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41章,它的原句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

在看电视剧《包青天》的时候,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他的品行坚贞、刚毅,这都是美好的品行。但是所有的人都能与他处得来吗?不一定,那些经常收受贿赂、搞点关系的人,他们就觉得这个人特别难相处,在他们眼里他就是个令人讨厌的、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对犯官不会通融,简直太讨厌了,有他在,那些人活着都不快活。

历史上很多刚正不阿、品行高洁的这种名臣,但往往也都是周围的一些人所讨厌的。比如你在朝为官,家里亲戚想靠着关系请你提携一下,而你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告诉他们应该自食其力、力求上进,不能靠走捷径,亲戚觉得你连这么一点儿忙都不肯帮,还自己人呢,以后咱们形同陌路,不再往来,老子曰:“大白如辱”。

不过,真正品德高洁的人,不在意这些不同的标准,那些认为你是污垢的、污浊的,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夸你还是贬你都没那么重要。因为没有站在那么高的角度,自然看不到你整个高洁的品行,就只看到一点点他失去利益的地方。

在悟道之人眼里,再大的功德过眼变为浮云,吾已忘之矣,把它忘了。别人一看,这哪儿像有大德行的样子,怎么回事?很不理解,所以有那么大的德行,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太大的功劳。

在一般人看来,这不大正常,比如你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领导请你喝酒,发奖金,威风八面的,说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特点,就是在运营方面还有点擅长。这话表面讲的谦虚,但实际上把自己抬得老高了。

悟道之人品性坚定,但看上去好像经常在改变,因为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在方法上、路径上、形式上随时调整变化,但是本质根本没有改变过,初衷不改,我们心中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该做什么。可是在外人看来,你为什么又变了?因为他看不到整体,只是看到了部分。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形永远是方形,无论多大,都有角落。我们以自己为中心,画个几米、几十米的方形出来,我们一般都能看到它的角落,但如果画一个几千公里的方形,就看不到了,根本不知道它是方的还是圆的。

所以,我们看一件特别大的物体或者事物,从单一的角度看过去,有可能只看到其中一部分,看不到整体。悟道之人做事,他建起来的功德非常大,是利益众生的。我们有些人因为境界达不到,你看到的和他所做的可能与一些人感觉上正好相反。一个事物要发展,最终成为特别大的完整的事物,它会经过漫长的积累,最终很晚才形成。真正的人才,必定经过了相当多的历练,以及长期的实践积累,最后成才了,现在也把这叫“大器晚成”。

我们那些所谓的评判标准,是用我们小小的视角来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完全评估整个事物,或根本看不到,或只看到一部分,或看到的恰恰是相反的。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问题的角度要放宽、放远一些,也别斤斤计较,不要用狭隘的目光去看,不要太过执着于某种标准。

所以,很多人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儿利益,生怕吃亏,更别说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依道而行的人,当时一般人看着是吃亏了,但实际上他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整个人生路途越走越顺,收获也越来越多。虽然不是为了收获更多才去做的事,就是坦然去做,但这些只是自然的结果。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也悟出了这个道理,越是斤斤计较,每次都要先获得然后再付出的,人生往往很局促,看似从来不吃亏,也没有什么大的风浪,实则处处受阻,自问也算很努力了,可就一直在原地不上不下的徘徊。

有句话叫“吃亏是福”,大的福气一定会吃亏的,为什么“吃亏是福”?这个吃亏只是我们用狭隘的目光看,好像是吃亏了。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其实没什么的,视角提高了,认识就跟着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