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行业为什么哪么底下(为什么会有服务行业)

最近,网上流传着菜刀拍蒜把恨拍断了的小视频,菜刀能不能拍蒜成为网络热点。实际上,拍蒜把刀拍断了这本身就是新闻,何况出在一个百年老品牌身上。而网站客服的回复,菜刀不能拍蒜更把这个新闻推上了热搜。

这让我想起来了一个很早的旧闻,说是一个美国居住的中国人,到商店里卖东西,感觉质量有了问题,根据在国内的感觉,很难找商店退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了商店说商品有问题,想退换,店主马上答应了这个顾客的要求。顾客很不解,问店家:你怎么不查我的发票证明我是在你这里购买的,你怎么不检查一下商品是不是真的有问题。美国的店家说,你是客户,来这里说购买的商品有问题,那肯定是有问题,我想到的是马上让你满意。

看看国外的服务,再看看国内的商户,所以,我相信,那个说菜刀不能拍蒜的客服肯定是想着为自己的老板推卸责任,没想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为自己的老板惹下了那么多的口水仗。

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找客服,是面对面,人与人之间当面直接交流,交流时信息比较多,可以根据临场判断提供服务,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变成了简单的字节,看不到对方的实况信息,服务就变得公式化程序化,在我们购买商品离不开网络的时候,我们发现与商家的客服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打客服电话,根据语音提示,估计大多数人没有耐心放充了继续交流。

从九十年代以来,自从有了服务外包这个概念,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客服基本上都外包了,比如电话那头的客服,电力那头的客服热线,银行那头的客服热线,他们的电话客服中心基本上都外包了,就我们去银行,在柜台上看到的那些漂亮小姐姐,基本上都是外包服务公司的员工,不是银行的正式员工。

服务外包,一个很好听的理由就是专业化,大家的理解就是把这些复杂的低端劳动交给专业化的公司,专业就是高效率嘛,目的还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往往会截然相反。在中国,主家把服务外包的目的并不是专业化,也不是提高效率,更多的意义是省钱,节约成本,打着省钱的主意找外包公司,外包公司为了拿下外包业务拼命的压价,场外还要花很大的成本来打点各个环节,压低的外包的价格再加上额外的费用支出,外包公司的利润就很低了,如再想赢利,那就在雇佣人员上节省开支了,一个是找一些成本低的人,另一方面主是减少人数,如此以来,必然就是服务质量的下降。

外包公司为了节省成本,雇佣一些文化很低,没有专业素质的人来提供服务。比如手机信号基站的维护,本来就是专业性很高的工作,如果找电子设备专业的人员,相当需要较高的人工成本,为了节省成本,根本不懂电子设备的人拿来充数,比如做厨师的,当保安的,村里的闲汉,都要以拿来充人数,运营公司是按人数来考核,至于这些人是不是合格,运营公司很少过问,中间的事情大家都懂得,也不必说太明白。

再比如我们现在都离不开自媒体网络了,你们找客服,只能和机器人沟通,想找到真人和你说话,你得排队,排队的数量可能是三位数,甚至四位数,你根本没有时间等。结果就是无论是做自媒体的,还是文字创作的,还是送外卖跑腿的,出了问题,都很难找个地方去说理。在网上聊天,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禁言了,理由不知道也想不明白,自创的作品,被封禁找不到理由。这不是前几天,有个叫袁庆的大网红,因为唱主旋律的歌而被封禁。

在过去的农业时代,我们大多数人是在田间从事农业劳动,到了工业时代后,农业有了工业的支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大量的人口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后工业时代的工厂也被机器人替代了,用不了很多人的工厂就能生产出来更多的工业化商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人口从农业劳动和工业厂房里争放出来,我们有了更多的人口和更高素质的人口为社会提供服务,现实却是大量的人口没有从事现实的工厂化而投身不靠谱的网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水平一点而都没有提高,不但对网上的机器人客服不满意,对门口物业的保安也有了很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