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慧慧
提起中东,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战乱?危险?火药桶?
这些,可能是大家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毕竟在中东地区,近年虽无大的战争,却一直冲突不断。
上一篇文章发出去后,不少朋友们一听说我来了一个中东国家,纷纷叮嘱我,一定要注意“安全”。
其实这种反应一点不出乎意料。
来沙特之前,我对在这里的安全是否有保障也一度非常担心。当我老公告诉我,这边很安全、治安很好时,我对此实在难以置信。
而当我真的来了这里,体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才了解到沙特整体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至少在我所了解的吉达和KAUST(沙特国王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以下简称KAUST)如此。
沙特整体较好的治安状况:
一方面与其淳朴的民风和富裕的生活有一定相关性;
另一方面,沙特本身宗教和法律对民事和刑事犯罪惩戒严厉,所以一般刑事犯罪案件比较少见。
是不是有些难以想象?
我们对中东国家、对沙特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受着一些刻板印象的影响。
关于安全的讨论先到这里,我们继续回到生活。在酒店隔离的7天,其实也有一些有趣的体验和观察。
离开隔离酒店,与前台沙特妹纸们的合影。
落地沙特后,凌晨4点我们终于到了吉达的隔离酒店。
在经受不戴口罩的印度大哥的“惊吓”之后(请参见上篇:)终于遇到一件开心的事——就是在酒店遇到了可爱的“巴铁”大叔。
入住酒店时,因为我的行李太多——两个28寸大箱子和一个飞机箱,所以请酒店工作人员用行李架帮我把它们一起送到房间。
送我上楼的是一位穿着酒店工作服、留着泛白络腮胡、棕色皮肤的大叔。
在电梯里,大叔问我来自哪里,当我回答“中国”时,他眼里好像突然射出光,特别高兴对我说:“真的吗?我是巴基斯坦的!”
那个当下,我也是非常惊讶,毕竟这是我现实生活中第一次认识巴基斯坦人,而我们都知道“中巴友谊”那是刚刚的。
所以我也激动,回他:“我们是'铁'兄弟啊!”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兔(中国)羊(巴基斯坦)”片段中的画面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我才了解到,在沙特,外来劳务人员非常之多。
根据2017年的数据,沙特阿拉伯总人口约3250万,其中外国人就有1200万,其中以外籍劳工居多,占了总人口的大概三分之一。
这里的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摩洛哥等国家,主要从事服务、建筑等行业。
酒店的巴基斯坦大叔可能就是其中一例。
在酒店隔离期间,我也遇到了跟我几乎同批抵达沙特的一些外国人,其中菲律宾人(女性居多)占了绝大多数,测核酸时跟他们有过短暂的交流。
而2014年,中国也首次成为沙特的劳工输出国,沙特有不少工程项目是中国人建造的。
进入隔离后,酒店会提供早、中、晚三餐,每天会有轮值的酒店员工来为我们送餐。到了饭点,他们就会敲敲门、将食物放在门口的塑料高脚椅上后离开。
或许是这家五星酒店主要面向外国人的原因,这里的食物整体更偏西式。
酒店提供的午餐/晚餐。
除了早餐会有像咱们国家煎饼一样的面食外,这边的主食以米饭为主(是那种长长细细的米);
同时还会搭配肉、菜、水果,以及这边特有的酱料(有咖喱的口感,但又不同于咖喱),另外还会有饮料或果汁。
酒店提供的早餐。
入住时遇到的可爱巴基斯坦大叔偶尔也会负责为我们送餐。
每当他来送餐时,总会敲开我的门简单问候后再离开。每次开门见到他,他两手都是握着不同的口味的饮料,问我:“你想要这个,还是那个?”
“其实都可以啦”,我一开始这么回答他。但接着,他还是会问我更喜欢哪一个,我只好从他手里拿走喜欢的口味,然后跟他道谢。
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其实我内心还是蛮感动的。这可能是巴基斯坦大叔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对“铁兄弟”国家过来的人表示友好的方式吧。
很遗憾,隔离结束离开的那天没有见到他,真的很想跟他合影留念呢。
时隔120天,我和老公终于在吉达团聚了。
吉达是沙特的第二大城市,也可以说是沙特最为开放的城市。
沙特的女性外出需要穿Abaya(阿巴亚,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妇女穿的长袖黑袍),但是我们在吉达也有看到穿着新鲜颜色和时尚剪裁的Abaya的女性。
这可能就是吉达的开放之处吧。吉达之于沙特,约等于上海之于中国。
沙特的公共交通系统很有限,所以老公在学校租了辆车来吉达来接我(在这边日租车价格与国内基本持平)。
离开隔离酒店,我终于可以作为一名游客来大街上观光了,但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中餐馆大快朵颐。
几十年中餐养成中国胃真的很难吃得惯这边的食物,我们很快锁定了附近车程不远的一家中餐厅。
到达后,屁股尚未坐热,我们已速速下单,搓着小手等待开动。
火爆大头菜、铁板牛肉、凉拌藕片和大拌菜,还有一盘牛肉水饺,上桌后基本全部光盘。
在中餐厅的一餐。
这家中餐厅,建筑风格上,结合了阿拉伯风格和中式餐厅的特色(太着急于吃,而忘记拍照),服务生中没有中国面孔,感觉应该主要来自印巴国家。
在口味上,这边跟国内的餐厅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也可能是比较偏南方的口味?),口感上有些难以说明(厨师可能并非中国人?)。
但即便如此,在这里能吃到中餐其实已经非常满足了。
一顿饱餐之后,我们拿到账单。
不得不说,沙特的中餐实在是不便宜。
仅五个菜,三素两荤,就花费了235SAR ,合人民币400多(1沙特里亚尔约1.73人民币)。
这个价位可能比北京中等价位的餐厅都要贵不止一倍吧。
虽说在国外中餐大多属中高档餐厅,但这价格也确实令人惊掉下巴。
这令我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如此之贵。
我们是在饭点到达的餐厅,但就餐人数非常少。物以稀为贵,难道在沙特的中国人很少吗?
我迅速开启了“小调查”。
关于在沙特中国人的数量,我在网上找到这样一个数据:
根据中国商务部2019年发布的数据,在沙特的华人华侨数量约在3万-5万之间,主要居住在西部的塔伊夫、吉达(也就是我所在的城市)、麦加等地,大多从事小商业、旅店等服务业。
诶?三五万人的规模?
这……多得有些超乎我的想象。我曾以为在沙特中国人最多也就上千人。
但后来到了KAUST,我才发现学校里,中国人更是随处可见,几乎每一次出门都会遇到说中国话的同胞。
其实在沙特中国人市场算是一个不小的市场——随后我在学校里又深刻认识和体验了这一点,不过这是后话了。
所以,这里的中餐厅的贵,可能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够多造成的。
既然不是“人”的问题,那么,会是因为中餐厅太少所以贵吗?
关于中餐厅的数量,我也搜索了一下。明确标明有“中国风味”的餐厅就居然有一二十家(内心狂喜)。
在Google上搜索中餐厅。
这样看来,竞争至少还算是比较充分。所以餐厅数量可能也不是导致中餐贵的决定因素。
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因为这里食材太贵?
关于沙特“蔬果肉蛋”价格,我是到了KAUST逛了这边的超市之后才有了大概印象。
KAUST里的超市tamimi,是沙特的连锁商超品牌。
好家伙,逛完了一圈,才真正发现,在国内“吃”上真的太便宜。
说出来,你可能不会相信,在这里,一颗普普通通的从我们国家进口的白菜就要60元人民币(一公斤19.95sar,人民币合33元);
西葫芦,更是贵中之贵,每公斤44.95SAR,接近一公斤77元人民币;
对,就是这个西葫芦。
桃子和甜椒都是19.95元/公斤,合人民币34块多;
苹果20多人民币一公斤,在这里是水果中相对便宜的了;
对了,生菜是20元/公斤,就连紫甘蓝也要接近14元/公斤。
在沙特,某种程度上,真可以说“菜几乎和肉一样贵”——毕竟在这边,一公斤羊肉才49.95SAR,人民币86块。
在这里,肉类跟蔬菜的价格差别不大。 在这里,肉类跟蔬菜的价格差别不大。
写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边中餐厅如此之贵的“罪魁祸首”便是食材——蔬菜瓜果比较贵。
“蔬菜水果”的高价,跟沙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相关。
在沙特,70%的面积为半干旱荒地或低级草场,可耕地面积只占土地面积的1.6%,而由于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沙特农业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虽然近些年沙特蔬菜及水果的产量有所增加,但其仍然需要进口大量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对蔬菜瓜果生产大国的我国商家来说,出口到沙特可能是一个好生意)。
在全球疫情之下,遥远的路途,加之冷链运输,以及去年开始暴涨的航空物流价格,果蔬的价格只能蹭蹭地长。
对初来这里的中国人来说,不适应的不只是吃不到实惠的蔬菜瓜果,还有吃不到中国“味”。
中餐厅太贵,那自己做总可以吧?
但初来乍到的我,在KAUST逛了一圈超市后发现,这里既没有中国口味的醋、酱油等基础调料,更不用说五香粉、豆瓣酱、花椒、大料等升级版,老干妈等硬通货就更不用想了。
不过,这点困难想难倒爱吃的中国人?
没门!
没错,解决的办法就是“中国超市”。
当然,刚刚到沙特的我一开始是不知道这边居然还有“中国超市”的。
但是比我们早来这边的好心同胞们很快把我们拉进一个“中超拼单群”,天,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欣喜若狂。
不仅有香醋、米醋、陈醋、白醋、酱油、蚝油、老抽、生抽、十三香、胡椒粉、辣椒面;
还有老干妈、麻辣香锅底料、豆腐乳、豆瓣酱,甜面酱、花椒油、藤椒油、芥末油;
更有腐竹、粉丝、宽粉、凉皮,银耳、木耳、海带、紫菜;
最绝的是居然还有扑克牌、辣条和翠花酸菜!(好想给老板100个赞)
还贴心得将两三百种商品分成干货、大料、榨菜等九大“调味系列。
哦对了,最秀的是这个价目单的名字居然是“沙特丝绸之路中国超市价目表”。
天呢,这觉悟!
不得不感叹,咱中国人好会做生意。
其实,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的生意。
以KAUST为例,在这里算上教职工、学生以及家属(包括小孩),至少有数百人的中国人群体,中国人多了,需求就起来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除此之外,在KAUST的中国人,在热心同胞的组织之下,其实已经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可以互帮互助的社群。
KAUST一些中国人社群。
比如:
二手交易群(每年新一批同学入学,老一批同学离开,形成一个循环);
快递拼单群(拼单从国内寄东西到沙特);
甚至还有“主妇群”(不少妻子都是跟我一样跟着读书的老公来到这边,或者自己来这边读书),有什么需要帮忙或想了解的,群里问一嘴,总会有热心的同胞帮忙解答。
是谁说的海外的中国人都是自顾自的?
反正,在KAUST并不是这样呢。
写到这里,可能大家心里会有疑问,在这里生活成本这么高?为什么要来沙特呢?
KAUST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为什么吸引这么多中国人过来?
答案呀,我们下期揭晓。
KAUST一些中国人社群。
参考资料:
1.沙特对外国人管理有关情况,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站;
2.吕可丁,沙特扩大劳工输出国 中国首次成为劳务合作国,环球时报;
3.沙特阿拉伯国家概况,驻沙特阿拉伯使馆经商处 ;
4.沙特阿拉伯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5.陈沫,沙特阿拉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于作者」
我是慧慧,曾就职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曾任某互联网教育公司80w+公众号新媒体主编,品牌营销、互联网观察者。
「关于「看世界的我们」
这里主要记录在沙特的生活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火花;也会有关于品牌、营销的一些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