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大选制度是什么(法国大选的性质是什么)

席来旺

透过法国这场轰轰烈烈、异常热闹的大选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三大历史趋势:


法国乃至西方的民主制度再次引起人们的反思

法国大选很热闹,所谓“充满悬念”、“创造历史”,甚至称“法国和欧洲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媒体及这种选举体制刻意制造出的“卖点”,以吸引人们对关注,体现西方民主特色,提高“民选体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应该看到,法国在西方文明政治中的地位是独特的。有人甚至认为现代的欧洲与西方文明是法国人塑造的。法国认为它是在捍卫整个欧洲乃至西方文明和价值观。马克龙曾讲到,西方文明面临衰落的危险,到了何去何从的地步,现在就看我们法国了,法国顶住了,西方还是有救的,法国将决定西方文明的何去何从。

日前德国、葡萄牙、西班牙领导人在法国联合发表文章,号召法国人投马卡龙一票,说选举事关民主与反民主的政治抉择。

我是亲身经历过西方大选。不仅常驻国外期间经历过美国总统大选、印尼总统大选,而且早年曾在1996年我作为中华全国青联两位代表之一参加了由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主办的美国大选观摩考察项目,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和来自世界各地6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名所谓青年领袖,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考察大选的多个环节。对西方这一套选举流程还是有所了解的。

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就是这样,让选民看起来一起都很民主、公平,一人一票,但其实主要利益集团早已通过背后的运作,确保使不符合利益的潜在对手出局。

我们知道,美国民主衰退是个客观现实,从制度层面看,具有美国特色的两党制、联邦制、总统制和选举政治等一系列政治制度正在走向衰败,民粹主义对美式民主构成长期威胁,政治极化问题,加剧社会撕裂和治理失效。那么法国和欧洲情况如何呢?前两天马克龙和勒庞就穆斯林问题进行辩论时,马克龙甚至警告勒庞,你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内战”。看来法国的情况也很严重。

众所周知,马克龙执政期间,其政绩极具争议,毁誉参半。人们对当年的“黄马甲运动”印象极为深刻。应该说法国政客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重振法国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完善国家与社会治理。马克龙的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民意支持率一度跌至23%的历史低点。4月7日最新公布的CSA民意调查显示:10个法国人中就有7个表现出更换总统的强烈愿望。随着新冠疫情得以控制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其支持率略有回升。

此次大选期间法国民众有不少担忧,投票率非常低,出现许多奇怪现象,这显示民众对法国政治制度的失望。也有人对法国传统政党在此次大选中一蹶不振感到震惊。根据民调,现在超过一半的民众认为民主体制运转很差。这种体制正在日益丧失民心。有统计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法国人认为政治制度已经崩溃,在英国只有6%的民众认为政治制度运作良好。正是对体制和体制内的政治人物日益失望,民众自然要么支持从未执政过的极右势力,要么干脆弃权,可能出现过高弃权票的现象也令人担忧。日前在法国举行的大规模游行提出的口号是,“不要马克龙,也不要勒庞”。有选民夸张地调侃到,“这是在瘟疫和霍乱之间进行选择”,与美国大选被比喻在“两个烂苹果”之间选择一比。

西方的民主制度历经几百年演变,从现实看确实已经弊端丛生,日益缺乏活力,失能、失灵严重,这种制度本身已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越来越难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更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最近读到《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民主国家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发表2021年12月30日,作者理查德·皮尔德斯(RICHARDH.PILDES)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曾著有《民主之法》(TheLawofDemocracy:LegalStructureofthePoliticalProcess)一书。在最近这篇文章中,作者分析到:我们很少注意到,产生有力的政府是民主的一个关键价值。对于民主倒退所构成的威胁,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民主国家中崛起的狭隘势力,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几乎所有西方民主国家如今所面临的最普遍、或许也是最深刻的挑战,还是民主政治中的政治碎片化。政治碎片化指的是政治权力分散到许多不同派别和势力中心,使得民主政府难以有效运作。

文章分析说:当民主政府似乎无力兑现承诺,这样的失败可能会导致许多公民的疏离、气馁、不信任和沉默。在更极端的情况下,这会导致民众对民主本身产生质疑,并对反民主的政府体制持开放态度。这种碎片化在欧洲的多党制和美国的两党制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欧洲民主国家正面临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中左和中右派主流政党及联盟的瓦解,这些势力自“二战”以来执政至今。对这些党派的支持已经碎裂成新的右翼和左翼政党。这对政府执政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根本上扰乱了政治。

这篇文章分析说:自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和欧洲打响“二战”以来,左翼政党一直代表着不太富裕、受教育程度低的选民利益。而今,这些选民正在成为右翼政党的根基。对于如何在这种颠覆性的转变中拼凑出能赢得选举的联盟,主流政党一直头痛不已。如今几乎所有西方民主国家都面临的政治碎片化,反映了民众对传统政党和政府实施有效政策的能力的强烈不满。而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也使得政府更难做到这一点。

所以,不管本次选举结果如何,法国大选是当今整个西方制度危机的一个缩影。


欧洲右翼势力的膨胀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2年法国大选期间社会上的一种忧虑是,担忧极右民粹政党获胜。

近年来,左右之争一直是法国政坛的热门话题。勒庞现象是全球极化政治的反映,也是法国乃至欧洲政治的风向标。

尽管不排除勒庞获胜的可能,但是马克龙连任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他毕竟仍年富力强,有了一届经验,加上调整政策,更接地气一些。

为什么人们对勒庞的可能当选如此担忧呢?当然与勒庞长期坚持的极右政治理念和政策方向有关。

当然,勒庞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政纲以吸引更多的选民。

历史上,极右翼从来没有如此接近法国最高权力。极右政党在法国一向长期边缘化,现在却成为主流政党,可谓前所未有。当然,假如勒庞真的赢得选举,她也会在执政后进一步调整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极右翼势力发展壮大并非法国独有的现象。

近年来欧洲国家的一个普遍社会政治现象是,极右翼政党纷纷被选为议员进入议会,或者是参与执政。大家可以还记得,2019年第9届欧洲议会选举的结果揭晓时,极右翼政党的席位明显增加,国际社会曾经因为极右翼政党在欧盟的势力不断增强壮大而感到震惊过。当时德国《柏林日报》的标题是“极右翼可能改变欧洲!”,极右政党很可能获得“历史性胜利”。

还在2019年时,分析认为,第9届欧洲议会选举投票率高、民粹主义和极右政党得票率增加,昭示出人们对现实不满和人心思变的强烈意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激进民族主义的思潮和对全球化的抵触反抗情绪兴起,是极右翼势力在法国和欧洲愈挫愈勇的思想和社会土壤。

近年来欧洲面对一系列内外挑战,其政治体制和政策体系都亟待改革,相比传统政党,欧洲极右翼政党的组织和动员方式更灵活、更贴近民众需求,其中的精英人物对于当前的社会变化更敏感也更善于从中捕捉机会。

特别是,极右翼势力的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在欧洲的年轻人中更有市场。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对现状不满,选举成为他们发泄不满的途径,认为马克龙已不是当年具革新形象的马克龙了。年轻人成为支持极右翼阵营的主力。

所以,即便马克龙能够在第二轮投票中胜出获得连任,也难以改变极右翼势力在欧洲已渐成气候的现实和前景,这将是影响欧洲政治未来发展的重要社会政治现实。


欧美关系与中欧关系会走向何方?

勒庞在选举期间释放了一系列近中俄、远美国的言论,让西方国家感到担忧,舆论认为勒庞一旦当选,必将在冲击美欧体系。但勒庞并不是完全无视美国的利益,其立场的出发点也考虑了美国的利益。法国身处西方阵营,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不可能因为换个领导人立马就陷入敌对状态。法国的利益跟美国绑定得还是很深的,单单一个北约就让法国不得不听命于美国。

法国大选结果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应该说,法国大选不管哪位候选人最终获胜都影响不了中法关系。对马克龙来说,良好的中法关系是其5年执政的重要外交政绩。如果马克龙连任成功,其对华外交中的务实主义立场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如果勒庞上台中法关系也不是问题,当然还要听其言观其行。

近年来,中国与欧洲互动非常频繁,凸显了中欧关系的重要性。随着欧洲因应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其对外关系,欧洲对华认知和政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华的“多重复杂定位”已被欧洲国家广泛接受,认为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在不同的领域表现为伙伴、竞争者、对手。就法国来讲也是这样,2020年法国外长与来访的日本首相会谈时透露,“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中国是法国的伙伴;在贸易和经济等领域,中国是竞争对手;而在政治体制上,中国属于对手”。

为了积极应对中国,欧洲各国力推政策统一化,在推动欧洲各国形成合力的同时,欧洲还寻求与美国协调立场。中欧关系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其重要性将更为突出,但同时复杂性也愈加明显。当然,与美国协调和合作并不意味着欧洲一边倒向美国,由于欧美利益并不划等号,更有可能的是欧美在对华政策上有合有分。

无论马克龙还是勒庞当选,都会奉行对华友好的政策,不会影响到中国的利益,这得益于中国在当前国际事态中所处的位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担当的大国形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包括法国在内欧洲不得不重视对华关系,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本文作者席来旺是河南师大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东北亚合作研究所副所长,大外交智库首席顾问,人民日报资深驻外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