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北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镇,叫栖霞镇。栖霞镇上,有一条非常有名的老街,叫栖霞街。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老栖霞街上,住在老栖霞街上的一个大院子里。
1970年1月16日,我们家下放了,从南京市栖霞街下放了。在下放农村的那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回过栖霞街,没有回来看过栖霞街。从那天以后,老栖霞街有哪些变化,是怎么变化的,我不是很清楚,不能瞎说。在我的脑海里,老栖霞街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直定格在1970年1月16日以前的模样。
我记得,在我家下放之前,老栖霞街上,有一个电影院,在栖霞街的繁华地段,叫十月电影院,因十月公社得名。
十月电影院在大饭店斜对面的一个巷子里,这个巷子比较宽,大卡车可以开进去。
巷子的路是一块一块长方形的石头铺就的,下雨天,走在上面,不湿鞋。从街上到电影院门口,有几十米远,一会儿就到了。
十月电影院的房子,坐东朝西,高高大大的。 电影院的大门是木头做的,八扇,对开。电影院的大门口有一个小广场,可以停自行车。 电影院前面有个台阶,十好几级。面朝大门,左手边是一个边门,边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独扇门,可以走卡车。平时,电影院用卡车运东西,都走这个门。电影散场的时候,这个门会打开来放人。
面朝电影院大门,右手边是卖电影票的票房。票房正面的墙上,有两个很小很小的小洞,两个拱形的小洞。两个小洞上,分别有个木头的插门,平时,门是插上的,只有卖电影票时,门才打开。卖票时,买电影票的人,站在外面,从小洞里把钱递进去,卖票的人,从小洞里面把电影票递出来。那时候,遇到热门的电影,电影院会提前好几天预售票。预售时,售票处排了好长好长的队。
电影院外面的墙上,贴了海报,海报上,电影明星的剧照,一张比一张漂亮。
电影院里面,有三排靠背椅子,三排木头的靠背椅子。中间一排宽一些,两边的窄一些。中间一排两边,分别有一条窄窄的过道,只够一个人走。
当时,放电影的放映机,在电影院大门口的楼上。
电影院四周,砌了两人多高的围墙,石头砌的,墙头上嵌了好多碎玻璃。那时候,穷,有许多人买不起电影票,有的人就翻墙头进去看。当时,电影院墙头上面嵌碎玻璃,就是怕人翻墙头逃票。
那时候,进电影院看电影要剪票。电影正式放映之前十五分钟,电影院的大门才缓缓打开。门口,站了几个剪票的人。看电影的人,手里拿着电影票,依次排着队,剪票入场。看电影的人,票根要保管好。电影放了以后,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会拿着手电筒,一排一排地查票。查到没有票的,会叫你补票。如果你不肯补。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会找几个人把你轰出去。如果你不服管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会叫警察。警察来了,会配合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赶你走,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当时的栖霞街不大,派出所离电影院不远,喊警察非常方便。
那时候,没有电视看,没有歌舞厅,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到了晚上,人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休闲的,栖霞街上,也没有什么可以玩的地方,家里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吃过晚饭了,人们就去电影院看电影消磨时光。
那时候,小年轻的谈对象,看电影是必修科目。电影院里面,一对一对的。等到电影散场了,只见一男一女一对一对地牵着手走出来。
那时候,各个学校会包场看电影,有的单位搞活动,也会包场电影给单位职工看,那是职工的福利。
那时候,大人的电影票一毛钱一张,学生和儿童票五分钱一张。如果包场,会便宜些。
那时候,电影有正片和副片之分。正片一般是故事片,副片一般是新闻片。一场电影看下来,大概要两个小时左右。
那时候,一盘电影胶卷只能放半个小时,放完了要换胶卷。当时,人们把换胶卷叫做换片子。为确保电影放映的连续性,当时每个电影院都有两台放映机,轮流放。现在南京人有一句口头语叫做“换片子”,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那时候,电影制片厂发行的电影胶卷比较少,如果碰到热门电影上映,几个电影院都想先放,电影胶卷就供不应求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跑片子。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跑片子,下面我来韶一韶。
那时候,一盘电影胶卷只能放半个小时,一部电影有四到五盘胶卷。所谓跑片子,就是一个电影院放完一盘胶卷后,马上就交给在旁边等着跑片子的人。跑片子的人拿到胶卷后,马上就开车送到下一个电影院放。那时候,跑片子的人,也有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跑片子的人,屁股撅起来,两条腿拼命地蹬,拼命地骑,生怕耽误了下一个电影院电影的放映。那时候,如果遇到很热门的电影,四五个电影院会串起来跑。有时候,跑片子的人出了差错,电影胶卷不能及时送到,电影看了一半没有胶卷了,放电影的人就会用大喇叭喊,电影片子还没有到,请大家耐心等一等。在等的时候,放电影的人会拿出一些副片放给大家看。
我记得,那时候放过的国产电影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刘三姐》,《永不消逝的电波》,《战火中的青春》,《小兵张嘎》,《五十一号兵站》,《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英雄虎胆》……
我记得,那时候放过的外国电影有:《卖花姑娘》,《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流浪者》,《巴黎圣母院》……
那时候的十月电影院,在周围十里八乡很有名。附近农村的人,看电影都到这个电影院来看。
那时候,电影院里除了放电影,还经常有剧团来演戏,还经常有文艺汇演。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电影院还经常做为会场开大会。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掉老栖霞街上的十月电影院,因为这是我的故乡的电影院,因为这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电影院。
(本文所使用的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特对图片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图片所有者和我联系,我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