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有言:"和羹之美,在于合益;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上下五千年泱泱华夏,明月可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我国深谙历史沉浮动荡的规律,多年来更是奉行"和为贵"的中外和平友好交往的外交原则,积极投身于联合国和平事业,在国际上一步步立定根基,广有善友。
正是如此,当中国面临天灾祸难,举国悲鸣,生灵涂炭的汶川地震之时,昔日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手,唱响国际美好和谐的圣歌。
就在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同年5月19日,秘鲁将该日设为全国哀悼日;5月21日、22日,孟加拉国和科摩罗先后设立全国哀悼日;5月23日佛得角设全国哀悼日,这四个国家,为处在一片废墟尘埃中的中国点亮了一片星空,打亮了友谊明灯。
然而,这时你或许会疑惑:"俗称中国铁友的巴基斯坦去哪里了呢?"是否巴基斯坦于险境翻脸不认人?是否中巴友谊不过泛泛之交?是否未降半旗的"巴铁"应被指责?"没有巴基斯坦"的疑如泉涌来,而这一切都不可妄下定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不能仅凭一次未到来的哀悼日,一面未半降的旗帜来否定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友谊和紧密关系。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巴基斯坦拆卸了C-130运输机内的座位以空出足够的空间运输物资,而巴基斯坦的医疗队也均屈膝坐在堆满物资的C-130机舱内前往援助地震后的中国。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更是动用了军备物资的帐篷,毫无犹豫。须知,那时全世界百国争鸣,资质强国有美日英,剩下的潜力股亦不在少数,但此类种种热血竞争、强者争霸却是巴基斯坦沾不上边角的聚光舞台。
巴基斯坦2008年只是人均GDP790美元的奋斗小国,其在汶川地震中的一线援助,为之倾尽国力、倾家荡产或许并不为过。
当然,现实更为细节,事实未必如此,无可否定的是巴基斯坦已然为患难中的中国献出一己之力,已然为窘境中的中国送来一缕暖阳。
不管此力是大是小,此光是虚是实,或许我们可以称巴基斯坦是"爱的方式不同",不去纠结巴基斯坦所谓哀悼日的缺席,忠于和平友好外交,中国与巴基斯坦总归是曾有同袍,未来相善。
国际友谊建立在国家利益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如是道。
于巴基斯坦而言,作为中国"铁友"的他并没有一定要为中国降半旗哀悼的义务,并没有一定要为中国设立全国哀悼日的义务,并没有一定要为中国倾其所有远方相助的义务。
人类的一切情谊在重大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而就连在初中的政治和历史教学中也会提到"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所谓巴铁,也是利益之铁;所谓友谊,也是利益之友。
我们没有任何立场去指责或质疑那4个国家中为何没有巴基斯坦,亦没有任何必要去天真地忠诚于国家间的"兄弟情"。"巴基斯坦去哪了?"此言问问即可,何必较真?
国际交往不容儿女情长,国家利益不容半点疏漏,尽管两国之间的确存在情谊,但将现实中个人交际的人世情怀完全套用到国与国之间的来往,无疑是用劣质的道德铁链拴住一只猛虎,非虎死链下,即链断兽狂。
这并非利欲浮沉,火中石,梦中身,而是现实使然,顾大局矣,国际游戏的规则——"国际友谊建立在国家利益上"是毋庸置疑的。故想问"巴基斯坦去哪了",先自问"国际友谊是什么"。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曾言道:"各美其美,人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本文通篇读下,你或许对"钢铁兄弟情"幻想破灭,你或许对家国利益至上情操有耻,你或许对本文理论不屑一顾。
无论何种情况大都无妨,作为脚踏历史曲折而来的中国新一代血液,理应有自己的看法见解。但同时,作为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中国新一代舵手,理应明白"各美其美,天下求同。"
"质疑巴基斯坦的诚心,无妨;坚持巴基斯坦的冷情,无妨;理解两国之间的利益,无妨;旁观哀悼日的缺席,无妨,百思汇集,万语舌战,最终不可脱离四字——"各美求同"。
以平静的心态,客观的视角,冷静的分析对当下中巴友谊和未来中巴关系细细评估,我们需要的不是无谓嘲讽:"那4个国家,你巴基斯坦去哪了?"。
而是接受友国已给予的援助,深记友国已给予的情分,不贪求,不索要,不勒索,不绑架。滴水亦有恩,粟米亦有情,当中国以大国之姿在国际上袖袍飞扬,中国人民却在这纠结巴友是否哀悼,何其讽刺?
当中国以大国之姿在国际上温和处事,中国人民却在这指责巴友是否降旗,何其滑稽?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国家要的不是他国援助有多少;我们国家要的不是友国情分献多少;我们国家追求的是天下同和,万家平乐;我们国家追求的是无论巴基斯坦在哪,我们中国一直在和平的方舟这,不曾动摇,永敞怀抱。
唯有如此,即使国际以利益相交,中国方不会沦为野兽,而始为君子,终为君子。
秘鲁、孟加拉国、科摩罗以及佛得角在汶川地震时候的举动让中国与世界看见了和平友好的七色彩虹,沐浴享受了番国际友谊的春风洗礼。没有巴基斯坦?
不,它一直在中国好友的阵列中,只要中国外交政策一天不更变,只要中巴利益一天不破裂,巴基斯坦会一直在,中国会一直在。未来有天,天灾难测,我们或许又会喊道:"看!是我们的巴铁!"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