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里面红色的是什么颜色(鸡蛋里面有红色的是什么)

我的家乡沛县,坐落在风景如画、美丽富饶的微山湖西畔,处于苏北之北的大平原之上,这里是刘邦故里,大汉之源,历史悠久,资源富集,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

源远流长的汉文化,熏陶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沛县人,我们为之骄傲。或许提起沛县,大家除了会想到汉高祖刘邦,很多想到的是沛县狗肉,沛县武术,沛县封侯虎等等,可是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沛县的红喜蛋已经为国人皆知,正在走出沛县,走向全国各地。沛县红喜蛋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汉族地区从很早就留传下来的一种民间习俗。

记得我在小的时候,每逢邻居们谁家生孩子了,母亲都会用送去几十个鸡蛋。过几天,生孩子的那家便摆大席,并安排一个人专门挨家挨户去请送过鸡蛋的邻居们来吃大席。这时候,事主一家也安排了专门的人负责用大锅煮一锅鸡蛋,然后把煮熟的鸡蛋捞出来放进一盆红颜色的水中泡一泡,这样染出来的便是红喜蛋。等客人们吃完饭走的时候,每人送四个红喜蛋,那时候没有塑料袋,基本上都是拿在手里或者装在口袋里拿回家,有的遇见了小孩子便送给了那些小孩子吃。据老年人说,小孩子吃红喜蛋好,所以每逢得到红喜蛋都给我们小孩子吃。小的时候感觉,吃煮鸡蛋就是不如吃红喜蛋感觉香,剥掉鸡蛋皮后,那印在鸡蛋上道道红色的痕迹,那被染的红红的手掌,感觉是那么有意思。

等后来,我结婚后,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送粥米的时候才发现,红喜蛋民俗是一种很有讲究的文化现象。

当新婚夫妇生了孩子之后,从小卖部买来两角钱的朱砂,首先就要染上一些红鸡蛋,借来一个拜盒(一种红色的木头盒子)装上四个鸡蛋去新生儿的姥姥家报喜,然后再去自己直系的亲戚家报喜,一般每家都送四个红喜蛋。邻居们一般用篮子装四十个鸡蛋来表示祝贺,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送六十个、一百个的都有,现在大概都直接给贺礼了。

过去,生孩子的一家都会收到许许多多的的鸡蛋和红糖,那时候一般都要借来一个大篰篮(一种用柳条编成的长方形的大筐子)盛鸡蛋,篰篮装满了用笎子(一种用柳条编成的半球形的筐子),笎子装满用大铁盆。很多家庭收到这些鸡蛋和红糖都是吃不完的,只好为坐月子的媳妇留一部分,其他的后来都要卖掉。我们添孩子送粥米以后就赶了好几个集才算卖完,的确有些麻烦,而现在大部分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生孩子摆大席不叫摆大席,叫送粥米,吃喜面。但从小孩出生到送粥米的日子会因为生男生女不一样,一般生男孩是十二天,生女孩是九天。在送粥米的当天,新生儿的姥姥家一般会来很多人,都是新生儿母亲娘家的至亲。他们必须要办笎子的。笎子底部铺上厚厚一层大米,上面放鸡蛋,一百个或者二百个,那时候很多亲戚要看孩子姥姥家笎子的大小,笎子又大又沉,那就显得有面子。此外笎子里还要放上几斤红糖,最后在笎子上面蒙上一块衣料。

姥姥家来的人除了办笎子之外,还是要给孩子见面礼的,一般亲戚由远及近,十块、二十、四十、一百的都有,那时候大家挣钱都不容易,与现在一出手就是几千、上万的没法比。宴席结束之后,姥姥家亲戚带来的笎子都已经有人收拾完了,然后每个笎子都需要放进红喜蛋,笎子不管大小,都一样全部放十个,要比送邻居的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一直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在不断地一次次更新。后来,送粥米的过程中,送红喜蛋的个数逐渐增加到十个,但方式已经简化,用红塑料袋装十个生鸡蛋就代替了,但弊端就是,手里提着鸡蛋,一不小心搞不好就成了“炸蛋”。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又别出心裁地用一箱XX派代替了红喜蛋,遗憾地是当前已经没有多少人喜欢吃这种食品了。

沛县红喜蛋习俗在这些年来就是这样发生着变迁,但是毋庸置疑,无论红喜蛋如何演变,我们分明可以看出,人们不曾忘记这个老规矩,从来也没有抛却红喜蛋,送粥米一定要送红喜蛋,这一直都没有改变。

可是为什么要送红喜蛋呢?似乎有一些故事传说,但寰宇之道,同如一蛋,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分食红喜蛋的习俗寄寓着远古时期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沛县红喜蛋习俗当前已被录入沛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沛县人民群众骄傲的事。

很多人也在思考着,送粥米的时候送生鸡蛋不安全,送XX派人家不喜欢,有什么礼品可以代替这些呢?笔者认为,既然红喜蛋是我们的传统的习俗,离开鸡蛋还有什么意义呢?

沛县红喜蛋习俗,家乡的民俗文化,几千年来,人们借用那红红的鸡蛋相互传达情感,现在已经流传于全国各地。我们需要好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相信不久的将来,红喜蛋的寓意会随着生育、婚庆、生日、祝寿等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外延将会进一步扩展。但始终如一的是,红喜蛋象征的是那火火的幸福生活,红喜蛋给予我们的是那红红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