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2日属什么(1984年1月22日属什么生肖)

试析粟裕改变中原战局的构想——子养电

作者: 张效琳

粟裕建议华野一、四、六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中央采纳这个建议,改变原定战略决策。许多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和战史中,论述了粟裕献策经过始末及其重要作用。我在参加编辑《粟裕军事文桑》(以下简称《文集》)过程中,参阅了若干这方面的著作,受到很多启发,获得很大教益。但在这些著作中,都未提及对形成这个建议至关重要的子养电。我认为,粟裕1948年4月18日向中央提出这个建议时陈述的观点,是子养电观点的继续和发展。

(1948年,粟裕同朱德等在西柏坡合影。左起:薄一波、蔡树藩、李先念、粟裕、彭真、朱德、陈毅、聂荣臻)

“子养电”字样,我们起先是在粟裕1948 年1月31日复军委电中看到的。军委1月27日电示粟裕率三个纵队南下,粟裕31日复电中第二部分的开头为:“职对于中原战-局认识,除已于子养电呈外……”我一开始认识很不足,认为军委提出三个方案,要粟裕熟筹见复,粟裕复电第一部分是行动时间,第三部分是渡江路线,中间第二部分却是战局认识,而子养电又未见到,不妨略去。编辑组研究时,有同志提出战局认识应保留,随即恢复原祥。子养电内容不详,便分头寻找。经过一番努力,在南京、北京先后找到。

“子养”系1月22日。当年电文中常用地支代月,韵目代日。我们编《文集》时,便于读者阅读,均改成某月某日,子养电亦已改为1984年1月22日电。那时陈毅己奉命前往陕北参加中央会议,粟裕身负统率陈粟大军的重任。他誉子养电中分析了当时的中原形势,提出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设想,并对往后全国的作战和建军,提出了若干重要建议。它是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建议的蓝本。反复研读子养电,深感见解精辟独到,有理有据,有胆有识,它对中原战局以至全国战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子养电对转入战略进攻半年来的中原战局,作了科学分析。

子养电对反攻以来的形势作了这样的概括:“自全国转入反攻以来,我军在政治上固属优势,在战略上亦取得优势,但在数量上、技术上则尚非优势。”我军的反攻,从战略防御转入战咯进攻,它的时机和样式是独特的,不同于一般战争的常规。我军不等到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到兵力装备超过敌人,就以主力转到外线,转入进 攻。这是毛泽东从解放战争的实际出发,对战略进攻理论的重大发展。

我军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实行战略防御,内线作战,以我空城换敌实力,歼敌百余万。但解放区受到很大摧残。国民党的战略方针是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它企图让双方四百万军队,加上一两百万民夫,一起堆在解放区,继续堆下去,来搞垮解放区。毛泽东说,不考虑几百万人的吃饭穿衣,就不是战略家。中共中央确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解放战争第二年一开始,中央军委就针对敌人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式布局”,组织指挥我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以敌人兵力薄弱空虚、关系敌人统治安危的中原地区为突击方向,刘邓、陈粟、陈谢三支野战军我的大举出击,分别挺进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当时华野部队中对反攻疑虑颇多,粟裕多次作了有针对性和独到处的论述。有人说:“反攻是被迫的,是被敌人赶出了山东。”有人说:“反攻反攻,丢掉山东。”粟裕指出:“这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只知局部不知全局的错误的看法。”表面上看,华野七月分兵以后,在山东内线,临朐、南麻两仗未能歼灭敌人;进入鲁西南的部队,在大水和泥泞中连续行军作战一两个月,骄狂的敌入,一个团也敢尾追。实际上我们的行动目标是明确的,敌人为我们所迷惑,其行动却很盲目。我们按军委部署,以战斗行动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倾向,把想像中的反攻看成苏德战争中苏军那样的反攻。粟裕指出:由于我们还没有取得绝对优势,所以我们的反攻形势不可能像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反攻形势那样,以压倒优势把敌人一直压下去。在反攻过程中一定会有曲折有困难,也许还有进退。重要的是在战略上取得了优势。外线出击,将敌人的进攻部署完全破坏,原是敌人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的中原,成了全国主要战场,敌犬慌忙从山东、陕北战场抽调大量部队回援中原,同我争夺这一战略要地,强弩之末的重点进攻至此完全打破。外国报纸评说,国民党重点进攻,共产党来了个超重点进攻,把重点进攻粉碎了。敌人承认“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子养电开头就点明:敌人“已被迫作全面防御”。这是由于经半年的积极作战,艰苦工作,我军完成了战略展开,达成了战略意图。半年来华野外线兵团的中心任务是策应刘邓实现战略跃进。以跃进方式转入战略进攻,是毛泽东的独创。他指示刘邓,不能像北伐时期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人,攻坚条件不好,跃进可以避开自己短处,发挥自己长处。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底南渡黄河,在鲁西南歼敌九个半旅后,8月8日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抢在山东等战场上的敌人主力回援之前,先敌直插其战略纵深。他们以惊人毅力,打破敌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经二十多天艰苦跋涉,激烈战斗,8月底先后进入大别山。8月上旬,军委要粟裕赶赴鲁西南,指挥华野七月分兵向西出击的部队。粟裕建议陈毅同去,军委同意。粟裕在途中发的巧酉电(8月18,日酉时电)提出:“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建议华野外线兵团活动地域,扩展到陇海路南。毛泽东8月24日复电:“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务必采取积极行动,策应刘邓作战。现已有约二十个旅之敌军向刘邓方面前进。”9月上旬。陈毅粟裕指挥外线兵团调动敌人,捕捉战机,于沙土集全歼整编57师,有力地配合刘邓的行动,打开向豫皖苏进军的道路。9月下旬,华野主力分五路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各纵分区歼灭境内敌人保安团爪牙,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及武装基干。一个月内,全歼河南省六个保安团队。11月上旬陈毅去邯郸,随后去中央,粟裕指挥了陇海、津浦破击战,歼敌万余,迫使敌匆忙调动15个旅的兵力应援,其中8个旅准备用于大别山,致使共围攻大别山的计划被迫推迟。11月下旬,敌调集33个旅的兵力围攻大别山,刘邓主力坚持内线斗争,灵活机动歼灭敌人,粟裕于12月中下旬指挥华野外线兵团及陈谢集团,进行平汉、陇海破击战,歼灭敌整编第3师,迫使敌人从大别山抽调13 个旅回援。我三路大军内线外线密切配合,紧张艰苦持续战斗,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在中原站稳了脚跟。

子养电对当前中原战局的基本看法是:“敌我是处在反复的拉锯形势中”。1948年初,逐鹿中原的斗争进入新阶段。我三路大军犹如三把钢刀,插入敌人腹部,在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完成了面的占领,迫使敌人退缩到点线。然而,子养电写道;“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敌人将作

战重心放在中原,集中了80个旅,划分8个绥靖区防守重要点线,以主力组成6个兵团在各点之间往返驰援。黄淮平原交通便利,敌有一定数量摩托机械化装备;机动较快。敌在其它战场被动挨打,但在中原尚有较大机动兵力,尚有主动权,可对我进行战役性进攻。子养电对中原战场的拉锯形势作了具体阐述:“敌人则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兵力分散时,则进犯;我集中兵力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等,则与我纠缠,不让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况下,我一个战略区之兵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取全胜,如待三个战略区兵力集中,则又失去战机。而敌人则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以集中或分散对付我军。”继子养电后,粟裕在好几个电报中,都确认“中原地区战局已形成疲惫的而频繁的拉锯形势”。

二、子养电依据战场实际情况和战争发展规律,提出改变中原战局的方案。

为了改变拉锯形势,改变中原战局,粟裕作了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思考。他在科学分析中原形势的同时,进一步探索解放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掌握外线作战的客观规律,寻求符合战争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的作战方针作战方式,在已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

粟裕认为,要改变中原战局,必须打大歼灭战。歼灭战是毛泽东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粟裕对毛泽东军思想的这个精髓领会深刻,运用自如,可谓出神入化。他在实践中体会到,歼灭战的规模越打越大,是解放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在战争初期,歼灭战的规模由一次歼敌一个旅,逐步发展到一次歼敌几个旅。敌屡遭歼灭后,集中更大兵力向我进犯。我随着战争向解放区纵深发展,兵力逐步集中;随着初战的进展,指挥艺术逐步提高,因而歼灭战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发展到莱芜、孟良崮战役,我军集中主力九个纵队作战,一次歼敌好几万。华野七月分兵后,留四个纵队在内线,六个纵队转入外线,与刘邓、陈谢共同经略中原。进入豫皖苏初期,遵照军委指示。只打小仗,不打大仗。11月后集中部分主力,打中等规模之仗。到1948年初,我对外线作战已逐步适应,但主力较为分散。而敌人在中原战场配置重兵,机动兵团密集靠拢.经常是三、四个整编师一起行动;要点固守,四面驰援,一点被攻,三五天内援敌即可赶到,我若尚未解决战斗,势必要迅速撤出,许多战机不得不放弃。正由敌兵力集中不易分割,增援又快,小歼灭战难以打成;即使打成,对全局作用不大。粟裕认为,只有着眼于打大规模歼灭战,成建制地歼灭敌人若干整旅整师,才能粉碎其攻势防御,使之处于被动挨打境地,才能改变中原战局。

粟裕认为,要打大歼灭战,中原三军需采取忽集忽分战法。战争初期,各战区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各个歼敌。内线地方武装民兵游击队数量多力量强,可直接配合主力作战,破击交通线,袭扰知后方,以至担负部分阻击任务,因而象莱芜、孟良崮战役可集中最大兵力于突击方向,只留少数主力于钳制方向。如今在中原作战。面对重 兵云集、快速增援之敌,不仅要有足够的优势兵力作为突击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甚至更多的兵力阻击援敌。歼敌一路后,多路敌人会纷纷拥上,打了一仗要打第二仗以至第三仗。华野转入外线的六个纵队,要全力击破顾祝同系统,又要准备对付来自白崇禧集团以至胡宗南集团的援敌,兵力显然不足。子养电中说,华野的兵力,如不担负打援是够用的,为求较彻底地歼敌一路,需要邻区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而长期集中强大兵团在一个地区,补给供应难以解决。为此,粟裕建议中原三军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粟裕提出此建议的1948年初,已渡过最困难阶段,群众初步发动,工作初具规模,大别山可由地方部队坚持斗争,刘邓主力可转出大别山进行机动作战,因而已具备通过三军忽集忽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客观条件。集中与分散,是兵力运用上的一对矛盾,敌我双方均以集中或分散对付对方。粟裕建议的忽集忽分,是以我之集中对付敌之分散,以我之分散对付敌之集中;以我主动集中或分散,使敌被迫集中或分散。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主要的方法是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转移兵力。”粟裕建议正是如此,充分体现了主动性灵活性。敌集散的机动性优于我,有优良的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哦则在指挥部署胜敌一筹,并切断敌交通动脉,迫使其同我赛跑。通过三军灵活集分,辗转三区,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创造和捕捉打大歼灭战的战机,逐次歼灭敌军主力,从而使中原战局改观。

粟裕认为,背靠老区,巩固新区,是打大歼灭战的重要条件。子养电中提到新区难以捕捉战机,对迅速变新区为解放区等问题,未展开谈,但在子养前后的一周内,至少有三次专门谈或着重谈新区工作。1月17日、20日,粟裕先后向中央、邯郸局、华东局报告了部队进入豫皖苏地区的情况,报告了定于子养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进一步加强新区工作。1月25日在政工会议上,粟裕强调:“反攻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斗争,尤其重要的是群众翻身实行土改的斗争。因此保障反攻胜利,就要发动群众,建立新解放区”。栗裕在指挥作战过程中,始终将解放区对战争的支持程度,作为下决心、定部署的重要依据。如解放战争一开始,粟裕选择苏中前部地区作战,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这一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战斗作风顽强,支前工作健全,其有良好的战场条件。北撤山东以后,仗越打越大,山东人民的支援,更是可歌可泣,承担了战争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敌企图把我基本区打烂,我适时转入外线;恢复解放区,缩小蒋管区,建立新区。在新区作战与老区相比,困难大得多。粟裕在 给华东局的一个电报中谈了这方面的情况,初到新区粮财无人征收,以后又无粮可吃,而军需品弹药补给,则较在山东作战时相差太远,致失战战机甚多。栗裕认为,中原既是新区,又邻近老区,一方面尽快变新区为解放区,一方面尽量从老区继续得到一些必要的支援,特别是炮弹、炸药、西药的供应,伤员的转送等。粟裕非常重视保持与 运河以东、黄河以北老区的联系畅通。主力进入鲁西南后,就抽兵一部恢复泰(安)西局面,以便跨运河两侧机动。打通经由鲁中与滨北后方之联系。以后又以迷惑和调动敌人等手段,控制黄河渡口,常派队留陇海路北行动,使之成为缓冲区。1947年11月25日,粟裕在阐述前委扩大会的决定时说:“依据老根据地发展新根据地,不是无后方的前进”。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使新区尽快变成我军可靠的后方基地。中原新区,半年艰苦经营,局面业已打开,正向巩固的新后方发展。在中原作战,可以同时得到新老解放区的支援,这是打大歼灭战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三、子养电作为蓝本,发展成一、四、六纵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

子养电发出后五天,粟裕收到军委1月27日电。军委改变中原战局的方案,是要粟裕率华野一、四、六纵队南渡长江,在湘赣浙闽诸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吸引中原敌人80个旅中的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迫使敌人改变集中强大兵力于中原的战略部署。

军委这个决定,对粟裕来说,并不感到十分突然。1947年7月23日,军委就曾提出一、四纵队出闽浙赣,并考虑组织南东分局,后来实施。1947年10月5日,毛泽东致电陈粟,准备于明年4月以一两个纵队出皖浙赣。毛泽东得知有的部队风闻要南渡长江,不安心现地工作,11月28日电示粟裕,并转告陈毅:“在明年8月以前,不准备派主力部队渡江,各部均要在现地安心工作与作战”。直至1948年1月26日、27日,军委还电示陈粟、陈谢两军,二、三、四月向南阳、襄樊等方向作战,机动地区为长江以北。但粟裕深知毛泽东向东南发展的决心由来已久,早在1941年2月,就曾提出将来准备出天目山,准备向黄山及赣东北发展。1944年粟裕率苏中第一批主力部队挺进苏浙皖,中央要求视情况变化争取全面控制苏、浙、皖、闽、赣诸省,后因抗战结束,部队撤回江北。这一次是毛泽东与陈毅面谈密商,深入研究后作出的决定。《陈毅诗词选集》中,记叙了“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陈毅返部时,携带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组建东南野战军的手令,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及政治委员,并为东南分局书记。

军委1月27日电示中,对渡江南进提出了或二月,或五月,或秋季,三个方案,要粟裕熟筹见复。并叮嘱“此事只先由前委几个同志及叶王陶作极枧密讨论,不让他人知道。”粟裕领会军委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为了进一步将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配合正面战场,发展战略进攻。粟裕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坚决执行,于1月31日复电军委,对渡江时间路线提出了几个方案;同时重申了子养电中对中原战局的认识,再次建议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战法。华野除一、四、六纵队外,尚可以三到四个纵队参战。一军委2月1日复示,同意粟裕所提华野留在中原的三、八、十纵队等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

粟裕一方面抓紧整训部队,一方面集中精力分析战局。此次渡江南迸,是继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遂行第二个战略跃进。第一个战略跃进,我军进占于敌人战略上最敏感也是最薄弱的大别山地区,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蒋介石急速调动其重点进攻的部队回援,我赢得了战略上的优势。第一个战略跃进,经历了巨大艰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原地区广阔,背靠老区创建新区,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是半后方作战;而如今遂行的第二个战略跃进,长驱直入,长江阻隔,与正面战场难以直接配合。虽必将给敌人以震惊、威胁和牵制,但敌人在中原战力最强的四个骨干部队,估计调动不了,如只调动若干二三等部队,预定的战略意图难以实现。南下的三个主力纵队善打野战,跃进江南,发挥不了长处;其火力装备已与精锐蒋军相差无几,进行完全无后方作战,重装备只能全部丢弃;边走边打,减员一半,以此代价,在中原可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两相比较,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比分兵跃进江南更为有利。经月余考虑,再三权衡,粟裕认为还是应按子养电的构想来改变中原战局。但如此重大的战略方针,与中央的决策大相径庭,粟裕没有轻率上报。他顾虑的并非个人得失,也不是怕为人误解,他具有共产党人的磊落胸怀,只求对人民负责,对战争负责,其它都处之泰然。他所担心的是自己处在一个局部,看问题有局限性,唯恐考虑不周,干扰了统帅部的决心。四月初,陈毅回到濮阳,粟裕向他汇报自己的想法,陈毅大感意外。多次促膝谈心,陈毅赞同他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粟裕想到一个战区指挥员,把局部与全局联系起来思考,将意见报告中央,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最佳决策,可能有参考价值,终于打消顾虑,于4月18日向军委报告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粟裕并于4月16日将所作考虑,电告刘艰,刘邓支持粟裕意见。

报告循着子养电的基本思路,再欢分析了中原地区的拉锯形势,陈述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利弊得失,建议留在中原,集中三大野战军主力,依托解放区打大歼灭战,并对敌近后方及深远后方分别派队进击。三线武装部队依战局进展向前推移。报告最后重申南渡准备决不松懈。中央接到这个建议报告后,毛铎东亲拟电文,要粟裕与陈毅一同去中央,开会“商量行动问题”。据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当粟裕赶到时,毛泽东大步迎出门外,同他长时间的热烈握手。粟裕恭敬而激动。李银桥听到一声:“十七年了!”大概是指十七年没见了!毛泽东到门外去迎接党内同志,留给李银桥的印象非常深刻。毛泽

东等中央领导人虚怀纳言,从善如流,采纳了粟裕这个远见卓识的重要建议,作出了三个纵队暂留在中原,集中兵力大量歼敌的决策。豫东战役依据这个战略决策,在兄弟野战军钳制和阻击援敌的有力配合下,打了大规模的歼灭战,歼敌九万余,实现并超过了粟裕子养电及4月18日建议中的预计。中原之敌,在这紧张激烈的“中原会战”中遭受重创,从此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完全失去了对我发起战役胜进攻的能力。中原战场以及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顿时改观。

粟裕在4月18日报告中还提出了宏伟的设想:“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从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这清楚地说明,粟裕的着眼点是尽可能多地将敌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这个设想,随着战局的发展演变,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

先后为军委采纳吸取,充实完善,付诸实施。粟裕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深邃的战略思想,审时度势,深谋远察,无私无畏,献计献策。粟裕胸怀全局,时刻把握战略意图;精心指挥,胜利实现战略意图。粟裕称之为军事战略家,当之无愧。

四、子养电对下阶段敌完全转入守势后的作战和建军,提出若干重要建议。

发展观点,超前意识,是粟裕战略思想的一大特色。例如1945年上半年,在浙西天目山地区指挥三次自卫反击战,提前实现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19 45年年底前后,组织高邮战役和陇海路东段战役,提前进行华中自卫战争的战场准备。子养电不仅对当前怎样发展战略进攻提出了重要建议,而且对比略决战阶段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何及早准备,也提出了他的看法。子养电的出发点是针对敌人“企图争取时间”,我们要尽快改变中原战局;在“敌完奎转入守势”以后,地不给敌喘息时间。子养电的归宿点是针对敌人在数量上、技术上尚占优势,我们要从政治上、战略上的优势,发展为全面优势。

在数量上,为求敌消我,主要是通过打歼灭战歼敌有生力量,扩大新区缩小敌人兵源;我军则通过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大量吸收解放战士而不断壮大。转入外线后,解放战士逐渐成为我军兵员的主要来源,每战约有半数战俘补充部队。粟裕在1月25日的政工会议上,讲述了我军虽不断遭受伤亡与非战斗减员,但并未减低战斗力,巩固了参军战士,争取教育了大量解放战士。战争的胜利加速了我军的发展壮大,我军的发展壮大又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在技术装备上,由于作为我军后方的解放区,以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极少近代工业,我军的重武器取之于敌。1947年初,用宿北、鲁南战役缴获的大量火炮、车辆,组建了特种兵纵队。粟裕当时同新任命的特纵司令陈锐霆详谈了建纵方针;强调以炮兵建设为重点,指出仗越打规模越大,歼灭敌人的大兵团没有炮兵是困难的。同时抓紧筹建特科学校,抓紧技术干部的培养,以准备打更大的歼灭战,缴获更多的火炮。粟裕在子养电中阐述了敌守备技术加强,筑工效率提高,今后敌完金转入守势,其工事将更为加强,急需增强部队之攻坚技术和攻坚炮火。由于炮弹供应有限,不能发挥现有火炮威力,建议军委统一计划调剂和加强生铲。在4月18日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在今后战局发展趋势下,攻坚将成为今后作战的中心问题。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够的弹药补给,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随著中等城市以至大城市相继解放,军工的生产与供应将逐步改善,粟裕在一次报告中高兴地谈到攻克不久的石家庄,能生产TNT黄色炸药。依靠前方大量缴获,后方改善供应,缩小敌我技术装备上的差距,最终变劣势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