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天眼是什么东西(中国发明的天眼是干嘛用的)

2011年,在贵州平塘的一座大山里,多了一个很奇怪像一个锅一样形状的东西。但是这不是普通的锅,而是一个望远镜,名叫“FAST望远镜”。

而它的厉害之处在于,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高出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高出2.25倍。而且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可以算是中国科技创新届的非常伟大的事情。如果你站在月亮上打电话,都能被它发现!这可想而知它到底是有多妙了。很多外国媒体都感叹,“中国终于进入了观天时代,它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国人更是骄傲地称它为——“天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天眼之父”南仁东努力的功劳。

南仁东从小成绩都特别好,最后更是于1963年,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在研究生报考时,他也是直接填了一个最难考的天文学,最后还考上了。他曾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出现文明,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事务的探索精神。也正是这股精神,成就了他。毕业后,他也没有停止过脚步,而是继续在探索天文知识,在河南做过访问学者,后来又到日本担任了国立天文台的客座教授。1984年时,他亲自主持了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的观测,成为国际一流天文学的科学家。几乎全世界各国都想要留下他,并且给他开下了天价工资,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他知道那时候中国的天文科学还处于世界比较落后的状态,所以他坚定的选择回到了我们的大中国。

1993年,南仁东还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当他看到别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大设备,而我们国家还没有时,他也挺想试一试。”他说:他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大的资金问题,因为当时的国家想要建一个普通的大口径望远镜都难,更别说要建一个直径500米的。他也没想这么多,只是换上了汗衫,背上了干粮,一同带上其他几位天文科学家,就开始了选址之行。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经过几个月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块非常满意的地方。

于是找到地方后,又得开始给项目立项,这需要钱,更需要一个团队,为了能快点完成项目,他把项目命名为“FAST”。

启动后他便一直在努力的做宣传,差不多奔波宣传了十年的样子“FAST”工程在全世界终于有了些名气,后来更是被很多科学家们推选为“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部主席。”2007年,项目立项终于等来了批复,2011年,“FAST”项目终于正式开启了,后来在选址地附近搭建了工作棚,南仁东的助理姜鹏说:这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也有人不懂画图,但是所谓术业有专攻,能懂其中一两个就非常不错了,但是南老师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就没有他不懂的。而且很多事情他也都是亲力亲为不敢有所懈怠,每一次做实验他都在认真的观察总结。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16年9月25日“FAST ”正式落成启用,这一消息也是震惊了全世界。

他曾写给自己的诗句:“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献给了“天眼”,他的发明更是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也被后人们评为人民的科学家。2021年3月31日起,“中国天眼”还正式向全球开放了。但是很遗憾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去世了,享年72岁,但是我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而是去了属于他的那片星空。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啦,欢迎小伙伴们来留言。(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