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区人是什么意思(黄泛区啥意思)

黄河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可即便如此,它多年的泛滥与改道,也为两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1855年黄河改道后,山东省与江苏省,还曾因黄河的改道问题而“大吵一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黄河是我国北部的大河,其长度仅次于长江,共计5464公里,流域面积一度达到了752443平方公里。如今的黄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的青藏高原地区,并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以及山东9省。

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区,是现今黄河入海口,同时也是我国“唯一生长的陆地”。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其实在1855年之前,黄河根本不从山东进入大海,而是在江苏地区灌入淮河,继而随之入海,这就是所谓的“夺淮入海”。

在1855年时,也就是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北部决口,酿成了著名的铜瓦厢黄河改道事件。铜瓦厢地区历来是黄河流域的险要之地,清廷从雍正时期到嘉庆时期,一直对黄河大加重视,并专门拨出银两对其进行日常修缮与维护。从理论上讲,该地完全不应该决口,只可惜这年雨水太大,令黄河水在铜瓦厢地区泛滥溃坝,正是由于这一次大决口,令黄河从原本的“夺淮入海”,变成了从东营市直接灌入渤海。

从清朝入主中原以来,便已经将黄河河务列为重点,甚至在康熙时期,其地位几乎与“三藩”以及“漕运”相并列。出于对黄河河道的高度重视,清廷特意设置了河道总督一职,勒令其治理黄河,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紫禁城中的皇帝佬。

不过河道总督虽然权力极大,但是其精力有限,加之黄河沿途所牵涉的河道众多,一旦泛滥就会造成大面积的黄泛区。故此,至清朝中后期时,河道总督也开始有了精细化的分工:即南河总督专管苏北淮河流域;东河总督负责管理山东境内的黄河;北河总督则由直隶总督防备河北水患。

黄河铜瓦厢决口事件之后,黄河开始进入山东境内,不但造成了大量百姓的流离失所,同时也让山东巡抚丁宝桢如坐针毡。丁宝桢清楚的知道,一旦黄河“定居”山东境内,自己将会迎来一个大麻烦——那就是年年治理黄河。

为了送走这位“瘟神”,丁宝桢便向皇帝上书,准备将黄河重新移回江苏境内。他的理由有四个:

第一,黄河重回故道,可以令民众守住家园,无须另外迁徙。

第二,黄河故道原本就有沿岸的堤坝防御设施,重回故道可免去再修的麻烦。

第三,南河总督原班人马还在,重归故道可以随时听候调遣。

第四,黄河复归故道,完全可恢复大运河的漕运状况。

这些理由看似都是为了朝廷考虑,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丁宝桢想甩掉眼前这个大包袱,他要把黄河这个祸害移出山东,为自己开脱责任。对于丁宝桢的意见,首先提出反对的重臣就是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及帝师翁同龢。

两位重臣都是南方人,他们知道,黄河重归故道,将会对江苏百姓带来灭顶之灾,故此他们就对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对黄河重归故道的利害问题进行了陈述。

李鸿章认为,黄河在原流域基础之上改道后,山东沿河居民并未出现颠沛流离的现象。这就说明,黄河流经山东是合理的。况且,即使朝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黄河故道修复,漕运在短时间内也极难恢复原样。尤为重要的是,随太平军而起的捻军在江北骚扰多年,一直有侵入直隶的意图,故此,黄河在山东还可以作为朝廷抵御捻军的天险,保证京师的安全。

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经被内忧外患拖得筋疲力尽,不仅兵源紧张,而且国库之内也空虚无比。清帝听说山东黄河可防捻军的建议后,认为京师的安全才是第一位,这才否定了丁宝桢将黄河迁出山东,归还江苏的奏请。自此之后,黄河便留在了山东,并由此处奔向无边的大海,更形成了今日山东省东营市“陆地增长”的奇异景观。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