事情在一个月后再次发生了重大转变,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优先购买权”么?2006年9月18日,福特汽车集团宣布福特将行使之前与宝马汽车公司签订的优先购买权,以600万英镑从宝马手中购买罗孚商标。此消息一出,国内汽车行业一片哗然,许多车评人将矛头直指福特,称福特故意与上汽掣肘,福特方面则表示收购罗孚品牌并非针对上汽,并且福特此后也不打算将罗孚品牌出售给任何企业或个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上汽似乎早有准备,两天后的9月20日,上汽便宣布启动B计划,并表示将在一个月时间内发布全新自主品牌。

◆命中注定的中国品牌 荣威/MG品牌终诞生

  在提出购买罗孚品牌之前,就曾有消息称上汽欲在国内使用“路晟”或是“龙孚”作为全新自主品牌、自主车型名称,而上汽方面也确实委托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申请了包括“路晟”、“路绅”、“路坤”、“路骅”、“龙威”、“龙孚”以及“650”、“750”、“850”等一系列中英文商标。不过这些商标最后均被上汽集团否决掉了,原因是这些名字与原来的“罗孚”在发音上比较相像,并且不能传承、彰显上汽自身品牌文化,由此上汽想到了尘封已久的“上海牌”,有意重启“上海牌”作为全新自主品牌名称。

  2006年10月12日,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其自主品牌定名“荣威(Roewe)”,有“创新殊荣、威仪四海”之意,它的标识整体呈盾形,由两只雄狮及代表中华文化的华表组成,时尚中又不乏中国韵味。荣威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家轿市场,首款车型将是基于罗孚75打造的中级轿车。上汽同时表示,荣威品牌下首款车型将于本月24日正式亮相。

  上汽没有食言,2006年10月24日,上汽集团旗下首款自主品牌中级车荣威750正式亮相,并于当年年底在北京车展亮相。荣威750基于罗孚75核心技术开发,由上汽集团与其英国设计公司共同设计,首批进入市场的只有搭载2.5L发动机的一款车型。由于继承了罗孚75几乎全部血统,荣威750的外观与罗孚75非常相近,圆润、修长、扁平的雪茄式车身让它身上充满了浓浓的英伦气息,饱满的车头、宽大的前格栅搭配规矩的长方形大灯,复古的英伦气质让它在中型车市场独树一帜,也挑战了当时不少国内消费者的审美。上汽推出的荣威750在轴距方面进行加长,车身尺寸达到了4865mm×1765mm×1422mm,轴距2849mm。

  内饰方面,荣威750同样保留了罗孚身上的英伦气质,造型简单的三幅式方向盘显得非常厚重,简洁圆润的中控台造型进一步提升整车内饰的和谐感。椭圆形空调出风口与走典雅风格的时钟同样将内饰风格衬托的非常到位。除此之外,整车内饰还在细节处融入了大量木条装饰,以提升其豪华感。

  动力方面,荣威750同样延续了罗孚75身上的那台编号为KV6的2.5L V6发动机,最大功率184马力,最大扭矩230N·m,与之搭配的是一台5速自动变速箱。尽管同样采用了KV6发动机,但荣威750 10.2秒的0-100km/h加速成绩与原版罗孚75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2007年1月31日,荣威750正式上市,首批上市的三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3.18万元、24.38万元与27.68万元。 这个并不低的价格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上汽将荣威750定位高端的决心。  

  品牌有了、产品上市了,但上汽却还在为一件事发愁:没有生产罗孚汽车所需的原厂设备及员工,无法保证产品稳定性。其实早在2005年7月罗孚并购案结束时,上汽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时上汽在英国竞购罗孚资产失败后,曾经与负责罗孚托管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一份发动机购买合同,在征得收购方南汽的同意后,上汽出资临时召回部分已经遣散的工人,利用罗孚工厂里的零配件库存与在制品,在生产线拆除之前临时组装了一批原装罗孚发动机,具体数量大概在10000台左右,荣威最开始几批下线的车型搭载的就是这批当时装配的发动机。

  2007年6月,上汽宣布第一万台荣威750配套的KV6发动机已经从位于上海宝山的发动机厂下线,并通过了300万公里路试和1万小时的台架试验,年产量可达80000台。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据了解,当时上汽宝山发动机厂只有缸盖、缸体和装配三条生产线,每天只能小批量生产几十台发动机,并且由于缺乏罗孚正牌生产设备,许多影响产品合格率、稳定性的问题也并未得到解决。随着荣威品牌车型销售业绩持续走高,解决发动机稳定性成为上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是采用MG罗孚原厂的机加工设备进行发动机组件的生产,而能够实现这个设想的方法无疑就是上汽收购南汽手中的罗孚生产设备,或者...直接并购南汽集团。

5

上汽/南汽合并初见端倪

  那么南汽,或者说MG品牌此时境况如何呢,2006年7月,南汽宣布将与两家美国投资基金公司联手在美国生产MG汽车,新公司定名为“MG汽车北美公司”。作为首个在北美设厂的中国公司,MG北美公司及工厂将设立在俄克拉荷马州,南汽控股49%,剩下51%由余下两家投资集团所有。几天后,南汽在英国罗孚工厂的复产计划也已经出炉,计划中称南汽将在2007年上半年实现英国伯明翰长桥生产基地的全面复产,届时这家生产基地将具备年产15000台整车的生产能力,第一批投放车型将是MG品牌TF跑车。

  2006年10月,南汽名爵有限公司利用收购来的存量资产,在国内恢复了MG品牌车型动力总成的生产。大家可能会有疑问,MGR集团全系发动机技术不是在上汽手中吗,南汽是如何恢复动力总成生产的?当时南汽收购破产罗孚案中,还有一家名为PTL的动力总成公司也一并卖给了南汽,这家公司是MGR集团下属的动力系统供应商,南汽此番恢复生产MG品牌发动机使用的就是PTL公司的全部设备。起初南汽名爵生产的主要是1.8T涡轮增压发动机,预计2007年产量达5万台,后期产量要达到13万台N4汽油发动机、7万台NV6发动机和5万台柴油机。

  次年1月30日,南京名爵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发布南汽旗下自主品牌“MG名爵”,从其“让心跳加速”的品牌标语来看,MG名爵并非要走成熟稳重的中庸路线,而是争取推出能让消费者为之兴奋、为之心跳加速的产品,而这也一直是英国MG的品牌核心。名爵汽车有限公司同时还表示,他们生产的第一款车型将会是MG 7,首批新车将于3月27日在南京下线,而在英国长桥基地生产的TF跑车随后也将下线。

  与荣威一样,第一台MG名爵同样如期而至。2007年3月27日,包括MG 7系列、MG TF跑车在内的多款MG名爵车型下线。从开始对MG原型车进行研发、改造,到第一台MG名爵整车下线,南汽总共只用了一年时间,这几款车的下线也标志着MG名爵在车型生产方面正式走入正轨。

  2007年4月上海车展上,南京名爵汽车有限公司携旗下5款新车亮相,同样是在这届车展上,上汽又带来了一款名为W2的概念车,这款车的生产研发计划从2005年6月便已经开始立项,由上海汽车英国研发中心与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共同主导开发,多家国内外厂商进行辅助,可以说W2概念车是一款合理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车型,2006年底第一批工程样车制造完毕并开始进行路试,而它就是后来的荣威550。  

◆上南合作 是同心协力还是强硬吞并

  就在南汽准备正式将MG名爵新车推向市场的时候,上汽方面抛来了希望合作的橄榄枝。2007年上海车展期间,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就曾对外呼吁,希望与南汽合作共同发展民族自主品牌。2007年6月,南汽方面首次做出正面回应,表示南汽对外合作底线是共同运作好MG名爵项目,是否让出控股权,完全可以视具体情况商谈。这项回应既表明了南汽并不拒绝与上汽合作,又强调了MG名爵项目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南汽方面的态度还是给上南合作留出了余地,此后上汽南汽再次走到谈判桌前,这次上汽和南汽商谈的核心问题不再是荣威、MG名爵项目的合作,而是有关整个南汽的合并问题。南汽方面则表示只想引进上汽资金以发展名爵项目,并不想被上汽控制。此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仅仅几天后,上汽集团就与南汽所属的跃进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表示有意进行资产重组,在整车及零部件等业务上进行全面合作。两家企业合并后上汽将取得南汽100%控股权,南汽现有四大股东则将在上汽集团中持有股份。

  由于上汽、南汽开启合作谈判,南汽MG名爵新车的上市时间也被一拖再拖,直到2007年8月23日,南京名爵汽车公司才公布旗下几款新车售价,将它们正式推向市场。名爵汽车公司首先推出了四款车型,分别为三款搭载1.8T发动机的MG7以及搭载2.5L V6发动机的MG7L旗舰版车型。其中MG7三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7.16-20.16万元,MG7L旗舰版售价为30.28万元。

  MG 7外观整体造型延续了其原型车MG ZT的设计风格,分离式的四圆灯设计以及颇似宝马的两个对称椭圆形格栅让它尚留有那个年代MG车型的韵味。低矮圆润的车身营造出浓郁的英伦风情,车尾流畅圆滑的曲线更是对经典的传承。车身尺寸方面,未经加长的MG7长宽高分别为4749mm×1761mm×1421mm,加长版的MG7L车身尺寸则达到了夸张的4949mm×1746mm×1421mm,轴距2949mm。

  如果忽略配色差异,你会发现MG7的内饰设计风格与荣威750如出一辙,相同的中控台造型与控制按键布局,甚至空调出风口及时钟的造型都完全一样。仿古做旧的象牙黄色仪表盘同样出现在这台MG7上,正圆形的设计加之拿捏到位的复古色,很好的诠释了MG7的英伦范儿与复古风。第一批出产的MG7生产厂商一栏写的是“跃进集团”,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陌生,其实它就是南汽。

  动力方面,未经加长的MG7车型搭载的是一台1.8L直列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发动机采用全铝缸体,最大输出功率160马力,最大扭矩215N·m,与之匹配的是一台5速手动变速箱。加长版旗舰车型配备的则是2.5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177马力,最大扭矩240N·m,与之搭配的是一台5速自动变速箱。

  2007年广州车展上,南汽携6款车型亮相,其中一款名为MG3 SW的两厢小车着实让人们眼前一亮,MG3 SW以此前MGR集团旗下罗孚25为原型,是一款五门五座掀背式跨界小车,它外观活泼时尚又不乏精巧细致,掀背造型、加高的底盘和跨界小车的定位让它在国内市场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时南汽集团表示MG3 SW将于2008年春节前后正式上市。

  与此同时,基于W2概念车打造的紧凑型轿车荣威550也被大量曝光,新车型外观显得更加厚重敦实,前脸及尾灯造型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而对于W2概念车是否来源于罗孚45平台,上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表示W2概念车出自上汽全新车型平台,以后也不会再沿用罗孚品牌的车型命名体系,因此这款车定名为荣威550,而并非450。它的出现让国内关注紧凑型车市场的消费者瞪大了眼睛,期待它的进一步动作。

6

荣威550登场/自主品牌走入正轨

  2007年年底,国内汽车市场突发巨变,12月26日,上汽集团与跃进集团正式签约,实现全面合作。协议规定,跃进集团下属汽车业务将全面融入上汽,其中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将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及服务贸易资产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为此上汽将斥资20.95亿元购买跃进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跃进方面在并入上汽后将持有上海汽车3.2亿股股权和东华公司25%的股权。

  与此同时,南汽与菲亚特集团在乘用车方面的合作也随即终止,不过两家企业在商用车、零部件领域还将继续加深合作。至此,纷扰近7年的荣威MG品牌风波最终以上汽整体并购南汽而告终,完成并购的“大上汽”拥有MG名爵、荣威两个具有英伦血统的自主乘用车品牌,并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与生产能力,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下大力气发展这两个自主乘用车品牌。

  2008年2月,上南合作后的“大上汽”宣布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产品规划,他们计划在2008年上半年正式推出定位于紧凑型家用轿车的荣威550,并计划荣威550上市后下半年销量将达到2万台以上,荣威750全年销量计划在2.5万台左右。除此之外,上汽还计划到2010年荣威将形成5大整车生产平台,即旗舰NLC系列、荣威750及其衍生车型、荣威550系列、小型车及SUV系列,产品覆盖中大型、中型、紧凑型、小型轿车及SUV。名爵方面在2008年也将推出MG3 SW、搭载1.8L发动机的MG7以及长期跳票的MG TF跑车。

  与此同时,荣威与MG名爵品牌也在进行着资源整合,两个品牌的研发、零部件配套以及生产制造环节在2008年初就已经纳入了统一体系,销售服务网路和市场营销方面也在尝试资源共享。定位方面上汽试图将两个自主品牌差异化对待,荣威强调典雅、品味,名爵则定位于具有英伦风范的运动时尚轿车。在品牌地位方面上汽将以荣威为主品牌,MG名爵则主打更加细化的细分市场。

  广州车展上南汽曾表示将在2008年春节前后推出MG3 SW车型,不过就在3月份,经过整合的上汽方面突然传出“新车上市时间尚未确定”的消息,MG3上市时间瞬间变得虚无缥缈。当时市场上的情况是MG3没车,只有一个8-12万元的售价区间,但新车全面接受预订,意向车主需要先行交付5000元定金,然后再和销售公司协议车辆价格。

  MG3跳票后,上汽很快便将他们规划中荣威、MG名爵品牌的家谱摆了出来,荣威550将会在2008年第二季度上市,此后还会推出定位更低的荣威350,名爵方面的对应车型则是尚在规划中的MG5和刚刚跳票的MG3。对于这两款车型,上汽名爵方面表示将会在三年之内完成生产并推向市场,2009年底,名爵将建成年产20万台整车规模的生产基地,并将导入一个全新开发的全球性紧凑型车平台,对于眼下名爵也有自己的规划,他们将在2008年内向市场投放大量新车,预计08年总销量将会提高到2万台。

  MG3前景迷茫,荣威550却在2008年的北京车展上如约而至,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上南合作后上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荣威品牌的打造上,MG名爵则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候补队员。车展上赚足人气的荣威550于2008年6月19日正式上市,前期上市的为搭载1.8T发动机的五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4.28万-18.98万元。

  作为上汽迈向自主乘用车领域的拳头产品,荣威550有着相当不错的卖相,前脸整个造型宽厚圆润,大灯虽然采用连通式设计,头尾却各自突出,显得个性时髦。多辐镀铬前格栅采用了变形的倒梯形设计,略显夸张的大嘴让它平添了一分霸气。车身线条厚重圆润且和谐度很高,长宽高分别为4624mm×1827mm×1480mm,轴距更是达到了2705mm,而在大家比较关注的车身钣金工艺方面,荣威550同样表现出了较高水准,钣金工艺细腻,缝隙控制的也比较均匀。

  外观厚重圆润,内饰则充满科技感,荣威550内饰设计一改750上那种沉稳,甚至是有点老气的设计风格,用数字化和科技感渲染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内饰氛围。仪表盘绝对是荣威550中控部分的一大亮点,它采用数字与指针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传统指针不是时速表,而是更有运动范儿的转速表,左侧数字代表时速,行车电脑信息则显示在右侧。除此之外,整个中控台设计也显得很有档次,无论高低配车型均有一块多功能显示屏,中控区域按键旋钮的布局也显得简洁美观。

  动力方面,前期上市的荣威550搭载的只有一款1.8L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60马力,最大扭矩215N·m,与之匹配的是来自爱信的5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拥有如此好卖相的荣威550刚一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们强烈关注,上市仅两个月时间全国各地订单已经超过4000台,550确实成为了荣威品牌发展的基础和希望。不仅如此,搭载1.8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荣威550也在随后被推向市场。

  在荣威品牌逐步走入正轨的同时,MG名爵却在经历着品牌整合过程中的阵痛,一年前便早早亮相的MG3、MG TF迟迟无法上市销售,品牌定位及生产环节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月之后他们遗憾宣布MG3将再次推迟上市。尽管上汽方面并没有提及原因,但当时名爵品牌车型的动力总成正在被重新规划,上汽有意放弃那条来自英国的发动机生产线,转而为名爵引进一条新的小排量发动机生产线,并计划投产1.4L、1.5L与1.6L三款小排量发动机,预计年产30万台。

  也许是为了借着荣威550的上市热度再火上一把,2008年6月23日,MG名爵在上海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两厢轿车MG 3SW,前期上市的共有两个排量的四款车型,分别搭载1.4L与1.8L自然吸气发动机,售价区间7.98万元-10.98万元。作为MG名爵品牌旗下的首款两厢跨界车型,MG3 SW的外观造型极具个性,分离式四圆灯以及有棱有角的“双肾格栅”延续了MG7上的代表性设计,加高的底盘、夸张的黑色塑料包围则让它多了些野性。

  动力方面,先期上市的MG3 SW共有1.4L和1.8L两个排量的发动机可供选择,其中1.8L发动机最大功率120马力,最大扭矩160N·m,与之搭配的是一台CVT变速箱。除此之外,MG3 SW还拥有一款搭载1.4L发动机的车型,最大功率103马力,最大扭矩123N·m,与之搭配的是5速手动变速箱,相较于1.8L排量的车型,搭载1.4L发动机的MG3 SW在燃油经济性方面的表现无疑更好。

  不过很快事实就给名爵泼了一盆凉水,2008年上半年名爵所有车型销量仅有2462台,包括MG3、MG TF以及MG7在内的所有车型6月的单月销量只有634台,这样的状况与上汽为名爵定下的半年销售5000台,第二年销售2万台的目标相去甚远,可以说上南合作给MG名爵品牌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打击,也让MG名爵品牌彻底开始为荣威让路。

  反观荣威,仅2008年8月份的单车型单月销量就超过了名爵上半年所有车型销量,达到2546台。同年9月19日,上汽集团自主品牌临港生产基地全面落成,这家基地集冲压、焊装、油漆、总装、发动机等五大车间于一体,初期规划产能15万台,再加上此前的仪征基地、南京基地,上汽拥有了年产30万台整车、4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规模,与此同时上汽也宣布此后荣威品牌与MG名爵品牌车型将共线生产。

  就在新工厂落成后不久,上汽曾经向智利市场推出了一款名为MG550的车型,它其实就是荣威550的贴牌换标车,这不禁让人们猜测是否以后MG名爵将会沦落到贴牌荣威的地步。

7

不断推陈出新,上汽紧跟市场

  2008年广州车展期间,上汽开启了名爵位于南京浦口的二期工程,名爵二期工程包括了一个全新开发的紧凑级车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1.3L-1.5T小排量发动机。当时南京浦口工厂规划生产四款车型,分别为MG5、MG6、一款小型MPV以及一款中型车,其中MG5、MG6都将于2009年上市。此后不久上汽内部流出的消息也证实了MG6的上市已经在上汽的一年期规划中,除此之外,荣威品牌也将在2009年推出自己品牌旗下首款SUV车型。

  2009年上海车展上,以Fastback理念设计的掀背车MG6亮相MG名爵展台,它的外观与人们此前猜测的“换标荣威”有很大差距,不仅前格栅尺寸变小并取消了镀铬装饰,大灯样式也与荣威550完全不同,最重要的还是那个颇具轿跑韵味的溜背造型,整台车相比荣威550显得更加秀气。当时展出的MG6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上汽方面表示MG6将在2009年底完成上市。除了卖相不错的MG6,本届上海车展上还出现了一款荣威N1概念车,它一改荣威以往圆润中庸的设计风格,车身线条简洁明快,显得非常时尚。上汽方面则表示N1概念车已经非常接近量产,他们将在2010年正式将这款车推向市场。

  2009年12月22日,新一代紧凑型轿车MG6正式上市,首批上市的车型共有搭载1.8L与1.8T发动机的5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2.88-19.28万元。相比同样定位于紧凑级家用轿车的荣威550,MG6的溜背造型更加偏向运动,长相也变得更加年轻时尚,在细分市场上做到了与荣威550的差异化定位。

  就在MG6在国内掀起一阵波澜的同时,此前亮相的荣威N1量产版车型350以及另一款SUV车型也在被媒体不断曝光,除此之外,荣威550的销量一路高歌猛进,最火爆时曾经达到了月销量超7000台的骄人成绩,上汽规划中“荣威主打,MG辅助”的情形真正走入了正轨,上汽依托曾经的罗孚品牌正在一步步走着自己的自主品牌道路。

  2010年4月23日,源于N1概念车的荣威350在北京车展正式上市,最先上市的是搭载1.5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5款车型,售价区间为8.97万元-12.47万元。从外观来看,荣威350跳脱出了以往荣威产品线条圆润、追求中庸、稳健的设计风格,而是见棱见角的走起了时尚路线,荣威350定位于比550更低的紧凑级轿车市场,车身尺寸为4516mm×1783mm×1495mm,轴距则达到了2650mm。

  除此之外,荣威350的最大亮点便是首次融入的3G汽车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将许多用电脑连接互联网才能实现的功能转移到车内实现,为了实现这个功能,荣威350的车载电脑采用的是一套安卓系统。动力方面,前期上市的荣威350只有搭载1.5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型,最大功率106马力,最大扭矩135N·m,后期则推出了搭载1.5T发动机的版本。

  同样是在2010年北京车展上,上汽集团旗下首款纯电动概念车E1也首次亮相,荣威E1定位于A00级轿车,它搭载了一套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这款零排放的纯电动车最高时速可达120km/h,最大续驶里程135km,使用快充功能可使电池在30分钟内充电80%,上汽方面称这款纯电动车将会在2012年正式上市。它的出现更大意义上还是代表着上汽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未来新能源车市场,并非是闭门造车。除了E1电动概念车,车展上还有一款名为MG ZERO概念车,这款车由上汽集团与英国设计中心重新设计,并搭载了全新动力总成,后来事实证明它就是全新MG3。

  在此之后,改款的MG3也在2010年下半年被不断曝光,当年广州车展上,上汽携全新MG3亮相,新车一改老款车型跨界车的设计风格,整体造型更加秀气,走起了个性家用小车的路线。2011年3月26日,作为MG3 SW替代车型的MG3正式上市,前期上市的共有搭载1.3L、1.5L发动机的四款车型,售价区间6.97-10.37万元,而它搭载的这两款发动机正式上汽调整MG动力总成后推出的小排量机型。

  此后上汽MG借助车展推出了久违的MG5概念车,这次推出的MG5与之前我们聊到的几乎不存在任何关联,它是上汽MG着力打造的新一代运动型轿车,与MG3同平台研发设计,也将与MG3共线生产。然而在2011年上海车展亮相的MG5仍处在概念阶段,当时上汽MG方面称MG5将在2012年6月上市。

  上海车展过后,荣威在5月、6月陆续推出了改款的550、750车型,旗下首款SUV荣威W5也在2011年8月8日正式上市,首批上市的新车共有1.8T及3.2L两个排量的5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7.18-29.88万元。上汽在2004年曾经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部分股权、技术,而这款荣威W5就是脱胎自双龙享御平台。W5极具力量感的粗犷造型在车展上就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车身尺寸为4676mm×1888mm×1765mm,出众的车身宽度、高度让它看起来高大威猛。

  值得一提的是,荣威W5采用了这个级别中非常少见的非承载式车身,相对硬派的定位让它在设计的时候也比较注重越野性能,荣威W5采用的是前双叉臂、后整体桥+五连杆的悬架结构,并且采用了P-4WD分时四驱系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高速两驱、高速四驱和低速四驱三种模式。

  荣威W5在动力方面的配备很有意思,它共有1.8L涡轮增压及3.2L自然吸气两款发动机可供选择,其中1.8T发动机就是广泛应用在荣威550、750车上的那台,最大功率160马力,最大扭矩215N·m,闭着眼都能背出参数了。它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另一台3.2L自然吸气直列六缸发动机,它来自于W124/W210时期的奔驰E级,最大功率220马力,最大扭矩310N·m。

8

荣威推950,发展方向现端倪

  不断推陈出新的荣威MG品牌似乎已经脱离了并购重组带来的阵痛,然而荣威MG要面对的残酷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2011年,荣威MG销量不升反降。以2011年8月为例,荣威550销量3485台,350销量3593台,750与W5销量加在一起不过1000台,荣威品牌全部车型整月销量不过8000台,这个数字仅与鼎盛时期荣威550单一车型销量相当。面对这个结果国内媒体人、消费者、厂家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与分析,其实上汽并没有退步,只是进步的太慢了,在残酷的国内汽车市场上打拼就像是逆水行舟,不奋力向前就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上汽不想被轻易淘汰,2012年3月28日,上汽将本来计划在当年6月上市的MG5提前推向市场,第一批上市的MG5配备的是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共有不同配置的6款车型,售价区间为8.77-12.87万元。尽管MG5是与荣威350同平台开发的产物,但它的外观造型明显更偏向年轻动感,前脸整体造型基本延续了当下MG品牌家族设计,发动机舱盖前段隆起的线条为提升整体气质贡献不少。MG5的车身尺寸为4363mm×1800mm×1492mm,轴距2650mm,可以说身材相当标准。

  MG5的上市为销量持续走低的荣威MG品牌注入了新鲜血液,其实在MG5上市之前,上汽就一直试图为荣威MG品牌带来更多改变。2011年底就有消息称荣威将在次年北京车展推出一款代号为R95的全新旗舰轿车,定位高于现款荣威750,它的核心技术来自上海通用,并将使用新君越的EpsilonII平台。车展开始前有关这款荣威旗舰新车的消息不绝于耳,甚至传出了顶配将挂“上海牌”标识的消息,最终这款车在车展开幕前夕定名为荣威950,开发平台则被命名为BP31。

  2012年4月11日,上汽荣威950正式上市,新车共有2.0L、2.4L及3.0L三个排量的5款车型可供选择,售价区间为18.89-31.99万元。由于诞生自通用全球化平台,荣威950的外观带有浓浓的君越味道,宽大的造型、沉稳的设计让它与君越极为神似,不过如果你善于观察细节,还是能发现它在前脸、尾灯等细节处的创新设计。荣威950的车身尺寸达到了4996mm×1857mm×1502mm,轴距2837mm,这个数字在一众竞争对手面前有着不小的优势。

  动力方面,荣威950同样延续了君越身上那套动力总成,搭载的分别是来自通用的2.0L、2.4L与3.0L V6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47马力、186马力与259马力,传动方面使用的则均是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由于与君越同平台生产,荣威950在技术及工艺方面显得更加成熟,无论在车身尺寸还是整车质量水平方面,荣威950无疑都是荣威品牌的标杆,上汽也正是想通过推出这样一款车型来提升荣威品牌整体形象,以期获得销量上的提升。

  不过这样做同样也会带来一个严重问题,由于诞生自通用全球平台,荣威950的定位、售价并不低,它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一下子从自主品牌阵营变为合资品牌,面对凯美瑞、雅阁、天籁、迈腾这样综合实力强劲的对手,荣威950无论在品牌形象还是产品成熟度方面又显然不是对手,这也就让这款产品陷入了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

  几天后的北京车展上,荣威纯电动车E50在北京车展亮相,它便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荣威E1概念车的量产版车型。2012年11月5日,荣威E50纯电动车正式上市,售价23.49万元。E50诞生于上汽荣威的全新整车平台,其核心技术均为上汽荣威所有,整车质保期为3年或10万公里,电池组质保期为5年或10万公里。在人们关心的动力方面,荣威E50采用的上汽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容量18Kwh,最高时速130km/h,60公里等速续驶里程180公里。荣威E50的上市表明上汽在新能源车方面一直紧跟市场步伐,并且希望以自主品牌车型率先攻占新能源车市场。

  此后上汽集团又对MG品牌进行了下一步规划,称将在2014年年底推出两款新车,内部代号分别为AP13和AS21。其中AP13是一款三厢轿车,AS21则是MG CS SUV概念车的量产版车型。除此之外,上汽荣威在2013年年底的广州车展上还推出了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售价24.88-25.98万元,这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的动力系统由一台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续驶里程可达500km。

  从2009、2010年的异军突起,到2011年后销量下滑、走入低谷,尽管荣威MG竭尽全力想保住自己在国内紧凑级车市场的竞争力,但过于凶猛的浪潮终于还是拍的荣威MG不知所措,过慢的进步速度到底还是拖累了这两个品牌。从2013年开始,荣威550、350开始大面积降价优惠,降价幅度在2-4万元不等,这招还算好使,2013年上半年在国内自主品牌陷入低潮的大背景下,荣威MG依然保持了不错的销量,两个品牌月销量突破2万台,其中荣威品牌所有车型月销量在1.5万台以上。

  这其中荣威350的贡献功不可没,荣威350自从上市以来销量不断走高,到2013年下半年已经彻底替代荣威550,成为荣威品牌旗下最畅销的车型。据了解,2013年上半年荣威350销量接近5万台,卖的最好的6月份甚至取得了月销过万的优异成绩,在荣威350的强势带动下,荣威MG车型在人们视线中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出镜率,荣威MG品牌也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

  转眼间2014北京车展拉开帷幕,本届北京车展上,上汽荣威正式发布了搭载1.5T发动机的荣威350T,这款车的售价区间为10.57-14.07万元,据说将会在今年年底正式上市,这款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29马力,最大扭矩210N·m,此前曾曝出搭载1.5T发动机的MG5使用的同样是这款发动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三厢版还是搭载1.5T发动机的MG5均没有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发布,这也让人们对MG品牌主攻细分市场的这几款车型充满了好奇心。除此之外,荣威W5 Urban概念车同样在车展首发,这台外形硬朗、内饰前卫的SUV无疑代表着荣威产品此后的设计风格。

  从2006年品牌正式发布至今,荣威MG的发展历程还不足10年,在这短暂的几年中,它们克服了并购重组带来的阵痛,以罗孚MG核心技术为起点,从模仿复制做起,慢慢消化吸收成熟平台的成熟技术,进而逐渐转化为自己充分掌握的核心技术,奠定了荣威MG品牌发展的基础,不过在如今快速发展、竞争几近惨烈的国内汽车市场上,荣威MG所要面对的无疑是一条荆棘遍布的艰苦奋斗之路。有过成功、失败;有过模仿、借鉴,能否守住当初自主研发的信念,在这条艰辛路上走下去,就要看上汽如何抉择了。

总结:

  百年前的罗孚是一面旗帜,几乎代表了当时英国汽车工业最高水准。沉浮过后,MG罗孚早已经不复存在,换来的是荣威、MG两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品牌。记得前几年这两家品牌宣传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带上一句“源自罗孚、MG,继承英伦贵族血统”这样的话,近两年感觉这样的宣传口号少了,不知道这算不算上汽给国内消费者留的暗号,表明曾经依托MG罗孚技术的荣威MG决心摒弃那套过时的老家伙,真正走自己的自主研发道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上汽荣威、MG便理应得到国人的掌声与注目礼,反之则只能成为名义上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