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有什么事情让人人富起来()

共同富裕大背景下,公益慈善的价值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飞跃增长,创下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然而,当前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探索共富路径由此成为大势所趋。

实现共同富裕,难点在于把“蛋糕”分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伴随着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部署渐次展开,社会各界关注度持续升温。

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有别,第三次分配被喻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指出,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补充,应共同发挥好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

公益慈善被寄予了更大的期许,开拓一个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公益慈善事业也站上了新的起点。如何以慈善之手推动共同富裕,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新命题。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将要探索的路径,是如何找到“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以及如何利用新的求解方式,实现善意力量的最大化。

先富帮后富 撬动慈善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数据显示,全国市场主体目前已突破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

亿万市场主体不仅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更是推动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国企业家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还在公益舞台上发光发热,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从近年来的数据看,企业捐赠始终是最大的慈善捐赠来源。无论是从田野中成长起来的慈善企业家,还是从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慈善企业家,从扶贫、扶业到扶智,不同行业都在根据自身的理解助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慈善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公益慈善已经不仅仅是捐款规模的问题,还有帮扶内容和工作效率的问题。“特别是在扩大志愿服务上,我们还有很大潜力挖掘。”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指出。

在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看来,新时代需要慈善情怀培育,需要有更多的慈善家,更需要由精英慈善走向大众慈善。

“企业既有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作为新时代公民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先富群体’,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首先要练好内功、发展自己,其次当担当责任,积极有为。”陈光标说。

一个个企业家、慈善家、爱心人士的俯身耕耘,如今得到回响。在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家群体的撬动下,参与慈善的主体更加多元。我国慈善事业正逐步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乐善好施、扶倾济弱、守望相助的传统理念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慈善行列,慷慨奉献爱心,“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技术入局 “互联网+慈善”造就慈善新生态

慈善未必波澜壮阔,涓涓细流也可以汇聚成不凡的力量。在公益慈善蔚然成风背后,技术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近年来,网络捐赠、慈善众筹等大量创新型公益慈善方式密集涌现。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互联网慈善报告》指出,随着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公益慈善事业借助互联网持续发力、不断创新。

根据统计,我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19年,全国通过互联网募集金额超过5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十年前的90倍。2019年,在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全国共有108.7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比2018年增长了28.6%。仅腾讯“99公益日”,2020年互动人次高达18.99亿,募得善款30.44亿元。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网络慈善引领者。

“网络让人人慈善、随手慈善成为现实,使得慈善行为更加透明高效,不仅给传统慈善事业运作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极大激发了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健康活力,凸显了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互联网慈善已经成为现代慈善事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这样表示。

目前,互联网应用与慈善的碰撞正在日益演变成一场“互联网+慈善”的“弯道超车战”。可以预见,未来的“互联网+慈善”不仅会在金融、医疗、农业等方面继续深耕,而且会在更多领域、维度上进行融合,慈善行业也将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出更多服务民众、具有鲜明特性的平台链接、生态圈层以及更好的慈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之后,企业的公益慈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探索也更坚定。而这一路径的关键路标,是产业优势的融合和互联网技术的投入。“民营企业要不断壮大自己,才能促进善念和行善能力有机结合。”陈光标说。

用制度扫清障碍 充分释放慈善力量

随着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人们对慈善事业和三次分配的认识不断深化。与之对应的是,制度上也在不断消除阻碍慈善事业发展的“梗阻”。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次明确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2005年,政府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开始制度化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2016年3月,《慈善法》出台,中国慈善事业领域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法律构建了我国慈善领域的基本制度,实现了加强慈善制度顶层设计的要求,依法治“善”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更是将三次分配作为收入分配调节、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要实现慈善事业的高度发展,就需要系统充实的慈善事业发展政策,需要加强慈善组织,特别是慈善会系统的建设。唯此才能达到慈善事业的目的、实现慈善事业的价值。

下一步,在制度上,有专家呼吁,要形成覆盖全国、层级明确、各具特色的慈善表彰奖励体系,引导和激励高收入人群与企业投身慈善事业。

“面对新形势,要提高慈善机构公信力,增强慈善事业正能量,鼓励慈善积极性、扩大参与面,就应强化慈善法治,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让受益人尊严受到尊重,让慈善者利益受法律保障。”陈光标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靠制度、靠法治,加强慈善立法,强化法治宣传,促使慈善事业深入人心,尤其要针对慈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育引导人们消除偏见、化解疑虑、增强共识。

“一个‘善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王振耀提出,在“善经济时代”,全社会都需要公益慈善规划,将慈善教育纳入个人的家庭家风建设以及学校的课程和社会实践;还要广泛建立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项目,实现更多“使命型就业”,解决养老、儿童与残疾人服务等多项重大社会课题。

近年来,慈善公益事业的理念、方式也在不断迭代。更多企业家不再仅仅是捐款捐物,而是不断创新,包括成立基金会,以专业化方式做慈善,投资科技与教育等领域,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等更加契合,甚至把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的创意转化成产品或服务,参与解决全球问题。

正如陈光标所言,做慈善也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慈善没有终点。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公益慈善事业之变,不仅蕴含理念、技术、制度的革故鼎新,更成为今后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工具。在各方努力下,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的轮廓已日渐清晰,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大格局正在呼之欲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