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万尺是多少(435尺等于多少米)

你听说了吗?最近上海的朋友们每天都在接受着灵魂的拷问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垃圾要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标准,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如果违反规定,会受到罚款和行政处罚。

垃圾分类为何如此重要?

最近一条关于环境保护的视频在Instagram 上火了,视频里一群北极熊正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如果不将垃圾进行合理分类、有效处理,那么人类制造的垃圾终有一天会将我们自己吞没。

▲ 一片垃圾的海洋

人类的发展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极为迅速的现代,人类曾一度为自己的功绩沾沾自喜,甚至扬言要“战胜大自然”。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作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完成并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在此之前,环境保护问题几乎没有进入过人们的视野。蕾切尔·卡森首次对人类征服自然、不加节制地利用自然的做法提出质疑,她的书激发了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卡森在书中指出了当时在美国被广泛运用的杀虫剂DDT对从浮游生物到鱼类、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会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还是癌症的诱因。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Silent Spring》c.1962,United States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人们的生活环境,热心地介入社会现实,希望用自己的艺术,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自然、伦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经由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以更加深刻且触目惊心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让社会更暖,别让气候变暖

许多艺术家都注意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利用摄影、雕塑和装置作品结合自然资源,营造出自然景物和城市风光完美结合的效果,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现象制造者”(phenomena-producers)。2018年,他将格陵兰岛的30座大冰块搬到了伦敦泰晤士河边展出,就在泰特现代美术馆门口,这件作品的名字叫《冰钟》(Ice Watch London)。这些冰块曾经属于世界上最大规模冰盖的一部分,但随着气候变暖而融化成碎块。埃利亚松将他们带到伦敦,观众们可以触摸这些冰块,可以眼睁睁看着它们融化殆尽。艺术家希望借此提醒那些以为全球气候变化、污染问题离我们很远的人们,这些事情势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 Olafur eliasson《Ice Watch London》c.2018, Tate Modern ,London

画家扎丽娅·福尔曼(Zaria Forman)绘制出格陵兰岛冰山逐渐融化的过程,这一系列作品有非常多幅,就像电影分镜一样,她的作品有精致得令人震撼的细节,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同时也有促使人反思的力量,让人们一点点看到地球环境在未来也许可能亦或正在发生的改变,以此增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Zaria Forman《Greenland no.63》2013,50x75cm,United States

建筑师珍妮·甘(Jeanne Gang)与电影制作人兼自然风景摄影师詹姆士·巴罗格(James Balog)以及施华洛世奇合作,完成了装置作品《薄冰》(Thinning Ice),用仿造水晶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冰雪空间,晶莹又华丽的效果让人恍若走进了动画片《冰雪奇缘》的场景,但仔细一看,“冰川”装置中间却有很多孔洞,代表着冰雪正在融化。同时,四周墙面上播放着巴罗格拍摄的全球冰川的影像资料,时刻提醒我们,眼前的美好随时可能消失。

▲Jeanne Gang&James Balog《Thinning Ice》2014,Miami,United States

瑞典艺术家组合Bigert&Bergström(B&B组合)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保护毯覆盖在瑞典最高山峰凯布讷(Kebnekaise)山顶上。近十几年来,凯布讷40米厚的冰山在以每年一米的速度融化着,南部山峰已经融化超过25米。B&B组合希望能用保护毯反射阳光,降低冰川表面温度,从而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这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也是艺术介入社会实践的尝试。

▲Bigert&Bergström《Rescue Blanket for Kebne kaise 》c.1970 ,1500' long and 15' wide ,Collection: Dia Art Foundation, New York

除了气候问题,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也是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有的艺术家会将垃圾改造,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给它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如果不说,你甚至都想不到这些东西原本是艺术家拾荒一样淘来的。

变废为宝——让生活珍贵起来

捷克艺术家Veronika Richterová,利用塑料瓶做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她的工作室就像一个塑料博物馆。

▲ Veronika Richterová 《Cactus collection》c.2008

来自法国的爱德华·马丁(Edouard Martine)喜欢在跳蚤市场里找金属垃圾,比如生锈的平底锅、机器零件等,然后将它们塑造成各种动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这些零件并没有焊接固定住,所有的部分都可以拆卸,甚至重新组装成不一样的作品。

▲ Edouard Martinet《sardine》 c.2016,25x70x11cm,France

今年5月在北京开幕的“持续反YING”艺术展是一场环保可持续×艺术跨界展,在展览中,艺术家萨米尔·格林(Samuelle Green)用在北京大街小巷收集的几楼梯的平装书,创作了装置作品《表现形式6》。近看是一页页书籍纸张卷成卷,远看则气势恢宏,但这看起来结构坚固的巨大装置确实是由纸张做成的。萨米尔·格林引导观者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看,进行反思,同时也通过对材料的回收利用,传达环保的理念和主张。

▲ Samuelle Green装置作品:《表现形式6》c.2019

英国艺术家马克·奥利弗(Mark Oliver)用磨损的废弃零件拼凑出很多生动可爱的昆虫,比如常见的齿轮、机器碎片等等,在艺术家的巧手下,都重新焕发了生机。

▲ Mark Oliver 昆虫系列作品《Lamp Fly》

艺术家Sayaka Ganz也同样擅长搜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在我们看来,她在变废为宝,而实际上,她从来没有将这些材料看作是废品。在她看来,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家就是要让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展示出不平凡的效果。Sayaka Ganz用的很多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她还会找亲人朋友收集垃圾,甚至去翻垃圾桶。她会把搜集来的垃圾按照颜色分类,拼凑成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 Sayaka Ganz《Momentum》c.2016,106x106x91cm,Japan

加拿大艺术家凯特兰德·布朗(Caitlind Brown)的环保理念艺术作品还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我们下面看到的这件作品《云朵》其实是“灯泡云”,由6000个废弃灯泡所组成,每个灯泡下面都有一个拉线开关,观众可以操控这些灯泡,与艺术品进行互动,决定云朵的“阴晴圆缺”。小编想象站在灯泡云下面的场景,还有些美好呢!

▲ Caitlind Brown《Cloud》c.2012,Nuit Blanche Calgary,Photo Credit By Doug Wong

改变自然很容易,恢复却很难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但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艺术家都希望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提醒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能竭泽而渔。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大地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类型,以自然万物为素材,将人工创作与自然有机结合,改造、重塑了景观空间。

大地艺术所创作的作品通常不易保存而具有瞬间性,只能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保存下来。大地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史密森(Robort Smithon)、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e)等,他们厌倦现代的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主张重返自然,创作出不属于画廊、美术馆,甚至是不属于个人的艺术作品。

▲ Robert Smithson《Rozel Point, Great Salt Lake, Utah 》c.1970 ,1500' long and 15' wide ,Collection: Dia Art Foundation, New York

英国艺术家安迪·戈兹沃西(Andy Goldsworthy)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在各大自然风景区创作,他用一层层石头搭建拱门、雕刻冰雪、组合树木枝叶以及各种花卉植物,还常常借助阳光、海洋来完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不妄图自以为是地改变自然。人们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自然环境美丽、震撼的一面。

▲Andy Goldsworthy Installation《Cairn》,France

吉姆·德尼温(Jim Denevan)的“画板”主要是沙滩、土地、冰面,他用枯树干做工具,在自然界画出极具装饰性的圆形、螺旋形等图案。他的作品尺幅巨大,常常需要借助航拍才能完整记录。在他看来,作品的最终形态呈现在影像资料里似乎已经足够,因为这些作品最终都会消逝,来自自然又复归自然。

▲ Jim Denevan《 Miami Beach 》c.2015, Miami,United States

1991年,艺术家陈貌仁(Mel Chin)在一处危险废弃物的填埋场启动了著名的艺术项目《重生之地》(Revival Field)。他想利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手段,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他将这种去除行为比喻成雕刻创作中一点点去除多余材料的过程。

▲ Mel Chin《Revival Field Maquette》c.1990,8 x 44 x 44 inches,United States

鲸鱼是种奇妙的生物,它体型巨大,但性格却很温顺,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反差萌,但它们其实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状况。“布里斯托海豚”(Bristol Whales)是英国布里斯托千禧广场的大型装置艺术品,这件作品由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资助,由设计公司Cod Steaks主持设计。“布里斯托海豚”由43万英尺的柳条和七万个塑料瓶组成,是一个重达七吨并按照等比例制作而成的海豚。蓝色矿泉水瓶围绕在海豚周围,形成海浪状,意在呈现海豚等海洋生物现在所生存的环境——在塑料瓶子里游泳。炫目的视觉效果背后,我们更应该反思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 Installation《BristolWhales》c.2015, Millennium Square,Bristol

用艺术为环保发声

践行环保理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加拿大女艺术家吉莉安·格恩瑟( Gillian Genser),她在创作环保理念作品《Adam》时,被诊断为重金属中毒。她的体内检查出水银、铅等重金属物质,这与她研磨贝壳时吸入的粉尘有关。因为骨头、贝壳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环境一旦受到污染,这些材料也会相应地被污染。而格恩瑟创作这件作品的目的其实正是为了揭示人类破坏自然、违背自然的现象,而她个人的遭遇也更加警醒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就像格恩瑟说的那样,她身体所经历的痛苦,其实就和地球所经历的一样。

▲ Gillian Genser《Adam》c.2006,14 inches ,Canada

纽约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收集了大量海洋垃圾,对它们进行分类、拍摄照片、描述等,并在2012年于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展出。原本不属于海洋的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居然真的都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让人感到震惊又羞愧。这样直观的展示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垃圾分类和垃圾合理处理的重要性,不能将海洋作为我们人类的垃圾场。

▲ Gabriel Orozco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Deutsche Bank Series c.2012,Guggenheim Museum,New York,Photo by David Heald

英国街头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以作品的反叛性著称,他的涂鸦作品对许多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其中也有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辛辣讽刺。

▲ Banksy《Girl with Red Balloon》c.2013, London

著名摄影师理查德·米沙拉奇(Richard Misrach)从70年代开始拍摄的美国西部沙漠系列作品,以荒漠化为议题,画面触目惊心,宁静中却有一种躁动不安和生命流逝的恐惧,促使人们审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 Richard Misrach 《Desert Fire #249》c.1985 Printed 2011,243.8 × 304.8 cm,Robert Mann Gallery

所谓的“垃圾”成为艺术品,往往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关注,一种用心思考,探索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更加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不管是用艺术创作手段来强调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还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垃圾分类做起,都是意义非凡的。当我们每个人作为一滴水,汇入人类社会的海洋中时,希望我们每一滴水都是清澈洁净的。

文:孙道德丨编辑:耘菲

责编:蜜丝姜

监制:大G小r迷你帆

校对:summerjing、Chris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