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什么有花名(阿里为啥有花名)

名字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和他人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信息。古人在命名上会有“名”、“字”、“号”,现在我们起名虽然不至于那么繁琐,但是也有一定的讲究。


今天学慧职业发展研究院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下各个互联网大厂起花名的套路。大厂们为什么一定要员工起花名?在起花名的时候要遵循哪些原则?让我们挖掘一下企业运营中比较有趣的小心思吧!


01 | 大厂花名知多少?


不久前,一位花名为“太虚”的前拼多多员工登上微博热搜。他发布了一段15分钟的自述视频,陈述了自己在30分钟内被拼多多三位HR、两位部门主管辞退的经过。



看到视频后,网友们因为太虚的经历炸了锅,纷纷开始批判拼多多。确实这件事比较令人气愤,尤其是同为打工人,不联合起来抑制像拼多多这样压榨员工的“不正之风”,说不定哪一天吹到的就是自己!

不过在吐槽之余,学小慧其实有一点歪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拼多多员工的名字——太虚,一个很有江湖气息的花名。


作为电商平台中的后起之秀,拼多多不仅在业务上向大厂前辈奋起直追,在剥削员工方面与他们齐头并进,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员工管理上也不OUT,学习大厂起花名,里里外外都洋气。[得意]


其实要说起互联网公司的花名文化,阿里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马云AKA “风清扬”,张勇AKA “逍遥子”。

“东邪”、“虚竹”、“二当家”

“三丰”、“郭靖”、“苗人凤”

.....


大佬们上班,就是一场武林大会;大佬们休假,则代表要闭关修炼;大佬们退休,就是要退隐江湖。


和阿里的武侠花名联盟不一样,腾讯员工则是普遍用英文名来彰显自己的fashion,什么Pony、Tony、Amani,最后一个我猜滴[捂脸]。总之,就是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要international~



还有一些大厂,譬如说联想、百度,对于花名倒是没有特殊规定,只是要求员工“去总化”、“去哥化”、“去姐化”,2020年9月才刚刚加入大厂花名俱乐部的网易也是如此。


02 | 为什么大厂都要求员工起花名?


事实上,起个昵称或花名,是强调创新和扁平化管理的互联网大厂固有的传统。他们选择在称呼体系上做文章,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员工平等沟通。


这一点,是大厂起花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一个不能脱离的标签就是创新。而一个“新”字,表示与之前大有不同,这在管理上就体现为摒弃了传统企业内部等级分明的规章制度,倡导平等自由文化,鼓励员工大胆发言,敢于创新,减少以往交流中的谄媚、敷衍、按部就班,让大家乐于为公司发展出言献策。


所以这就是众多大厂选择先在称呼体系上进行调整,使用花名最关键的一点——淡化等级,拉近距离。


第二,减少同行业之间的挖角行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挽留本公司优秀人才和想方设法去撬其他公司墙角,是所有公司“人才交流”的一种方式。试想一下,如果因为员工信息的暴露,导致自己辛苦培养几年的专业人才被别人挖走,那该是一件多么心痛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给员工起个花名就很有必要了。


日常工作交流,同事间只知道彼此的花名——你叫他张三丰,他叫你令狐冲,出了公司大门,谁还认得出谁?这样一来,员工的真实姓名得到很好的保密,大大降低同行业挖角的情况发生,保证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


第三,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古龙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个人的名字有可能起错,但是外号却是绝对错不了的”。名字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花名是一个员工在这个公司最深刻的记忆,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并且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同时花名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花名的存在剥除员工对于职位高低的权力感差异,塑造了企业平等、自由的人际交往氛围,而且随着员工年龄越来越年轻,更多95、00后踏入职场,这类员工更加看重“自由、平等、自我”,使用花名更能让这类员工觉得平等,这也是管理千禧一代员工的一个关键点。


当然,除了大厂,其实很多行业都在称呼管理上用尽小心思。譬如说教育行业,不管你是授课讲师,还是保洁阿姨,大家统一在称呼后面加“老师”,从称呼上就直观表明我们是一家教育公司;又譬如说美发行业,遍地都是Tony;电商平台,对客户统称亲亲......


你们公司有花名文化吗?或者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花名,你想好叫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