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是什么镜头(火箭筒发射的镜头)

在国庆档期爆热的抗美援朝影片《长津湖》中,由段奕宏扮演的志愿军营长谈子为使用“巴祖卡”火箭筒一发入魂,击落美国海军F4U“海盗”战斗机,这一情节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这个桥段堪比神剧,是剧情瑕疵,也有人认为属于艺术夸张,无损影片整体效果。我们不是文艺号、电影号,也不懂拍电影的专业知识,这里仅从军事角度探讨一下火箭筒打飞机的可能性。


■影片《长津湖》中用巴祖卡打下美军飞机的英雄谈子为营长。


理论上说,你向空中发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飞机撞上并将其击落,只要你扔得足够高,速度足够快,而两者轨迹恰好相交且撞击部位又是飞机要害。超人拿板砖也能揍下飞机在科幻电影里绝对没问题,然而在真实战场环境里这种情况的几率有多高呢?我们结合《长津湖》的剧情条件具体分析一下。


■美军士兵在操纵M1型“巴祖卡”火箭筒。


谈子为当然不是超人,能打下美军飞贼还得靠老美提供的“巴祖卡”火箭筒。这种武器是美军在1942年开发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因为外形与美国喜剧明星鲍勃·伯恩斯自创的新奇乐器巴祖卡相似,因此被冠以此名并广为流传。在二战时期,对美军步兵而言巴祖卡火箭筒是少有的不贴近坦克就能发射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同时在打击敌方火力点时也很有效果,因此问世后很受前线部队欢迎,在1942年到1945年间制造了近48万具,发挥了显著作用,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巴祖卡、吉普车、C-47运输机和原子弹并列为赢得二战胜利的四大装备。


■鲍勃·伯恩斯拿着他发明的乐器巴祖卡。


入朝初期志愿军装备的巴祖卡基本上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国军手中缴获的美制M9型60毫米火箭筒,有效射程110米,最大射程为370~460米,初速80~90米/秒,其成型装药战斗部的最大穿甲厚度可达102毫米,就威力而言只要命中足够击毁一架飞机。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数据均为平射地面目标的数值,在以大仰角对空射击时会有较大衰减。


■在二战欧洲西线战场上使用“巴祖卡”火箭筒伏击德军坦克的美军步兵。


我们再看看谈营长面对的目标美军F4U战斗机,虽然是二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斗机,但在朝鲜战场上依然活跃,主要从事对地支援任务,最大飞行速度为717千米/小时,约合199米/秒,巡航速度为346千米/小时,约合96米/秒,失速速度为143千米/小时,约合39米/秒,装备6挺12.7毫米机枪或4门20毫米机炮,可以挂载8枚127毫米火箭弹或多达1.8吨的炸弹,在长津湖战役中为陆战一师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火力支援。此外,部分F4U还拆除1挺机枪,在一侧主翼上安装雷达改为夜间战斗机,影片中的“海盗”很可能是夜间型。


■朝鲜战场上的F4U夜战型,注意右翼上雷达天线罩和机翼下挂载的火箭弹。


谈完武器和目标,我们再来看看战场环境。按照影片设定,这场对空战斗发生在夜间和山地,这两个因素非常重要。首先,在夜间山地环境下,美军战斗机不太可能飞得太低,因为存在撞山的危险,因此不太可能在巴祖卡对空射击的有效射程内活动,也就是说你打得不够高,它飞得不够低;其次,在没有夜视器材,也没有探照灯指引的情况下,步兵在夜间对空中目标的观察能力近乎为零,哪怕借助月光也很难用肉眼清楚地看到飞机,更不用说跟踪瞄准高速飞行的战斗机,所以谈子为开火只能靠蒙,完全无法精确瞄准。


■影片《长津湖》中谈子为使用巴祖卡射击美军飞机的镜头。


从配合剧情出发退一步说,美军飞行员艺高胆大,敢于在夜间贴地飞行,进入巴祖卡的有效射程,而谈营长目光锐利,经验丰富,能够准确捕捉目标,创造出有利的射击条件,那么火箭弹就能命中吗?笔者以为还是很难。从影片中看,谈营长似乎是抓住F4U俯冲攻击后拉起改出时进行追尾攻击,要知道巴祖卡平射的最大速度不过90米/秒,在大仰角射击时还要更慢,根本追不上处于巡航状态的F4U,而在攻击状态下飞机的速度可能更高。如果采用迎面攻击,则将暴露在美机炮火之下,胜算更低。


■从影片中的这个镜头可以看出火箭弹以追尾状态攻击美军飞机。


从导演意图出发我们再退一步,美军飞行员为了追求攻击精度或侦察效果,冒着失速的危险进行超低空低速飞行,即便如此巴祖卡的命中几率依然不会有所增加,因为火箭弹并不是精确弹药,没有制导能力,一旦发射射手无法控制其飞行轨迹。众所周知,无制导火箭弹的一大缺陷就是射击精度差,需要密集发射才能提高命中概率,而单发火箭弹弹道轨迹弯曲多变,在射击坦克时都要尽可能地靠近以确保命中,在对空射击时能否命中则全凭运气。


■二战时期F4U战斗机对地面目标齐射火箭弹,因为精度低必须进行密集发射。


此外,谈子为单人操纵火箭筒的方式也有问题。巴祖卡一般需要两人操作,因为长度超过1.5米,单人装弹瞄准非常不便,需要装弹手协助装弹,并解除保险,接通电路,完成射击准备。即使技巧熟练、配合默契的火箭筒小组也只能达到6发/分的射速,不熟练的装填手会导致长时间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稍不留神就报销了,美剧《兄弟连》的某个片段就对这种操作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表现。像电影中那样将处于待击状态的火箭筒扔来扔去在现实中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打开保险、接通点火导线的巴祖卡很可能在抛掷过程中走火。



■美剧《兄弟连》中表现E连伞兵使用“巴祖卡”攻击德军突击炮的镜头。


综上所述,《长津湖》中使用巴祖卡火箭筒击落美军战斗机的情节在现实状态下实现的几率非常之低。虽然在二战时期存在防空火箭和机载火箭这类武器,并有击落实例,但使用步兵用反坦克火箭击落固定翼飞机的案例闻所未闻。当然,电影不是现实,艺术允许虚构,至于这个桥段在电影中的效果就要交给观众们去评判,见仁见智了,与我们的文章无关。


■对于悬停的直升机而言,RPG火箭筒绝对是一种可怕的武器。


说点题外话,虽然巴祖卡在现实中没有击落飞机的战绩,但它的近亲苏制RPG火箭弹却创造了不少击落直升机的记录。直升机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特别在起降阶段机动性差,而且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需要空中悬停,成为地面火力的固定靶标,而威力强劲、成本低廉、简单易得的RPG更是打直升机的利器,这方面最出名的战例自然是“黑鹰坠落”。


■影片《黑鹰坠落》中索马里民兵向美军直升机发射RPG火箭弹。


1993年10月,美军游骑兵及特种部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实施抓捕民兵武装头目时遭遇激烈抵抗,使得最初计划一个小时的抓捕行动演变成持续两天的大规模交火和救援行动,导致19名美军死亡,73人受伤,并有2架UH-60“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民兵用RPG火箭弹击落,电影《黑鹰坠落》非常真实地再现了这场战斗。


■在摩加迪沙被击落坠毁的“黑鹰直升机”残骸。


在阿富汗战争中,反美武装手中的RPG同样是美军直升机的噩梦。2005年6月27-28日,美军在阿富汗执行“红翼”行动时,第160特战航空团的1架MH-47“支奴干”直升机被火箭弹击坠毁,造成8名机组成员和8名“海豹”突击队员死亡,影片《孤独的幸存者》中就表现了这一幕。2011年8月5日凌晨,1架CH-47D运输直升机在前往喀布尔西南坦吉山谷增援特种部队途中被火箭弹击落,导致包括17名“海豹”在内的38人死亡。


■手持RPG火箭筒的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分子。

■在2005年6月“红翼”行动中被击坠的MH-47D直升机残骸。


上述战例提醒我们,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任何风险都不能低估,那些看似落后的非制导低技术兵器也不能小看。虽然单兵火箭这类武器对固定翼飞机的威胁微乎其微,却是直升机的心腹大患,稍有疏忽就会酿成惨祸。


■要说火箭筒打飞机,只服《战地2042》,绝不接受任何反驳!


欢迎搜索ID:PanzerC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