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什么含义(943有什么含义)

闻一

2022年6月9日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诞辰350周年。也正是在这一天,普京总统在与俄罗斯青年企业家们的谈话中重新评价了这位大帝与瑞典的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一语惊人:“彼得大帝进行了21年的北方战争。他似乎是与瑞典人作战,在那里抢到了土地。但他什么也没有抢!他只是收回了。”他还补充说:“显然,现在,收回土地和牢牢掌控的事落到了我们的头上。”

普京总统的这些话含义深邃。首先,他否认了俄国和苏联官方史学家几个世纪以来对“北方战争”的定论:俄罗斯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之战,而把21年的战争定义为“收回属于俄国土地之战”。普京特别将“彼得大帝率兵亲征的亚速,与瑞典的北方战争以及远征普鲁士、波斯”联系在了一起。这话的意思是,除了北方战争收回的土地,亚速、普鲁士和波斯的土地似乎也是原本属于俄国的。其次,也是普京这次讲话的核心所在:重新收回并牢牢掌控这些原本属于俄国的土地是他这一代和他寄希望的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彼得大帝

更为重要的是,普京确认了彼得大帝的“收回土地”“提升了俄罗斯的国际威望,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俄国作为强大的主权国家未来数百年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历来被这个国家历代大公、君主、沙皇、总统、书记们奉为治国方略,被无数诗人、作家、史家歌颂为卫国宝典的“收集土地”,被普京总统提升为不仅是要收回原本属于俄国的土地,而且要将它作为国家和民族不可舍弃的传统和治国宝典世代传承下去。

在俄罗斯的千年历史中,“收集土地”(Сбор,собирательство земли)确是这个国家发展的、持续不断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收集土地”这个概念曾经有过多次的、微妙的、色彩斑斓的变换,各个时期的执政者都曾使用过更适合自己政治处境和执政方式的概念。

古罗斯,也就是俗说的“基辅罗斯”时期,大公们使用的是“攻克”“占为己有”(взятие)这个概念。而罗斯要“攻克”“据为己有”的则是集中于黑海西岸与希腊接壤的海域和要冲之地。当留里克家族的统治者沿着“从瓦良格至希腊之路”出第聂伯河口,逼近当时叫科尔松涅斯(今赫尔松)的地区时,对其争夺就成为罗斯与希腊间的严重争斗。943年,罗斯大公伊戈尔兵伐科尔松涅斯,随即开始了罗斯“攻克”“据为己有”希腊土地的历史进程(实际上,也就是俄罗斯收集土地的历史进程)。罗斯使用了战争手段、商贸交易和贿赂收买希腊官员的办法来实现这种“攻克”“据为己有”。

但是,这次罗斯的争夺没有成功,“攻克”“据为己有”的结果是科尔松涅斯依然在希腊掌控之下,双方签署了一份和约。俄国古史《往年记事》是这样记载的:“关于赫尔松地区。罗斯大公无权在该地区,在该地区的所有城市中作战,因为该地区并没有归属于您……”如《往年记事》所记载,和约甚至给罗斯开出了一系列的禁令:“罗斯人不得加害搁浅于海滩的希腊船员,如罗斯人杀了希腊人,将按希腊法规和罗斯法规予以处罚;罗斯人不得加害在第聂伯河口捕鱼的赫尔松人;罗斯人不得在第聂伯河口及其附近地区过冬,秋天一到他们必须返回家乡……”

而在其后的大公与拜占庭争夺土地的战争中,罗斯丧失了已经在黑海西部扩张的土地,并把“攻克”“据为己有”的多瑙河下游地区还给了保加利亚。这场为“攻克”“据为己有”新土地的“罗斯—拜占庭战争”持续了几十年。直到985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大军攻占了科尔松涅斯,迫使希腊皇帝把妹妹嫁给自己,并且在科尔松涅斯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这场对黑海西端要冲之地的“攻克”“据为己有”才暂时告一段落。

在“基辅罗斯”时期并没有“收集土地”这个概念,只有混合着战争、阴谋、商贸、贿赂多种手段的对新土地的“攻克”“据为己有”。而且这些土地,向西,远不过君士坦丁堡皇城之西;而向东,离那个“亚速”地区和海湾却依然是遥遥无望之路。

在经历了蒙古鞑靼人二百多年的统治后,1480年,由几个不甚强大的公国联合起的莫斯科公国很快发展成了一个具有相当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大公国,于是收集新土地、扩张国界的进程进入了一个转折的新时期。

当时的君主伊万三世,在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全力收集土地。为收集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先后与利沃尼亚、立陶宛大公国以及瑞典打了近10年的仗。1505年,伊万三世去世,他留给继承者的公国土地,东至伏尔加河东岸的保加尔,西到占了利沃尼亚土地1/3的切尔尼戈夫、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斯塔罗卢布、戈梅尔、布良斯克、托罗佩茨、姆琴斯克和多罗戈布日一带,南到了黑海沿岸,而在北部,收集的土地由伏尔加河的北岸,开始伸向极寒的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伊万三世对于收集土地有了自己的说法、概念和决策。正是他在“要建立一个统一国家”旗号下,提出了以莫斯科的“古老权益”为名,以“自古属于俄国的土地”为帜,实施一种四面征讨,全方位收集土地为主的军事行动。因而,这种对各个小公国和比邻土地的收集就以“统一”(Единство)为名,使莫斯科公国逐渐膨胀起来,实现了他那个时代能做到的大国梦。所以,伊万三世敢于在1485年接受了“全罗斯君主”的尊号,1497年开始使用刻有双头鹰形象的徽章,表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其后的莫斯科大公们继承了伊万三世的“收集土地”的说法、概念和决策,在“皇权神授”的旗号下,在“君主专权制”的政体下,“以神的名义,沙皇的酷政”,“以君主的名义,借鞑靼人的力量”全方位收集、统一新土地。

1533年成为莫斯科公国收集新土地的巅峰之年。这时莫斯科国家的疆土面积达到了280万平方公里,是1462年莫斯科公国领土的6倍半。所以,国君瓦西里三世敢于在“御玺”上刻上“大国君瓦西里,上帝恩宠的沙皇,全罗斯的君主”。

莫斯科公国时期的“土地收集”还有一个标志性的转向,那就是向乌拉尔山以东、向西伯利亚、向远东收集土地,开始成为一条极为重要的方向。而在这一方向上的土地收集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俄国的探险队、远征队一踏上某块土地,立马要做的事就是升俄国旗子,强迫当地居民宣誓效忠沙皇,于是这土地就永远属于莫斯科的了,随之就执行使当地居民在信仰、习俗、生活和社会多层面的“俄国化”的政策,称之为对当地居民的“开化”,是给他们带去俄国的文明。至于这土地是不是早有所属,早为他人所管辖,则根本不在君主沙皇的考虑之列。

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的“收集土地”进一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时,帝国对土地的需求集中指向了乌克兰、克里米亚、南北高加索。这表明这位女皇对俄国南疆的扩张和对黑海战略之地争夺的极度重视和势在必得的心态。对新土地的收集有两方面的方略,一方面的方略是:兼并+保护(захват+протекторат),或者说是“在保护的名义下,实行兼并”,另一方面的方略是:“自愿臣服”,“自愿并入俄罗斯帝国”(Добровольное подчинение,Добровольное присоединение)。

叶卡捷琳娜二世

第一个方略是针对南高加索的一系列小汗国的,圣彼得堡在残酷的军事和行政压力后,将这些汗国的土地兼并进帝国的版图,但允许汗国名义上的存在,甚至可以保留汗国世袭的继承权,但汗国的一切政务均需由女皇派出的督军裁决。而第二个方略则集中体现在俄罗斯帝国对克里米亚的处理上。克里米亚的“自愿臣服”、“自愿并入俄国”是由女皇的亲臣波将金全力实施的:在俄国大军四面围困克里米亚的大局势下,先是更换克里米亚汗国执政的臣僚,代之以亲俄罗斯帝国的人员,在他们的主持下,以“居民愿望的名义”,通过“选票,公投的方式”,实现以“自愿归顺”形式的对克里米亚的兼并。

克里米亚的“自愿并入俄罗斯帝国”是帝国收集土地进程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从此,这种“自愿加入”成为俄罗斯帝国收集土地的固定的、屡试屡胜的方略。而到了亚历山大一世时,帝国的收集土地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是加强了对高加索地区的争夺,血腥的镇压和残酷的战争成了帝国开疆辟土的主要方略,而在对待西北方向上的芬兰,则又在先行发动不宣而战的战争后,试图用沙皇专权下的、外貌有些“君主立宪”色彩的“芬兰大公国”来保持住对土地的永远占有。亚历山大一世的名言:“一定要在高加索站稳脚跟。”而这种站稳脚跟的做法,恰如亚历山大一世的高加索将军所说的:“王国是铁与血铸造的。”

高加索战争

到了尼古拉一世,为了“保住黑海,保住克里米亚”,这位沙皇打了几十年的高加索战争。而亚历山大二世则在收集土地上强化了两个方向上的争夺,一是对中欧土地的争夺,二是向远东和太平洋沿岸的军事占领和扩张。于是,在俄罗斯的词汇里就多了些形象的表达:高加索有了“弗拉季高加索”(Владикавказ,意即“占领高加索”),太平洋边有了“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意即占领东方)。于是,收集土地就从并入、合并、加入(воединеие,просоединение,единеие)变成极为简单的一个词——“占领”(Владение)。

不过,在俄国的“收集土地”的全部历史进程中,有两点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是,始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自愿加入”方式显然是俄国最有效、最引人注目、最令世界政局风发生动荡、甚至剧变的收集土地的手段,这一手段在苏联时期得到了实质性的运用,为这个国家收集了不少风水宝地。另一是,这种实际上从未中断过的“收集土地”的决策和方略,却从没有一位君主、沙皇、大公、书记公开宣布过是立国和发展国家的国策。

可以说,普京总统的这次讲话是公然将“土地收集”之举作为俄罗斯的立国和发展的基本国策来阐述的。这就为世界提供了重新认识普京总统,理解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另一个视角,一个过去被人们忽略的角度。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