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一个离不开钱的频道,今天来给大家讲几个关于复利的小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时间。而价值投资者就是最喜欢通过复利的力量在长时间内产生高回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就是投资大师巴菲特了,从1957年的30万美元开始计算,到2016年资产超过700亿美元,平均年化收益率大约是20%,当然,巴菲特已经是属于神一样的人物了,保持20%的收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也足以说明复利的可怕,那究竟什么是复利呢?
话说在古印度,有一位叫西萨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
当时的国王甚为喜欢,于是龙颜大悦之下,要好好的赏赐一番,就问西萨有什么要求,西萨就说:“陛下臣别无所求,只想请您在棋盘的第一个小格里放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里放两粒,第三个小格里放四粒,以此类推,以后每一小格放置的小麦数量都是前一小格数量的两倍,然后,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的所有六十四格的麦粒,然后都赏给你的仆人吧。”国王在不察之下,认为这个要求真的是一点也不过分,很痛快的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当属下搬来一袋袋的小麦开始计数后,国王才郁闷的发现自己被这个宰相给算计了一把,因为就算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拿来,也满足不了宰相的要求,自己虽然贵为国王富甲天下,同样是无可奈何,有人计算过,按照这种方法来填满整个棋盘,大约需要820亿吨大卖,按照当时全球大麦产量来看,大概要超过1000年才能满足那个聪明的国际象棋发明家。
复利是从直觉上感觉不到的,我们一般会表现得和国王一样,一粒麦子不断double,在一个小小的棋盘上能有多少呢?确实一开始也不容易看出来可怕的效应。在我们看不到的远方,从直觉上感觉不到的事情,从短期看不出来,差别的事情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如果你利用了别人看不到的自然界力量,那就拥有巨大的优势。如果我一天给你100万,持续给一个月,或者第一天给你一元,第二天两元,第三天四元,以此类推,也持续一个月,哪一个得到的比较多?你会选哪一个?人们总是会傻傻的选择第一个,因为觉得一次可以拿100万好多,但其实结果跟上面的故事一样。选择第一项最多只能拿到三千万,而选择第二项却能拿到10亿多,这就是复利的力量。复利的公式很简单,
Y=X(1+R)^n
收益率对复利结果影响巨大,微小的收益率差异,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也能产生结果的巨大差异,15%的收益率,20年后,资金将变成原来的16.37倍,20%的收益率将变成原来的38.34倍,两者这时只相差一倍,然而在50年后,15%的收益率将变成1083.66倍20%的收益率变成9100.44倍,两者相差八倍,所以滚雪球时要量力而出,不必要花的钱,坚决不花,因为每少花1万用于投资的话,将来都是很大的一笔钱。
巴菲特刚创业时有能力买房子,却租房子住,他说,我手上的钱买了房子就像工匠丢了工具一样。然而复利最怕的是大额的亏损,同时要尽量拒绝摩擦力的干扰,复利公式中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想象,无论前面50年积累到多高的程度,第50亿年亏损100%,基本上一切将前功尽弃,同时复利进行的年数及其关键20%的年化收益,十年变六倍,二十年变三十倍,五十年变九千一百倍,最后五年的收益将近前面四十五年的两倍。
15%的年化收益进行50年,最后五年的收益超过前面45年的努力,这个效应非常震惊。另外复利还有一个特征,规模越大,保持以前的收益率就越难,就是说雪球滚的越大,进行的速度就会越慢,因为规模太大,不得不分散投资,然而适合的投资机会都会变得越来越少,大规模投资也会对股价产生影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是巴菲特,查理等明星投资者担忧的问题和我们无关,不过我们也可以学习巴菲特变成有钱人。第一个行动就是不要愚蠢的储蓄,储蓄固然是一种美德,单单靠储蓄是无法成为有钱人的,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啸后,全球利率一直处于低点,把钱放在银行定存只会越来越薄,如果再加上通货膨胀,等于侵蚀掉利息收益,变成负利率,有钱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对金钱有着“机会成本”的概念,更善于把金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所谓的“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种用途的抉择时,当中被舍弃而价值最高的选项,也就是说,同一笔钱你可以用来读书,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用来买房子,以后收取租金,或是放在银行存款领取固定利息等,每一种选择都有其机会成本,对有钱人来说,他们会分析每一种机会成本可能产生的利与弊,在金钱运用上做出最好的选择,好好利用时间掌握效率绝对是有钱人成功的秘诀。穷人懂得省钱,富人却懂得赚钱,大部分穷人的精力都放在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上,整天辛苦省钱,但富人更喜欢冒一点险,透过投资去赚到更多的钱,富人懂得投资较高报酬率的商品,再加上趁早投资,充分利用时间,复利效果往往能够发挥更大的威力,举例来说,假设年投资报酬率达6%,同样是每个月投资5000元,如果从20岁开始投资,60岁时可以存到1000万元,倘若拖到30岁才开始,到60岁时只能累积到500万元,这意味着晚了十年起步,财富就足足差了一半。可见时间和复利的效果有多惊人,不仅如此,时间复利的效果也提供了年轻人在理财上犯错空间,举例来说,年轻人如果20岁就开始投资理财,即使因经验不足,每年投资报酬率,只有2%跟50岁才开始投资,每年投资报酬率达6%的人,相比年轻就开始财富累积的效果仍然较强,因为年轻就是本钱,越早投资越能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逻辑。
至于怎么的投资组合能够长期达到稳定的增长,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诺贝尔奖金始终发不完的故事,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出,其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随着每年的奖金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经历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亿美元。从1901年到至今119年里,诺贝尔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这得益于诺贝尔基金团队优秀的投资营运,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和这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的复利收益,1901年到1953年期间,诺贝尔基金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债和存款之类非常小风险的项目。1953年,瑞典政府放开诺贝尔基金,允许其独立投资基金开始在股票不动产等处投资,这期间基金增长了100倍,2004年,诺贝尔奖颁奖花掉的钱只占总奖金的1.2%,和其投资所得的收益远大于其最低目标值3.5%,其秘密是这份投资菜单股票类占55%,固收类占20%,其他类占25%。
这一篇文章就到这里,复利的几个故事给大家提供的是一种思路,让各位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开阔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