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二注多少分过(二注多少分及格)

“好热好热好热!

我真的好热!”

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

热到一出门脚底板烫到跳起来……

热到我和烤肉之间就差一撮孜然……

热到“遍地开花”不夸张……

毫不意外...

今天的高温预警还是都来了...

而且比昨天更早!

上海中心气象台2022年07月14日11时05分更新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今天中心城区、浦东、闵行等地的最高气温将达到40℃。

上海市气象局预测

按照目前的走势

今天最高温可能要比昨天更高!

12时

上海徐家汇站以39.8℃

高居全国气温排行榜首位

13时10分

徐家汇站已达40.4℃

昨天最高气温高达40.9℃

是1873年上海徐家汇站

有正式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值!

(注:与2017年并列第一)

现在最大的悬念是

今天是否能破40.9℃的纪录?

在持续高温闷热的天气里,

给大家严肃提个醒:

“热死人”不是一句玩笑话!

上周就有一上海阿婆

便因中暑被送到医院抢救

这周高温再次升级,

已经出现了热射病致死病例!

高温天气真能热死人?

上海已有疑似热射病患者

据澎湃新闻报道,7月1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医生王世伟表示,7月6日下午,该院接诊了一名75岁男性患者,由120救护车送入医院,送来时已经是昏迷状态,体温高达42℃,同时有低血压,考虑是“热射病”。

“送入急诊后,我们马上把他身上的衣服全部脱去,对他采取了物理降温,包括用冰毯、冰袋、酒精擦拭他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身体多个部位,为他进行了静脉补液。”王世伟说,经心电图和验血等一系列检查,这名男子出现了心肌损伤、肌肉损伤的情况,但好在并未出现脑损伤。

无独有偶。就在7月12日,仁济医院急诊科还接诊到了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据家属反馈,当日上午10点多老人外出办事,穿了外套,背了个包,中午回到小区门口出现了呕吐、继而昏倒的情况,120救护人员在帮老人抬上救护车时,紧急帮她做了心肺复苏,随即转运到医院抢救。

“当时,老人的最高体温在41-42℃,送入医院后经一系列紧急抢救,仍然没有抢救回来,怀疑是热射病导致了死亡。”王世伟表示。

最近全国各地高温来袭,

热射病也快速冲上热搜

而且多地都已出现了

热射病致死病例!

✦ 河南郑州,一名男子中暑昏迷,医生监测他的身体核心温度达到42.3℃,内脏像在水里“煮”过;

✦ 浙江丽水,一名男子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经检查,男子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31个小时抢救仍不幸去世。

按照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高温危害造成的后果,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暑先兆和中暑(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通俗地讲,热射病就是极重度中暑,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果不快速降低体温,热射病会使脑部或其他生命器官功能异常,形成永久性损伤。

专家支招

如何预防、应对中暑?

高温天如何预防中暑?

中暑了如何处理?

跟着同济大学医学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刘中民教授出版的

《图说灾难逃生自救科普丛书》

一起来学习下吧!

预防中暑↓↓

1、关注天气情况,尽量减少在高温天气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尤其是发布高温警报的天气更应尽量避免外出。

2、每天的10-16时是一天之中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若需要在这一时段外出,应做好防暑准备,如打遮阳伞,涂防晒霜等,并尽量避免直接暴晒在烈日下活动。

3、家中以及身边常备防暑药物,如清凉油、风油精、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4、平时多喝水,尤其是在炎热的环境下以及运动、重体力劳动时更应及时喝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盐。

5、改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及绿豆汤、酸梅汤等自制消暑饮品。

6、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中暑的高危人群应合理计划在高温天气下的学习、工作安排。

7、工厂、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人应做好在高温天气下的工作安排,给员工充足的休息,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

中暑处理措施↓↓

1、首先应将中暑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让其平卧,松开或脱下衣服。

2、使用电风扇、空调,并按摩中暑者四肢及躯干,促进循环散热。

3、将冰袋置于中暑者额头、脖子两侧(两侧颈动脉处)及两侧腹股沟区;凉水擦洗全身,有条件的可以在凉水中加入少量酒精以促进蒸发散热。

4、体温降至38℃后,可适当放缓或停止降温。

5、若中暑者神智尚可,可给予适量冰淡盐水及清凉饮料以补充水分和盐。

6、对已发生昏迷、抽搐等症状的重度中暑者,应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运送过程中注意为中暑者遮阴,并保持冰袋等降温措施。

7、若中暑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若现场无人能做心肺复苏,应大声向周围呼救,并及时拨打120。

综合自新闻坊、澎湃新闻、上海天气预警、新闻晨报·周到APP、央视新闻、国家气候中心微信

来源: 上海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