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做什么最捞钱(21世纪干啥最赚钱)


近期,河南许昌大周镇凭借#靠捡破烂一年赚800亿#的新闻,空降微博话题热搜榜。不得不感叹,河南不仅文旅玩得溜儿,在“捡漏”这件事情上也毫不含糊。而由此投射出来的废品回收产业发展历程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废品江湖,实际上潜能巨大。如今,有更多的人正尝试在这“隐秘的角落”里,潜心挖掘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


作者 | 梁鑫(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藏。


意大利诗人但丁或许没想到,他几百年前写下的这句至理名言,在“垃圾分类的后时代”里,一度被有识之士奉为圭臬,转化出了巨大能量。


近期,河南许昌大周镇凭借#靠捡破烂一年赚800亿#的新闻,空降微博话题热搜榜。要知道,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的贫困县一年GDP至多200亿。如果湖北一个县级市年GDP能达800亿,已经可以排上全国百强县了。



据报道,该镇经过40年的发展,现有4万多人从事着废旧金属回收业务;已拥有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4个产业集群,各类经济实体1000余家;年主营业务收入800多亿元。


不得不感叹,河南不仅文旅玩得溜儿,在“捡漏”这件事情上也毫不含糊。


显然,大周镇废旧金属回收行业的迅猛发展,揭示了当下“废品回收业”的巨大潜能——实际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


传说般的存在,“含金量”极高的废品回收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废品江湖的开拓史,由来已久。


2001到2011年,被称为废品行业崛起的“黄金十年”。《北京日报》在2006年曾报道《“扒拉族”一年扒走30个亿》。文中记录了“北京社科院调查估计,大约有10万人在捡破烂,另外还有20万人从事废品回收。每年,这些‘扒拉族’能从北京捡走30亿元”。



可见,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弃如敝履的废品,却在别处撑起了另一番不同的天地。


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10万家,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1500万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回收了中国30%的铝制品,60%~80%的电子废弃物,90%以上的家庭废品,从业者们为循环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每年为财政节省几十亿垃圾处理开支。


艾媒咨询指出,随着再生资源行业趋向规范化,头部企业正加快发展,达到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行业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在早期发家的一批入局者里,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孔夫子旧书网。


孔夫子旧书网成立于2002年,比淘宝还大一岁。该平台业务主力军的第一梯队,是驻守在各个大院或高校和主要社区的拾荒者,他们负责从垃圾堆里把书或者手稿分拣出来。


就这样,孔网在巨头林立的互联网世界里,靠着“回收旧书”另辟蹊径,站稳了脚跟。其本身恰恰就在力证,废品回收行业是一个“传说般的存在”。


△孔网显示的主营业务覆盖面十分广泛


近年来,不只是闲鱼、转转、爱回收等电商平台,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在瓜分二手回收市场。抖音和快手两大流量平台的下场动作引人注目,两者都有望在绿色循环经济背景下,实现更多元化的业务探索。


化腐朽为神奇,文化产业也能“变废为宝”


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烟蒂”论在金融领域广泛流传,“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这听上去一点都不优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费的雪茄烟,这方法还值得做。”


此前,有数据预测,垃圾分类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产业链规模可达2000亿元。


其实,对于文化产业领域来说,“雪茄烟蒂论”也十分行之有效。通过对废品的二度加工,“化腐朽为神奇”正在成为一种特别的价值转化方式。


在“废品+直播”方面,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眼球经济的火热,“拾荒系网红”横空出世。


一位“90后”up主刘阿楠因拍摄自己收废品的日常火了。视频里,他幽默地自称是“再生资源大中华地区执行总裁”,常常一边教网友怎么鉴别各类废品,一边上演“脱口秀”。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在抖音的粉丝体量达到了千万级。



大家熟知的“手工耿”也是“拾荒系”代表人物。其独树一帜的手工品属性,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粉丝买家。最初让他火起来的,是一只用废管钳做的蚂蚱。就是这只硬核的节肢动物,让手工耿确定了出品风格——不求最叼,但求最“废”。“废”不仅是他所追求的“无用之用”风格,也包涵着他对废品再利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在“废品+文旅”方面,不少城市正在开展有益探索,“废品艺术展”“废品文创中心”纷纷落地。


2020年1月,《“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合作备忘录》诞生,故宫博物院计划在两年时间里,逐步推进“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举措,将自身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


据统计,故宫垃圾分类回收率平均值达到45%,人均垃圾减量率达到89.2%,每年总碳减排量相当于7719棵树一年吸收的碳汇量。这场绿色行动直接带动了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1100万人次观众和4万名导游加入。人们从艺术实践中参与公共议题,从观念上重新思考并探索“垃圾”的意义。


△当代环保装置艺术家史玉龙和他的团队,利用从故宫博物院内收集到的废弃纸箱和废弃瓶盖,通过拼接绘色的方式制作出了一件“零废弃”版的《千里江山图》。


2021年,“拾尚创新嘉+”文创中心环保时尚文创馆启用。作为上海首家开在垃圾场里的文创中心,这里不仅整洁明亮无异味,还处处藏着惊喜。馆内设置了分拣区、展览区、二手置换区、阅览室等。游客们在体验垃圾分类的同时,还能进行旧物二次交换,通过可回收物得到的积分可以兑换其他日用品。


△由600个牛奶纸盒所制成的座椅


不难看出,与废品回收行业那种硬核、直观的经济回报率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在后端,寻找更大的社会效益和产业链延链的可能性。


21世纪“最后一桶金”,文化创意让存量变增量


诚然,现代工业发展加速了消费和生产的速度。物品需要被更快地抛弃,生产才能实现更快的更新换代。


法国著名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开篇点明,“消费逻辑建立起人与商品之间短暂而瞬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关系,物的废弃、死亡成为必然”。


有人曾经将文化产业喻为21世纪“最后一桶金”,即其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对此,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分析,结合“双碳”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含义和特征在逐步深化,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外延都将发生改变。其背后的意义,对于废品回收行业来说,至少会起到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思维的加入,有助于解决部分废品回收行业的痛点,优化行业生态。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废品回收行业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体系简陋等问题。大多数企业仍采取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生产工艺质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力差。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废品回收网络已初具雏形。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模式、“互联网+回收”模式和有关平台服务模式逐步成熟。


借鉴文化创意产业的“破壁”经验,废品回收行业将进一步增强风险抗压力、市场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尤其是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其生态文化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会得到凸显。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集回收、分拣、集散、再生设计、创意营销为一体的资源回收体系,或将逐步成型。


其次,文化创意创新能力是废品回收行业将存量转为增量,有效提高行业天花板的途径之一。


城市垃圾分类时代已经到来,触发行业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垃圾与废品再生之间的关系。创意创新能力相对废品回收行业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更代表了一种关乎发展的价值导向。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的公共艺术展览《余物新秩序Trash New Order》的展品


文化产业的逻辑核心是文化异质性消费,供应的文化产品差异越显著则溢价越高。这实质上是废品废料等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低碳经济。


在市场逐渐饱和、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当下,废品回收行业的下半场悄然开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有赋能属性的“中转集散站”,将赋予“废品+”市场别样的新价值。


结语


事实上,“废品回收”不仅是指收废品人的业务行为,更是指我们所有人的,与废品息息相关的社会日常。


在豆瓣,有一个“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在那里聚集了59525名热爱捡拾“无用良品”的豆友们,他们以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恋物欲泛滥的时代,重构人、物品、环境三者之间的纽带。


由此,应当反思,废品的再生,的确应该离产业近一点,但同时,更需要离我们的生活近一点。


参考资料

1.房煜,十亿消费者,《孔夫子,一朵二手奇葩》

2.王灿,潇湘晨报,《90后小伙边捡废品边说脱口秀1000万粉丝“云监工”》

3.李凤亮、古珍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碳”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路径与价值》


欢迎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