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这已经是第四周了,
不少小朋友已经学到了第二单元。
第一二单元的测试结果也出来了。
数学考九十多分的孩子属于什么情况呢?
基础比较扎实,做题比较马虎。
第一,计算出错
孩子有时候考九十八、九十九,差那么一两分不是题目有多难,也不是哪个知识点不理解,而是做题比较马虎。
换句话来说,孩子过于自信,导致会做的题目失分了,
除此之外,答题时还会出现漏题的情况。
计算题就属于马虎的重灾区。
那怎么办呢?
计算训练是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熟能生巧,多做题目有利于形成思维定势,比如六年级的小朋友可以直接默写π-99π的值。二年级的小朋友偶尔口算乘法除法会出错,但到了五六年级表内乘除法就肯定不会出错了。如果计算训练已经能够做到百分之百正确,那么说明孩子已经找到了做题的状态,保持这个状态也能减少马虎行为的产生。养成检查的习惯。孩子可能很难主动养成检查的习惯,所以一开始要依靠外在的奖励激发孩子检查的动机。也就是回到第2点,通过外部训练内化心理状态。应用题要笔算验算。有些小朋友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 虽然算式列对了,但是结果做错了。这就很可惜了。有时也不是孩子不检查,而是不知道怎么检查,检查一般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笔算验算,另一种是代入题目检验。第二,错题的订正
1.知识点不理解造成的错误
有些题目孩子每次考试都错,每次考试孩子都错同一个类型的题目。我们来看两道题目:
(1)甲地距离乙地682干米,甲地距离乙地比丙地距离甲地的6倍少38千米。丙地距离甲地多少千米?
(2)暑假时茵苗一家去旅游。今天到家后,茵苗一算,她们去旅游了一周,这一周日期的和刚好是70,今天应该是几日?(7天的旅游天数包括出发和回家的日期)
上面两道题目都属于倍比问题,我们来简化一下题目就变成了求
682比几的6倍少38 和 70比几的7倍多21。
那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形等把数量关系理清。在记录错题的时候也需要把这些辅助理解的内容加进去而不是单单只抄个答案。
2.已知条件的换算问题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能换算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是不同的。
当孩子上了五六年级的时候,计算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时候就很容易算错。
套公式大部分孩子都会,但是往往不够细心的孩子就会在单位的换算上栽跟头。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抄写默写公式、单位进率是一个比较有效且简单的办法,进阶版的当然还是得做一些专项的练习。
成绩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什么,
但是知识的掌握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
这是成长之路的必备条件,
学好当下的内容,才能前往更加广阔的未来。
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留言,
我会尽可能地给大家详细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