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财政相对陌生。什么是财政,估计很多人的记忆还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水平。每年的预算报告都要对外公布,又有多少人真的看懂了?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本人会逐一向大家解读到底什么是财政,财政到底如何运行。今天,我来解答:财政部门管钱自己说了算?
居家过日子需要钱,一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也需要钱。对于国家来说,管钱的部门叫财政,管钱的活动也叫财政,尽管两个字一模一样,但意思还是不一样的,不过幸好我们中国人也都理解两者的意思。现在的问题是,财政部门是如何财政资金分配下去的?让我来告诉你。
预算这个词,太高大上了,也太常用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其实都有预算,比如买一部手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择安卓还是苹果机,或者高端一点的安卓,还是低端一点的安卓,这里面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预算。
对于政府而言,毕竟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花每一分钱都要明明白白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预算。所以,为了分配这些财政资金,财政部门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每年的预算。为了编好预算,财政部门按照“两上两下”模式,充分听取预算单位的意见,也积极对接同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安排,最终经同级人大会批准后算是正式形成了法定效率的年初预算。
“两上两下”,说白了就是部门报一次,财政经过综合平衡,下达一次预算控制数;在此基础上,部门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调整项目和资金安排计划,再上报一次,财政部门汇总上报政府、党委,然后经人大批准程序后,下达各部门。
答案显然不是。且不说财政部门拿出预算安排方案后,需要政府、党委逐一批准。就是在具体预算形成过程中,很多部门也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比如发改、科技部门,就有财政部门几乎难以参与的预算分配权。
发改部门的自主权,就是我们在新闻里面经常听到的“预算内基建投资”。这块钱,至少中央、省、市三级是要切块出来的,由发改部门来具体组织项目申报、下达投资计划。那么,财政部门是不是就不管了呢?不是,因为钱不会从发改部门出,最终还是要财政部门来出钱。财政部门一般都是随着投资计划下达基建投资预算,安排相应资金进行保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钱怎么分配,财政部门基本是没有话语权的。
科技部门的自主权,一方面是科研单位的预算,都归他们管;另外,科技部门还掌握着重大科技专项等很多类似基建项目的科技项目,自然这些项目财政部门也是没有多大参与权的。
此外,教育等下属单位比较多的单位,资金分配权限也非常大,财政部门也基本上处于配角地位。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就是追加预算了。财政部门为了应对年中可能出现的资金需要,一般都在年初预算安排过程中,在大盘子里会预留一部分钱,比如预备费。另外,目前从上到下都建立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动用资金。此外,这几年政府一直强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超过两年没花完的专项资金都会被收走,由财政部门统筹用于其他事项。
需要特别说明两点:一是我这里说的追加预算,指的是动用当地财力安排项目资金。还有一种情况是,增加新的事项,上面已经给钱了,这时候下面干活的地方只需要把钱用好就行了。二是追加预算越来越难了。现在,各级都提倡过紧日子,除了救灾等特殊需要,追加预算几乎不可能。
罗里啰嗦这么多,不知道您弄明白了。下一篇文章,我们将关注:“财政部门如何把钱一步步拨下去?”
欢迎关注“老牛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