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道关口什么关不能破(72道关口都有什么关)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精通儒释道,自号阳明子,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思想远播国内外,今天我们来简单说下生平轶事.


幼年时,就读私塾,在十三岁因为母亲患病去世.一日问私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大惊,就好比我们今天问老师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何在.先生说:“唯读书登第耳!”老师认为,当然是考取功名中状元当官.王阳明反驳:“非也,读书为圣贤之道.”

王阳明虽然才气逼人,但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两次落榜,家人朋友前来安慰,他却乐呵呵说道:“我不以考不上为耻,我因考不上而懊恼为耻.”

第三次考试终于入朝为官,可惜官场黑暗,宦官掌权,大宦官刘瑾到处搜刮财富,陷害忠良,王阳明虽已人到中年,依然看不过,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斥刘瑾为“权相”.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

来到贵州后,早年信奉程朱理学,但是却无法解答,曾“格竹子”七天七夜却无法得其领悟.这就是著名的格物致知.后深夜悟道:“心即理”的道理,后人称其为龙场悟道.开始向当地一些百姓讲解心学,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本是同宗之源,知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良知,但是由于个人私欲,便产生不道德的行为,行便是通过内心审查克除恶念,保持理智与良知不丧失,人就不会发生与良知相违背的言论与行动,后世称其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庙里看到一个和尚,在庙里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问道:“家中还有何人?可还有母亲?”和尚不语,再问:“想念她吗?”和尚还是不语,过了些许,和尚愧疚不安:“怎能不想念!”王阳明满意地摆摆手说道:“去吧,回家照顾你的母亲去吧”第二天和尚便离开回到人间了.王阳明认为,内心为行为第一准则.不可受世俗之影响.

朋友与其赏花,朋友问道:“你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一切事物都在你的心中,受你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难道说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

王阳明说道:“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是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时,叔孙豹对不朽提出的看法。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心学,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如海瑞,张居正,陶行知都受其影响,特别对东南亚,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兵者见其谋,智者见其慧.

心学精髓如下

1、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2、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3、不动心,不烦恼

4、只求力所能及

5、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6、最怕是傲字

7、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8、嘴巴闭关,身体力行

9、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10、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11、自省才能自明

12、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13、求道须深

14、天理即是仁心

15、路,尽管去走

16、不做就是不知

17、慎思之,笃行之

18、要活得轻快洒脱

19、心是快乐的根

20、少一些功利心,少一些痛苦

21、世间为修行道场

22、荣辱毁誉皆泰然

23、人若客己,方为征服.

24、不奢恋身外物

25、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26、不孝无良知

27、孝不孝代表人格

28、去做才是孝

29、养一身浩然正气

30、君子如玉亦如铁

31、应好是而恶非

32、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3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34、至诚胜于至巧

35、无私心就是道

36、做人要“诚”,至巧不如至诚

37、回归简单

38、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39、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40、欲修身,先养心

41、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2、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

43、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44、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45、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46、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47、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4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9、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5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51、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52、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53、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54、不求浮名虚.

55、安定情绪,物我两忘。

56、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57、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58、“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唯心论道.

59、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60、心中坦荡,无所畏惧,心中存善,不必拜物.

61、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62、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63、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64、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65、不惧世俗.权威亦可批判.

66、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67、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68、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69、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70、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71、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72、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73、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74、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75、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76、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