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土佛山什么意思(佛山什么意思-)

景德镇别名陶阳镇,素有“陶阳十三里”之称。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属于东吴。东晋开始设镇,叫做"昌南",后又改名为"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赵恒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御赐名"景德镇"。

元代时一度升级为州。享誉全球的“元青花”绝大部分精品均是元代景德镇的杰作。明代洪武时又设为朝廷官窑御瓷制作地,一时风头无两。在国际上更是闻名世界、声名显赫的古瓷都。

对于景德镇当时的制瓷业盛况,明代诗人缪宗周有《咏景德镇兀然亭》一诗赞曰:“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又有明代陈凤鸣诗对器咏叹:“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清代康熙青花瓷

历史上,我国的“官窑”瓷器生产,大约基本上走的是“计划经济”的路子。从瓷器生产开始兴盛的汉唐,到宋、元、明、清,这一路走来,御瓷烧造竟然上千年绵延不绝,“官窑”林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路烟火!

历史上,景德镇御窑生产的清代古瓷器(某私人收藏家藏品)

古“官窑”实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此类计划经济的好处是,令涉及到的“体制内”的御瓷生产,井然有序,得到保证。百姓虽然辛苦,倒也安居乐业。特别是景德镇正式成为御封的“官窑”烧造之处后,更是“身价倍增”,市井繁华,与该时的贫困地区真有天壤之别。

然而,到了近现代之际,由于朝廷衰落,战乱不绝,国力衰竭,导致民生凋敝,“官窑”已盛景不在。光绪民国时略有反弹,“大雅斋”瓷和洪宪瓷即是代表,加上“珠山八友”团体与王步等人的努力,以及江西瓷业总公司等仍在维持生产,才终于使得景德镇的瓷器产品不至于那么不堪!但由于缺少了“官窑”的订单和官府的“照拂”,景德镇经济终于是每况愈下。


清代乾隆景德镇窑 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 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班布里奇拍卖会 以折合人民币5.54

1、曾经“风光”又离析:

1949年以后,景德镇将分散的艺人们重新集中,成立了十大瓷厂。从此,景德镇开始走上了一条瓷业振兴之路。如今被人怀念并称道的“五、六、七”瓷器,就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景德镇所生产的瓷器中的佼佼者。甚至那场号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景德镇的“基业”!

转折是景德镇人自己“折腾”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仿佛一夜之间,国营十大瓷厂全部宣布倒闭,10万员工全部打发回家,自寻出路,回归“个体”。运营了将近50年的工艺、技术、人材和无形资产,全部土崩瓦解。

至今外埠鲜为人知的是,那时那刻,景德镇当地的人们,竟然奔走相告,欢天喜地,全市猛然鞭炮齐鸣,如同节日!如今看来,民意有时也不一定“靠谱”,竟与特朗普当选,异曲同工。

2.无序生产成“主业”:

景德镇于是开始了艺术瓷器的无序生产。无数的个体作坊,最多时应该有上万家吧,几乎家家开始了仿古瓷器的制作。这个仿古,自然仿的是明清时代的一路细瓷“官窑”。当“苏富比”拍卖出元代青花罐“鬼谷子下山”天价的时候,当地人一窝蜂做起了“元青花”。当“明代成化鸡缸杯”拍出大价钱时,又出笼了不少“鸡缸杯”。

可笑可气的是,你仿就仿了,还打什么原封不动的所谓古代当时的“官窑款”,这就对当代“文博”事业和不少初涉此道的“古玩收藏人士”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一开始,他们的仿古还十分“初级”,20年过后,有些人居然将仿古做得“像模像样”起来,这就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了!


景德镇目前生产的质量参差不齐的仿古瓷

须知,古代“官窑”的仿古,均是“官仿官”,就是后世的官窑仿前代的官窑,也是“计划经济”,有批准,有登记的。在创意上,它的仿古,绝对是独创。比如“鸡缸杯”制作。清代雍正、乾隆均有仿制,然而均是独立的创意,无论器型或绘制,均与明代成化不一样。

关键的是,后朝仿前朝,从来不会照葫芦画瓢。均是独立的画面创意,自成风格的朝代款。在这一点上,康熙、雍正时代做得最为突出。看来古人对于制作仿品,也比今人讲究,至少能够为后世着想。

想想吧,若干年后,当后人拿着此类仿品,去“鉴宝”的时候,该是一种什么情景?

其实已经有不少“现世报”了。举上海为例。几年来官方“购买服务”开展的“免费”古瓷器鉴定,竟然发现前来鉴定的所谓古瓷器有80%以上是赝品,这些赝品基本上均出自景德镇等当代“名窑”之手,这让人情何以堪?而且这其中又有80%以上是来自于景德镇!

行文至此,那些多年来一直不肯承认自己在制作赝品的景德镇个体作坊的老板们,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当然,有识之士和良心企业近些年来已不屑于与此类勾当为伍。比如上海朵云轩在售卖此类仿制品时,定做的就是他们自己的企业款。然而若干年前,即便是“上博”等国家博物馆,一度售卖的文创产品,居然也是此类制品。

传世康熙五彩瓷,具有自然的色彩、精细的画工,整体舒适的神韵和包浆

“大师瓷”曾一物难求:

景德镇个体大军中与其同期脱离“体制”的队伍中,突围出几支“精锐”,由此培养出一批后来的“大师”,成为2005年以后,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大师经济”的雏形。再以后,景德镇“大师”泛滥,竟然短短数年间冒出来上千名大师,还是基本上是各类机构、协会认可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推动了艺术品投资和文化收藏的高潮出现,一度使景德镇当代艺术瓷器行情稳步上涨,这种情形一直持续至2012年左右。

期间景德镇艺术陶瓷价格陡然攀升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参与购买的群体不断增多,不少大师作品甚至出现“一物难求”的现象。以致景德镇莲社北路成了专门经营大师名家瓷的“专卖街”!

据说上千名大师中,真正成名的大约是300人。而据“景德镇瓷器网”刊登的当地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列的名录,是400多名,此外,景德镇瓷器大学网上公布的著名瓷器艺术家更少。

“学生”跑到了前头:

您知道国内其他陶企是如何崛起的吗?正当景德镇将国营十大陶企化整为零的同时,当时同样陷入困境的国内其他陶瓷产区,不少却成功地从困难中走出,并且脱颖而出。 广西玉林市北流市的三冠集团,就从一家小陶瓷厂起家,成功壮大为一家集团企业。江苏高淳陶瓷厂,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长为沪市A股的一家上市公司。“高淳”品牌也脱颖而出。再如福建德化县,全县生产的瓷器大量出口。2003年年产值53.1亿元,2018年全县年产值已达106亿元,产品行销160个国家。通过全县15年的努力奋斗,让产值整整翻了一番!


当代“西”风瓷塑

广东潮州,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艺术瓷器和日用瓷器生产的翘楚之一。邯郸瓷器的规模化生产,日见成效。

此前,有不少媒体在说到景德镇与广东拉开差距的时候,都会提到广东佛山。其实佛山是全国目前最大的建筑陶瓷基地,拥有好几个全国著名的墙地砖品牌,基本与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无关。

广东真正厉害的日用陶瓷基地是潮州。此外,福建的德化也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当然,潮州瓷器烧成温度较低,瓷土也不如景德镇,但似乎并未影响到他们的陶瓷年产值。

应对之策:

1.必须认清自身的“短板

事实上,景德镇如今普通、甚至劣质仿古制品仍然继续在做,而此举也并未见到有具体的规划或制约。其实说到底与景德镇人的品牌意识不强有关。全国目前大约有10多个“国家级”瓷器著名品牌,景德镇也就只有“红叶RL”一个品牌榜上有名而已。说到红叶,自然要提到该品牌的生产厂家。在景德镇,无论个体厂家还是大企业,基本上都对现代营销不大感兴趣更不要说打品牌了。而且大型陶瓷企业其实也不多。面对国内各地陶瓷企业的纷纷崛起,痛定思痛之下,景德镇终于将三家原分解的国营陶企重新集聚,成立了景德镇陶瓷集团总公司,这才让全市人民重新燃起了振兴的希望。

景德镇著名老艺人《白菜与七星瓢虫》瓷雕作品

景德镇陶瓷产业所走的弯路,说到底,是我国陶企自身实力不足所造成。但认不清自身的“短板”何在,恐怕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仿古瓷制作,要做到产业整理质量均衡

发展陶企,无外乎是资金、技术和人才三条。三条缺一不可。然而,从技术工艺而言,由于某些配方与工艺手段早已失传 ,要想达到明清时代的工艺巅峰,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就决定了仿古瓷生产的瓶颈难以突破。

况且,今人缺少了古人的“定力”,多了不少“浮躁”,终于使很多细节部分,做不到同步完美。由于古代技术得益于分工与组合的完美结合,就是说,72道工序,是通过多人、多工序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绝佳”的人工和工艺的组合作品。是当时的“计划经济”下不惜工本的产物。

而在当今时代,如果不能完完全全、百分之百地复制古代场景、工艺和条件,缺失任何一项,终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也就注定了,在仿古瓷生产的个别作品方面,有可能做到一定的“形似”。但要求整个景德镇产业集体都做到仿古的“形似”,目前看来是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的。同时也就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作坊,尽管具有独立生产二、三十年的制作经验,然而其生产的产品却始终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较高水准的根本原因。


那为什么世人中却有对景德镇仿古瓷有“绝佳、顶尖”的高仿、精仿品的认知呢?

这主要是由于不少专做仿古瓷的所谓“大师”自吹自擂,以致混淆视听,从而吸引购买所误导造成的。前段时间,笔者曾看到央视视频对某珐琅彩制作名人熊某的采访。其中就有熊某大言不谗地说,听说“有人将我做的瓷器做旧后拿去拍卖,居然拍出了大价钱。”这种不实之词竟然也成了他吹嘘的资本!

又如去年4月有一篇某名记撰写的《来势!国家点赞景德镇!瓷都发展备受关注!》的文章。该文之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作为一个陶瓷世家和从业40多年的陶瓷艺人,宋元明清所有朝代的仿古瓷器,我们能做到连专家和机器都分辨不出真假的程度。”

在“三宝国际瓷谷”“愚窑”的一间古色古香的厂院里, 57岁的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冯绍兴这样告诉记者:“但是我不去那样做,我们得对得起‘景德’两个字。”——他的制作水平,当真是举世无双,堪称“国宝级”水平了!

他如果能够生产出如此顶级的宋元明清“御瓷”,直接送博物馆好了,何必还在这里卖新瓷?哪里还需要“但是我不去那样做,我们得对得起‘景德’两个字。”如此这样的表白?

可见这真的是一种无知加无畏的大吹大擂、大包大揽!又会误导了多少普通消费者?人要无耻起来,真的是会毫无底线的!这篇文章是中新社记者所撰写,看来记者也需要与时俱进。

可怜的艺术品拍卖行,可怜的古瓷器拍卖业,能经得起此类“冲击”么?所以,一种产业的兴盛,不能以此种看似无意识的“破坏”另一种产业为手段,否则,只会遭到世人的不满!

景德镇古瓷窑复烧技术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世界“人类非遗”,但没有成功。目前浙江龙泉青瓷,是我国申报的全球瓷艺中唯一一项入选世界“人类非遗”成功的中国古瓷器。龙泉青瓷的成功申报,得益于其全市整体陶瓷产业质量的均衡。因此,景德镇在这点上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打破设计上的“计划经济”思维

在解决了技术的前提下,资金和人才,也是不难解决的。

曾经的“御窑”、瓷都之地,誉满全球,令景德镇骄傲的同时,也造成了当地人看不清自身的“短板”和存在的问题。更由于历史上“官窑”的身份造成的事实上的“计划经济”,使景德镇养成了“等、靠、要”,缺少主动性思维。即便在解放后的几十年中,仍然基本上延续了此种思维。

长期以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绝大部分的产品设计,是一以贯之的传统图案纹饰,只是在文革中,出现过少部分“工农兵”、“造反派”、“红太阳”、“毛语录”等特定时期的特定图案,主流的产品设计,其实依旧是贯穿了建国后景德镇产品的生产。换句话说,景德镇的产品设计,从来就没有迎合过市场。如今回过头来看,这实在何尝不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

当然,中国古瓷器的传统设计实在是“太优秀”固然是一个方面,然而,其中恐怕也与景德镇的惰性和一贯的“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有关。

当代“西”风瓷塑

在时下千变万化的家居设计潮流下,艺术陶瓷“千古不变”的单体设计,如果不向社会靠拢,则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景德镇要摒弃在单体设计上的传统思维,来一场设计的“思想革命”,从而主导艺术陶瓷甚至日用陶瓷的设计思路。这些包括:以销定产,满足各种年龄、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需要。具体而言,比如年轻人、结婚人群、中年人、老年人甚至少年群体。企业家、收藏鉴赏家、艺术家、公务人群、知识分子以及农村人士的需要。

符合需要,适销对路的产品,必然是能够满足当代“大家居”设计配套所需要的作品。所以在产品设计上一定要有大格局。
4.必须以传承与创新为两翼

没有传统,没有传承,景德镇就不成为景德镇。而只见传承,则景德镇就没有了创新和活力。况且,景德镇如今的传承,其实也并不是不折不扣的百分百复制,而且,传承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只有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实才符合时代的要求。

那种一味的模仿,但又仿做不到“精髓”的仿古,耽误了不少陶企和作坊的“吃饭能力”。所谓的“大师瓷”,也因为缺少符合社会各阶层需要的强有力的设计支撑以及“名副其实”的价格支持而终于遇到了市场阻击。


景德镇人应该认清一个事实,大师瓷经济只是整个景德镇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部分又是靠什么支撑的呢?是靠“模糊营销”吗?显然不是!

大师瓷今后要想制销两旺,一是要让人肯买、敢买。就是要让人“买得放心”。如何设置“实名认证”手段,如何确立真正的“大师”,并加强官方的宣传“广而告之”,应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了。二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立足于合理的市场价格定位。

西洋古瓷器,也有可取之处

景德镇是全国人民的景德镇,不是景德镇一家的景德镇。所以,景德镇要有大视野、大思维。今天景德镇制作的艺术瓷,100年以后,也许就成了古董。

那到时“后人”们回过头来再看,今天的制作工艺能不能突破、超越宋元明清呢?按照目前的水平进度,恐怕很难!时不我待!

谨以本文,向景德镇致敬,向古代名御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