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空袭的真相是什么(911空难)

“2001年9月11日,我放学回到家里。没过多久,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他说我们的一个共同的朋友当天就在美国航空77号航班的飞机上,那架飞机随后撞向了五角大楼。她的名字叫佐伊·法尔肯博格,那时8岁。”


——“商业内幕网”记者,约翰·哈尔蒂万格

2001年9月11日 一场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

关于2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美国“商业内幕网”记者约翰·哈尔蒂万格(John Haltiwanger)首先想起的,是当时还是8年级学生的自己第一次经历“学校封锁”的记忆,以及第一次得知朋友的死讯。

△2001年9月11日,联合航空公司175号航班撞向世贸中心南塔。

他的老师告诉他,校长不想让孩子们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那可能会引起恐慌,但他说让学生们蒙在鼓里是不公平的。老师说,美国遭遇了袭击,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当时哈尔蒂万格还不理解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无法理解它会对更广阔的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2001年9月11日,佐伊·法尔肯博格搭乘了“9·11”事件中遭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遇难后,她的名字被镌刻在遇难者纪念碑上。(图片来源:美国“9·11”事件纪念馆)

但作为一个13岁的孩子,哈尔蒂万格当时心中只有朋友佐伊的死、2977人的死亡、倒塌的世贸中心大楼和“美国因遭入侵需要发动‘反恐战争’”,这场在美国政府极力渲染下的“正义之战”。

△《大西洋月刊》刊发分析文章《美国自“9·11”后 决策几乎全错》,文章分析了美国自“9·11”事件以来,所有有关中东地区的决策。其中大量证据显示,美国对涉及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问题的几乎所有判断、政策从最开始就存在纰漏与错误。

《大西洋月刊》发布的分析文章《美国自“9·11”后 决策几乎全错》中,这样写道:

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中发表讲话,他在提出自己的‘复仇’计划时说:“如果我们要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秘密地、没有讨论地完成一系列事件......我们必须使用任何可用的手段。”

“一个巨大的误判”

但那时,包括哈尔蒂万格在内的几乎所有美国民众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已经成为被美国政府操纵、裹胁的一员。但更吊诡的是,后续的报告、分析显示,在美国政府发动舆论动员之前,美国政府高层自身对当时的恐怖主义及国内安全形势就存在巨大的误判。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联邦调查局收到报告称,有恐怖分子正通过铁路线将核弹偷运至美国,并且列车已经驶至费城附近。但最终却发现,该情报是一名线人听错了两名乌克兰男子在洗手间的对话。

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事后(James Comey)透露,原本需要层层过滤再汇总到联邦调查局局长手中的恐袭线索,在“9·11”事件后,都直接呈递给美国总统,其中不少情报都是道听途说、子虚乌有。而正是这些“杯弓蛇影”的大量虚假信息,让当时的美国政府高层错误判断了形势。最终促使美国发动了这场“反恐战争”。

哈尔蒂万格在20年后再评价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时表示,本应理性、冷静、负责的政府,却做出如一个13岁孩子遭他人欺凌的下意识反应——报复。

“袭击发生后,我希望美国立即报复。我认为恐怖分子是纯粹的邪恶分子,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从地球上铲除。显然,白宫和绝大多数国会议员在面对危机时有着稳定、理性的判断,他们与一个情绪化、无知的八年级学生有着相同的情感。”

“用恐怖主义的方式对待恐怖主义”

为了打击美国政府口中的“恐怖分子”,2001年11月13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布行政令,要求不再将“反恐战争”中被捕获的人视作“罪犯”甚至不具有“战俘”资格,而是作为“敌方战斗人员”。因此,在“反恐战争”中俘获的人员不享有《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任何权利,美方人员可以使用各种方式对被关押者进行审问。

△美国中情局文件显示,美国在全球多国均设有秘密的审讯、羁押中心。中情局的一份秘密文件显示,存在一个代号叫“黑场”的拘押点。

由于美国宪法规定禁止在美国国土上施用私刑,小布什的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美国境外臭名昭著的“关塔那摩”监狱的开设,更为无数滥用私刑的秘密审讯场所的存在提供了法律基础。

△电影《猎杀本·拉登》,还原了美国中情局对羁押人员施以水刑的场景

《大西洋月刊》披露,美国的情报部门设计了一系列“科学上未经证实且无效但却残忍”的审讯技法,包括殴打、强迫裸体、饮食控制、感官剥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水刑”。

随后,2003年,联合国大会上,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晃着一管白色粉末,说这是伊拉克的“化学武器”,以此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无独有偶,10年后的2013年,美国白宫又再次宣布“叙利亚政府使用了化学武器”,以此作为轰炸叙利亚、加大援助叙利亚反对派的理由。

......

小布什执着于“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侯赛因与“基地组织”的联系,奥巴马承诺结束“反恐战争”口号与愈演愈烈的无人机空袭......

“美国在用自己的恐怖主义方式来对待恐怖主义”这一做法让哈尔蒂万格产生疑问,也消磨着他对美国政府的信任。

△美国民众对“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安全环境变化的反馈(图片来源:美国广播公司)

不只哈尔蒂万格,美国广播公司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全美只有49%的民众认为美国比“9·11”事件发生前更安全,远低于10年前的64%。而认为当下美国安全形势比“9·11”事件发生前更加危险的比例为41%。持续20年的“反恐战争”对美国造成外交、战略、军事、内政、道义、声誉和心理上的重创。

从对恐怖主义的战争 到对文化、价值观的斗争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到2006年哈尔蒂万格升入大学,他自己也经历从“同仇敌忾”到对美国政府彻底失望的转变。

但这期间,美国政府却在不断扩大战争的对象,并将对恐怖主义、恐怖分子的战争上升到了文化、价值观的斗争。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

《大西洋月刊》披露,最初小布什还曾经强调,对“基地组织”的战争不应被视为对伊斯兰教的战争。但随后,他将“反恐战争”的对象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每一个恐怖组织”,并强调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在“文化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进而向中东地区输出所谓的“民主政体”,介入中东政局。

2001年9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他向所有在座的议员们提问:“为什么极端分子恨我们?因为他们不想见到这个议会里的情景,他们不愿意接受一个民主政府。”将“反恐战争”的对象扩大到每一个不实行美国认可的“民主模式”的中东国家。

但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等这些国家的民众们问的却是:

为什么原本应当带来和平的“正义之战”最终招致大量无辜儿童伤亡?

为什么美国能在宣战前在他国领土进行空袭?

为什么美国政府能确认空袭目标是恐怖分子?

......

“美国政府利用‘9·11’事件中死去的人们,发动了一场破坏整个地区稳定的不义之战并让美国人成为国际社会中人人喊打的存在。”现在作为一名资深国际政治新闻记者的哈尔蒂万格,给出了他自己对美国政府在“反恐战争”中的最终评价。

《大西洋月刊》将“反恐战争”造成的一系列恶果归因于“一次基于恐惧的错误判断”“有毒的政治操弄”,以及这些错误长达20年的酝酿和发酵。

不应忘记的除了“9·11”事件 还有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

2021年9月的一天,哈尔蒂万格来到刻有“9·11”遇难者姓名的碑文前,向他童年的旧友佐伊·法尔肯博格献上了一束花。

因为佐伊的死,因为美国政府借佐伊和其他近3000人的死亡而发动的长达20年的“反恐战争”,哈尔蒂万格的人生被悄然改变。现在,哈尔蒂万格倾向叫佐伊一声“老师”。

“佐伊告诉我,美国政府会利用民众的情绪。她也告诉我,不能忘记的不仅是‘9·11’本身,更是美国政府在这一天之后所做的一切。”


总监制丨骆红秉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赵新宇

主编丨崔翀

编辑丨金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