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来历(邮票的来历简介)

1838年,英国数学家罗兰·希尔在苏格兰一个偏辟的村庄里避暑。一天,罗兰希尔在乡间散步,看到一个邮递员正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年轻的姑娘,那姑娘接过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给邮递员,执意不肯收下,并说:“我没有钱取信,请把这封信退回去吧!”这时希尔走到跟前,他先替那姑娘代付了邮资,然后问她为什么不收下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诉他说:

“我家里很穷。未婚夫在军队里服役,每星期来一封信,可邮资很贵,几乎和我一周的工资相等。因此,我们事先约定,如果他

身体好的话,就在寄来的信封上画个圆圈,我见到这符号就不必再付邮费取信了。”

希尔既同情这位姑娘,又感到由收信人付邮资的规定会在邮政收入上造成漏洞。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将其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不再向收件人取费。

英国政府决定采纳希尔的建议,实施新邮政法。1840年月10日,信函基价规定为每半盎司的重量(相当于14克)收费便士。所谓“一便土邮政”就此开始。

1840年5月1日,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5月6日正式使用。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一便士一张的票面是黑色的,二便士一张的票面是蓝色的,通称“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除不具有齿

孔外,大体上已经具有今天邮票的特征,选用带水印的纸张印刷,涂有背胶,并标有“邮政”字样。

第一枚邮票发行后,由于使用方便,邮资低廉,深受人们的

欢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万枚。尔后,或改变印色,或增添齿孔,但图案和印刷的方法基本不变,直沿用了40年之久。这在邮票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由于罗兰·希尔一生为改造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人们誉为“近代邮政之父”。1850年,希尔被任命为英国邮政大臣。1860年获爵士称号。1879年被授于伦敦市名誉市民称号,同年在伦敦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