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危机是什么(8月危机是什么意思)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应对通胀的措施,但是美国总统拜登的支持率仍然在肉眼可见地下降。6月15日,路透社和益索普联合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拜登的民意支持率已跌至39%,接近他就任总统以来的最低点,这也是拜登支持率连续第3周下滑。

民调指出,多达56%的美国人不认可拜登的表现,并且自去年8月阿富汗危机到现在,拜登的支持率就从来没超过50%。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到11月8日的国会中期选举,那么拜登和民主党肯定会丢掉众参两院中至少一院的多数席位,搞不好连两院的多数席位都保不住。

目前,拜登面对的难题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二是俄乌战争引发能源价格上涨、三是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紊乱迟迟没有恢复。这些问题不仅让民众对拜登不满,就连民主党内部也开始颇有微词。民调指出,去年8月,支持拜登的民主党人士占比达85%,但是本周却下降至74%。而支持拜登的共和党人士的比例则一直维持在11%,与去年8月相比没有变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拜登近日宣布,将在7月中旬赴沙特访问,其目的之一就是说服沙特提高石油产量,压低持续上涨的油价。事实上,沙特方面在6月初也做出了积极回应,承诺将在今年7月和8月释放大部分储备产能,尽可能满足各国需求,以减少制裁俄罗斯石油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而有观点认为,即便沙特愿意增加石油产量,结果很可能也无济于事,最终拜登将不得不求助于伊朗。比如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研究员格雷戈里·布鲁就警告称,油价可能很快就会上涨至每桶150美元,尽管采取了紧急措施,但是油价下跌的可能性却很小。

布鲁在发表于《外交政策》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受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影响,全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历史性的能源危机。他认为,虽然沙特已同意增加石油产量,但这只不过是对消费者的精神安慰。油价不仅不会下跌,反而可能会在9月底左右,上涨至每桶150美元以上,这将刷新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文章认为,油价之所以会不降反升,一方面是因为消费量正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全球产油国的剩余产量已经少得可怜。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组织为例,这些国家加在一起,每天的闲置产能也才不到200万桶。虽然沙特宣布将在7月至8月推出增产计划,但增加产量只有不到每天60万桶,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文章在结尾警告称,假如石油供应持续紧张,导致油价突破130至150美元的合理区间,那么消费需求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随之而来的将是历史性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是在2008年。

正当拜登为油价暴涨问题而焦头烂额之际,伊朗和以色列又传来两个坏消息。首先是伊朗的核计划取得进展,拥核风险急剧上升。美国国务院14日发表声明,称伊朗可能会在数周内拥有核武器,它警告伊朗不要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并强调美国对以色列有安全承诺。

其次则是以色列政府出现严重内部分歧,面临“崩溃”危机。6月13日,也就是以色列总理贝内特执政一周年当天,他所在的右翼政党米娜党的成员尼尔·奥巴赫突然脱离了执政联盟,这意味着贝内特必须在一到两周内解决相关问题,否则他领导的内阁就将瓦解。

老莫认为,此次拜登前往中东访问,不光是为了协调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国石油增产的问题,更重要的其实是解决伊核危机和以色列政坛的内部斗争。特别是以色列,如果贝内特无法挽回出走的执政联盟成员,那么他很可能会将矛盾向外转移,通过挑起与伊朗的冲突,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以色列的咄咄逼人,也将刺激伊朗加快推进核计划。这又会反过来促使以色列更加敌视伊朗,最终导致中东地区陷入严重动荡。

当前以色列的问题在于,过去内塔尼亚胡统治时期,以色列政府基本上都被犹太人所掌控,因此相对稳定,也比较团结。但是贝内特上任后,新政府内部却包含了由巴勒斯坦人组成的阿拉伯政党,于是引发右翼犹太人政党的不满和敌视,以色列政坛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

实际上,内塔尼亚胡的下台,本就是贝内特领导的8个党派通力合作的成果。但是这8个党派除了反对内塔尼亚胡外,几乎没有任何共识可言。尤其是阿拉伯政党和犹太人政治之间的矛盾,往往让身为执政联盟领导人的贝内特左右为难。就在贝内特去年6月宣誓就职前,以色列已经连续举行了4次选举,却始终没有产生让各方满意的结果。直到第5次选举,贝内特才以折中主义者的身份勉强当选。

由此可见,贝内特政府内部是有多么的脆弱。而这种脆弱,在经过一定的博弈后,必然会走向反面,也就是形成以打压巴勒斯坦人为共识的犹太人至上主义,从而恢复到内塔尼亚胡时期的稳定状态。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犹太人才是以色列的主体民族,巴勒斯坦人等阿拉伯裔只占据少数。无论谁担任以色列总理,都必须依靠犹太人群体才能维持统治。内塔尼亚胡是这样做的,贝内特最终也不得不这样做。

以色列政坛的乱局,主要是内塔尼亚胡下台,而继任者未能迅速填补权力真空导致的。但贝内特迟早会发现,只有把巴勒斯坦人踢出政坛,团结犹太人势力,才能够让自己的政府继续存在下去。事实上,在过去几个月内,以色列军方对巴勒斯坦人的打压正越来越严重,不仅在约旦河西岸持续扩大占领区,甚至还袭击了东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这其实就是在逼迫贝内特表态,到底是包容巴勒斯坦人,还是站在犹太人这一边。但是巴勒斯坦人日益激烈的抗议活动,显然不会给贝内特选择的余地。

半岛电视台分析认为,随着以色列逐渐右转,再加上伊核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升级。此前6月13日,以色列就曾借口伊朗导弹威胁,派战机轰炸了大马士革国际机场,并在海湾地区部署了一套雷达系统,以防范伊朗可能的报复。随后,以色列空军又连续举行了4次针对伊朗的军事演习,多架F15和F35战机在极短时间内飞越1100公里,摧毁了多个仿真目标。期间,以色列军队甚至还演练了如何在敌国境内营救弹射逃生的飞行员。不难看出,以色列这就是在为空袭伊朗核设施做准备,一旦双方矛盾激化,以色列随时都会像80年代炸毁伊拉克核设施那样,将伊朗的核计划扼杀在摇篮阶段。

面对以色列的威胁,伊朗针锋相对地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进度。国际原子能机构声称,近期伊朗拆除了一处核设施内的监控摄像头,还在3个未报备的地点进行了铀浓缩活动。可以确信,伊朗将继续采取系统性地行动,直到成为一个“核门槛国家”为止。这意味着,伊朗很快将拥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和技术,但暂时不会真正制造核武器。而是会以此为筹码,来警告以色列和美国不要轻举妄动。

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前负责人塔米尔·海曼也承认,因为伊朗核计划的日渐成熟,无论是暗杀、制裁,还是黑客入侵,都已经无法打消伊朗的拥核野心,伊朗迟早会获得“核门槛国家”的地位。换而言之,以色列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通过军事手段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设施。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加紧布局区域反伊朗联盟。6月9日,美国跨党派立法者团体提出立法草案,建议授权美国政府与以色列,还有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合作,在中东地区发展和部署针对伊朗的导弹防御系统。另外,美国还拒绝了伊朗将伊斯兰革命卫队移出恐怖组织名单的要求,令伊核协议谈判陷入僵局。

分析人士据此认为,这次拜登出访中东国家,很可能根本就不打算缓和与伊朗的关系,而是会通过豁免沙特王储萨勒曼在卡舒吉一案中的责任,换取沙特承认以色列,然后建立起以美国、以色列和沙特为核心的区域反伊朗联盟,对伊朗展开更高强度的围堵。

如此一来,拜登等于是为了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在高油价问题上选择了“躺平”,宁可通胀率爆表,也要阻止伊朗的核计划,确保中东不会出现第二个拥核国家。不得不说,以色列确实是美国的“亲儿子”,无论是谁当美国总统,都不可能牺牲以色列的利益。

那么在美国注意力被伊核危机所吸引的情况下,鏖战中的俄乌冲突又会迎来怎样的变化呢?

对此,美媒CNN在14日的报道中给出了3种可能。报道援引北约情报官员的话说,俄乌冲突已经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当前在顿巴斯地区的胜负,将直接决定这场战争在未来的结局。因此,西方国家现在必须要做出艰难抉择,究竟是继续忍受不断上升的经济和军事成本,还是就此放弃援助乌克兰。

北约官员判断,接下来的战争可能会出现3种结局:一是俄军在顿巴斯地区进一步扩大占领区;二是冲突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双方均伤亡惨重,全球经济也受到拖累;三是俄罗斯重新定义战争目标,并单方面宣布取得胜利,然后寻求结束战争。

北约官员认为,第三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高,战争的走向只可能是俄军攻占斯拉夫扬斯克和克拉莫托斯克,彻底夺取整个顿涅茨克州乃至顿巴斯地区。或者乌军在这两个城镇抵挡住了俄军,把战争变成长期的消耗战。而无论是哪一种,对西方来说都很糟糕。这意味着西方要么坐视乌军失败,要么就得拿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俄乌战场这个无底洞当中,并继续忍受高通胀的折磨。

6月13日,乌克兰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已经向北约开出了武器需求清单,要求提供1000门榴弹炮、500辆坦克和1000架无人机,以及更多的反坦克导弹,这项清单将在15日举行的北约防长会议上进行讨论。波多利亚克表示,北约是否愿意向乌克兰运送足够多的重型武器,将直接决定乌军能否减缓和挫败俄军的进攻计划。

老莫认为,北约会不会满足乌克兰的要求,主要还是得看美国的表态。因为当前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都已经不想再打下去了。德国甚至宁愿把报废的100多辆“黄鼠狼”步兵战车拆毁,也不愿意提供给乌克兰。只有美国继续咬牙坚持,北约才不至于放弃乌克兰。

但问题在于,如今伊核问题也变得严重起来。拜登已经公开宣称,自己出访沙特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缓解油价上涨,而是为了解决以色列的国防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无疑将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困境。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乌东战场,那么就很难在伊朗核计划取得突破时,做出及时必要的反应。反之,若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伊朗,乌克兰就注定难逃被俄罗斯步步蚕食的命运,并且其后果可能比伊朗拥核还要可怕。

因为在美国看来,乌克兰战争的走向,对台海局势有间接影响。假如西方和乌克兰当局最终失败,那么中国大陆可能会对收复台湾更加充满信心,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6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公开表示,中国在考虑未来对台湾采取任何行动时,应参考西方世界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反应。他还提到,顿巴斯的战斗是“可怕的”,导致了令人恐惧的“死亡和破坏”。

显然,布林肯就是想通过渲染俄罗斯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来恐吓中国不要武力收复台湾。老莫觉得,这其实才是美国想放弃乌克兰,但又不敢完全放弃的真正原因。所以当伊核危机出现升级迹象后,无论拜登政府有多么不情愿,也不得不在多条战线同时发力。而对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颠覆战争格局的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