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买汉兰达加价多少(大连买汉兰达加价吗)

大家好,我是丰田销售,今天和大家聊聊曾经的王者汉兰达,现在究竟卖的如何。

销量如何?卖的最多的是什么配置和颜色?

本店在四线城市,就我们1家广汽丰田,最近受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刺激,每天进店客流从3批增加到5批,其中专程来看汉兰达的客户大概占15%。

上个月店里交车49台,汉兰达4台,由于车源紧张,算是我们店汉兰达创纪录的月销量,我个人卖了2台,每台提成600元,加上分期刚刚过千。

目前店里还有3台汉兰达,2台2.5L 四驱尊贵版,1台2.5L 两驱精英版,都是双擎版,以往没几天就会被客户提走,现在也算创库存记录。

谁在看这个车?买车用户都是什么样的?

买汉兰达的客户主要是30—45岁的男性,有搞工程跑工地的包工头,有开打印店文具店的小老板,也有体制内的领导。

前段时间我在店里边打瞌睡边值班,突然来了位40岁左右的中年大哥,整个人其貌不扬,试驾完留电话就走了,我只以为是闲逛的客户没太当回事。刚好那天晚上几个同事约我去洗脚,晚上11点,我正眯瞪着眼享受呢,突然手机响了,原来是白天的大哥让我给他算下价格,还要精确到小数点的那种。

我赶紧围上浴袍穿上拖鞋跑出来,找前台借了个计算器和大哥聊起来,电话里大哥问了个底朝天,甚至表示合同的很多地方不符合民法典,要改。

足足和大哥聊了一个多小时,脚也没洗成,好在第二天大哥把改完后的合同后发给我,我找经理确认没问题后便出门找他签合同。

一路颠簸不表,到地方才知道他是运管局的领导,正在当地党校学习,看上汉兰达主要是因为公车里丰田很多,见我这么热情聊了两句就定车了,挥挥手又回去上课了。

对比最多的是哪款车型?选择或者放弃它的原因是什么?

内训时对比皇冠陆放,途昂,奥迪Q5和探险者,而在实际中,一半客户看过皇冠陆放,剩下的则会对比探险者和Q5,也有个别客户会拿昂科旗作比较。

买了汉兰达的客户是觉得:

产品力在同级别里可圈可点,没有明显短板;“开不坏的丰田”深入人心,品牌知名度高。

陈大哥是做挖机生意的,干这行对霸道有一种迷之崇拜,那天他开了台饱经沧桑的老狮跑过来看车,一进门就问霸道在哪。

我把他拉过来坐下,告诉他这没霸道,但大哥你瞅瞅这车咋样,越野车、大空间、有气势、价格不贵,也是丰田!

陈大哥明显愣住了,看着汉兰达车头的丰田标满脸迷惑,我赶紧拖他去试驾,一顿折腾下来陈大哥很是满意,感慨不愧是丰田啊!也不谈什么优惠了,大手一挥表示就这车吧,今天就提走!

而对比后,依然选择其他车的客户则是因为:

想买个牌子更响亮的SUV,不在乎空间保值之类的。对于等车、加价之类的条件无法接受。

何总是本地几家连锁烧烤店的老板,在当地小有名气,一直琢磨着把自己的老IX35换掉。前段时间把老婆带过来看车,试驾后何总挺满意,准备坐下来和我谈谈少加点价,但他老婆不太感冒,觉得丰田牌子一般般,一听要加价顿时横眉冷目,拉着何总就走,第二天回访果然已经定了Q5,何总不无戏谑的告诉我:

“兄弟我做餐饮生意的,朋友来了都会打个折送个菜,同样是做生意,你卖东西还加钱?真买了,你嫂子回家不折腾死我?”

大家都是选择哪种配置和购车方式?

目前卖出去的汉兰达里,10台有7台是双擎 2.5L 四驱尊贵版,白色即使要额外加价2000块,因为看起来大气,依然最受欢迎,占总销量7成。

最难卖的要属双擎 2.5L 两驱精英版7座,比最低配贵了6000块却只多了2个座位,算起来实在很亏。

价格方面,年初旺季时,销售经理的口气很硬,告诉我们,客户想买必须加1.5万到1.8万,否则免谈。

最近则和善了很多,时常谆谆教导大家,加1万左右就可以沟通,只要不急提车还能聊,又不是收复台湾,有啥不能谈的嘛。

全款预算:

贷款方面,汉兰达依然逆历史潮流而动,没有免息优惠,给大家做个按揭预算:

买车后客户会有哪些抱怨?保养费用是多少?

从销售的角度来说,上市快2年了,厂家陆续召回了几次,平心而论,现在吹质量没问题,但硬要说同级别遥遥领先,恐怕没几个人相信。

而客户反馈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两点;

双擎版发动机提速时,发动机介入瞬间声音比较大;无论是看车还是购车的客户,都觉得内饰很掉价,尤其是仪表盘上方居然还用硬塑料,哪像个30万的车。

油耗方面客户的满意度都挺高,普遍反馈双擎版大概6~7个油,大家也可以参考小熊油耗的数据。

常规保养花费1000元左右,首保后保养周期为1年或1万公里。

只有销售才知道的秘密有哪些?

(1)虽然没有官宣,但汽油版汉兰达1月份已经停产。

(2)不同于其他车型,汉兰达实行的是一人一车制,厂家收到客户的订单才会发车,而其他展车到店后不能马上销售上牌,必须先作为1个月的展车,这样严格管控不稀缺才奇怪。

(3)从事汽车行业这么多年,我清楚地感受到一个时代过去了。现如今,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新一代年轻人谈及这个价位的车型,几乎全是蔚来、理想、小鹏和比亚迪等,对于合资和进口不再迷信,大多以平视甚至俯视的角度看待。

而作为从业者,一方面我为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与自豪,但同时,习惯传统销售模式,已经成为“old school”的那群人,时常也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与困惑。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