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英里是多少公里(25万英里等于多少公里)

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把这颗蓝色星球,变成了一个大国争霸的竞技场。各式各样的国家和民族,怀着雄心壮志,轮流上台演出。

有的国家,比如印度,十分爱唱高调,从诞生伊始,就宣布要活得有声有色。

有的国家则非常朴实,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样的祖训,奉为圭臬。

但俗话说得好:半壶水叮当响,一壶水没声音。会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唤。

从地球村村长美国的经历来看,这两句俗语,很有道理。如今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美国,当年也曾默默地聚精会神搞了169年建设,才最终成为世界霸主。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

1776年,美国建国。既没有花香,也没有树高,只不过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

作为叛徒,美国很不受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待见。因此,它不得不面对两个困难:

第一,英国对它搞封锁。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原来的贸易对象都和它说了拜拜。

第二,英国对它搞军事威胁。海上的舰队,加拿大的英军,还有被收买的印第安人部落,不时就搞它一下子。

总之,自由是得到了,日子是难过了。

有人就问:要不,服个软、认个错,把英国宗主请回来?

那怎么行!美国毕竟有个伟人华盛顿,眼光看得长远。他认为:寄人篱下、受制于人的日子,就算一时安逸,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华盛顿,能解决很多问题

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办法,只要想一想总是会有的。

华盛顿召集众人,一起盘算:难道除了英国,就没有别的国家,可以帮助美国发展了吗?难道没有了张屠户,就一定得吃带毛猪了么?

单极的世界,是不稳定的。美国强烈需要建立一个多极的世界。

弱小的美国放眼寰宇,还真就找到了两个大国当靠山。

第一个靠山,毫无疑问是法国。

爱和英国争霸的法国,自然是美国的天然盟友。1778年,法美签订了同盟条约。法国派遣舰队和陆军,保护了美国的安全。

正因为有了法国盟友,美国尽管在美加战争中,白宫都被英军一把火给烧掉了,但最后还是赢得了和平。而且,美国从法国得到了大笔的援助。可谓是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

法国送来了自由女神

第二个靠山令人惊奇,居然是中国。

当年的美国,既弱且穷,在英国封锁下,经济陷于困境,特别想和大洋彼岸的中国开展贸易。

1783年,北美十三州的商人,在财政官罗伯特·莫里斯的组织下,筹资建立了中国皇后号武装商船。随即满载着海狸皮和西洋参,跋涉重洋,在1784年2月抵达了澳门。

有钱的中国商人们,用几百美元一张的高价,买下了原价几十美分的皮草。更用美国人想不到的价钱,买下了那些根本不用花钱的“草根”。

美国商人们感叹,中国真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发达的国家呀,这个市场真是太大了。而且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商人十分讲信用,忠实可靠、慷慨大方、遵守合约,甚至愿意在合作伙伴资金困难的时候,先赊欠货物。

就这样,美国背靠中国市场,拔了漫山遍野的人参,抓了呆呆傻傻的海狸子,攒到了工业化的第一笔起步资金。

西洋参换来了银子

万事开头难,美国人就这样走出了第一步。

不过,他们应该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比如“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宁愿无声无息”之类的。

02

美国的运气,也着实不错。

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后来又当上了皇帝。

法国有个传统,从丕平开始,凡是矮个子的领袖,一直都很勇猛好斗。很快,拿破仑就开始了统一欧洲之旅,并且建立了庞大的舰队,要登陆英国本土消灭老对头。

于是,英法争霸成为了国际主旋律。借此良机,美国开始了浑水摸鱼。

首先,美国开国总统、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换了一副和善面孔,去找英国谈判。

他对英国说:你看,美洲到处都是你的地盘。但是密西西比河东边儿这块地,边上就是法国人。法国你是知道的,一直对你图谋不轨呀,实在太危险。不如交给我们帮你看着,大家交个朋友,日后也好相见?

英国正在到处拆法国的台,心想反正这块地反正也守不住,干脆就送给了美国。

美国的领土一下子翻了3倍,也借此和英国缓和了关系。

英美化干戈为玉帛

接着,杰斐逊当上美国第二任总统,靠着自己当过驻法大使的履历,又靠鼓吹美法友好,大占便宜。他派亲信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去巴黎用大话忽悠拿破仑。

注: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就是美国大名鼎鼎的杜邦家族第一代

杜邦对拿破仑说:皇帝陛下您英明神武,就应该一统天下。只是英国佬不识相,总和您对着干。不过法国军队在您的领导下,那是战无不胜啊!可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皇帝也不能差饿兵,您的国库现在是不是有点儿空呢?

拿破仑一想:诶,我还的确有点儿手头紧。

杜邦就拿出杰斐逊的信,请求拿破仑把路易斯安娜赐给美国,他说:“这都是蛮荒之地,您要是愿意给美国,不但两国的关系更加友好,咱们还愿意报效您1500万美元。”

拿破仑也没去过路易斯安娜,搞不清价码,觉着偏远之地舍了也就舍了吧,干趴下英国才是当务之急,于是也就同意了。

就这么滴,美国不费一枪一弹,从法国手上捞了一大块领土,面积又扩大了一倍。

拿破仑:路易斯安娜给你了!

就这样,美国两头讨好,两不相帮。

后来英国逐渐占了上风,拿破仑就派密使去美国沟通,希望杰斐逊能进攻英国殖民地,给法国分担点压力。

结果,杰斐逊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密使不满地说道:“总统阁下,难道您就忘了,当初说好了要美法友好么?”

杰斐逊立刻赖账:“哎,路易十六国王是对我们友好啊,我们一直很感激他。不过他的脑袋,被你们给砍下来了呀!”

所以说美法友好,杰斐逊平常是吹得震天响,关键时候就不认账了。

美国对外面的英法争霸,真得不怎么关心,只是想趁机捞点好处罢了。

杰斐逊律师出身,算盘打得特别精

03

但是美国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得极重。

首先,美国历任总统,都把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看做了威胁。

华盛顿把印第安人比做“野兽”,杰克逊直接宣布“有必要灭绝印第安人”,林肯命令“每十分钟要杀掉一个印第安人”。

为何?美国的决策者们,虽然满嘴道德仁义,但考虑问题极为现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长得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信仰不一样,不用交税还很会生孩子。

这样的民族,美国政府要之何用?杀之!

国家推动起种族灭绝,效率高、奏效快。曾遍布国土的印第安部落,在19世纪就基本上就全部消灭了。剩下的一点点印第安人,被当成了稀有动物,圈禁在野生自然保护区内。

印第安人遭到灭绝

其次,美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南方拉美国家,如果崛起,势必会对美国造成地缘威胁。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美国政府,代表了本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绝不会允许有人来抢资源、抢市场。

1835年,美国移民在墨西哥德克萨斯闹起了独立,成立了孤星共和国。美国借着保护侨民的名义,悍然向墨西哥发动了战争。

蒂芬·卡尼上校率军攻占了加利福尼亚,并在1847年占领了洛杉矶。泰勒将军在墨西哥东北部击溃了对方的主力部队,率部越过了格兰德河,占领了维多利亚。温菲尔德·斯科特司令登陆维拉克鲁斯,占领了墨西哥城。

美国与墨西哥签订了城下之盟,割了快200万平方公里的膏腴之地,彻底消弱了对方。

此后,衰弱的墨西哥曾请求全国加入美国,但是遭到了无情拒绝。

破地方、穷人堆,美国才不想要呢!靠经济去殖民,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又不用担负任何的责任,何乐而不为呢?

美墨战争

最后,美国又通过南北战争完成了中央集权。

面对要独立的南方,林肯总统毫不手软,不惜大洒钞票、屡败屡战。在1862年实施了武装黑奴的政策,在1863年实施了征兵法案,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镇压了分离分子。

勇将格兰特,在南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里士满等名城一把火夷为平地。谢尔曼将军也攻下亚特兰大,向海洋进军,支持海军彻底地封锁了南方,断绝英国支援,以饿死困死南方同胞为己任。

在付出了伤亡109万人的代价后,美国终于扫清了国内发展的最后障碍。

美国内战

04

在国际上,美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国内,美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很快,成效就出来了。

1862年,林肯总统给铁路公司贷款6500万美元,赠送1亿英亩土地,启动了美国的大基建。重赏之下,美国的铁路公司雇佣了200万人,掀起了铁路建设狂潮。光贯穿北美大陆的铁路,美国都修建了4条,全国的铁路网四通八达。

1916年,美国铁路总里程高达25万英里,占世界总里程数三分之一,远超英国。

铁路,驱动着美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美国太平洋铁路通车

1860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引入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转炉炼钢和平炉炼钢厂,美国钢铁产业开始腾飞。

1886年,美国钢铁产量达到260万吨,超过了英国。

1901年,摩根注资卡内基钢铁厂,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托拉斯,并通过大规模生产,出口钢铁占据国际市场。

在一战、二战期间,美国的钢铁产量,高达到了6000万吨,足以影响世界格局。

钢铁,确保了美国,有足够的实力去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结局。

卡内基钢铁厂

1871年,芝加哥大火后,高层建筑在美国迅速流行起来。

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和华尔街大亨乔治·奥斯特罗姆,展开了建筑竞赛。他们各自聘请最好的建筑师,争相建设着摩天大厦,比赛谁先打破埃菲尔铁塔的世界最高建筑记录。

克莱斯勒大厦,以319米的高度赢得了竞赛。

然而仅仅不到11个月,通用汽车的约翰·雅各布投资的帝国大厦,就以448.7米的高度刷新了记录。

从芝加哥到纽约,耸破云霄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直观反应了美国的实力增长。

美国帝国大厦

超凡的实力,最终改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因此,从美国的经验看: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在于调门有多高,不在于愿望有多强。

归根结底,只会取决于,到底实实在在地埋下头做了多少事。


喜欢本文,敬请下方点赞、评论和转发

帮助推荐本文给更多读者,为感!

月下空山听清泉,不同视角看问题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