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多少折少(最低打几折)

作者:余 寒

据媒体报道,7月21日,市民陈先生(化名)在外卖平台点单时发现,一份白米饭标价50元,而折扣高达0.4折,折算后,这碗白米饭的售价为2元。记者调查发现,外卖价格虚高现象并非个例,一些快食简餐类商家存在虚高价格后再实行大力度折扣的情况。

米饭标价50元,折后2元,如此大力度的外卖折扣,属实有些夸张,但事实上打完折后跟正常市价相差无几,所谓折扣价无非是“假打折”。

相信经常点外卖的人都清楚,外卖平台上商家“假打折”,已经是相当常见的现象了,折扣动辄低至一两折。而且,除了“假打折”,一些商家往往还会推出满减优惠,甚至可以满25减24元。然而最后下单时,打完折或者满减完后,还是正常价格,甚至比堂食的价格还要更贵。

这种操作套路,和商场买衣服一样,衣服都有很高的吊牌价,卖出去会有较大的折扣。从商家的角度看,“假打折”首先是利用了消费者图便宜和优惠的心理,让他们形成享受到了很大折扣力度的错觉,错以为性价比很高,尽管打折前商家进行了提价。

而从媒体调查来看,先提价再打折,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像米饭标价50元,这种定价明显有违常识,商家推出如此浮夸的折扣价,还是为了获取流量——在综合分排名一样的情况下,大满减活动的店铺,可能比小满减活动的排名更靠前,更容易被消费者刷到。

要指出的是,如果不事先提价再打折,有的订单可能达不到起送价格。而对商家而言,餐饮业的竞争激烈,希望商家给到实打实的折扣价,恐怕也不太现实。不过即便如此,用“假打折”的模式来忽悠消费者,不仅满满的套路,还有伤害消费者权益的嫌疑。

的确,这些商家不管打几折,不算原价设定的有多虚高,都在下单界面进行了明显标注,可谓是明码标价,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但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所谓的真实情况,也应该包括价格。

事实上,这些“假打折”的商家,外卖和堂食执行的都是两套价格。虚高的外卖标价,和真实的堂食价格,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虚假促销,消费者并不完全知情。而且,有的外卖订单打完折后,价格比堂食还要贵不少,此种情况也有损公平交易的规则。

商家有权自主定价,这一点不容否认。不过虚标价格、虚假打折,不能以自由定价的理由来将它合理化。在这方面,电商平台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每逢双11等各类购物盛典,一些网店店铺就开始事先提价,然后再“假打折”,给消费者制造大幅度降价优惠的假象。对于电商“假打折”的现象,从市场监管到电商平台,近几年都已经明令禁止。

外卖商家“假打折”,同样可以参考电商行业来严格治理。对外卖平台来说,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透明,保障消费者权益,就不能将商家定价的自主权,混淆成虚假折扣、套路消费者的自由。对那些漫天虚标价格,甚至是涉嫌价格欺诈的商户,理应有相应的整改处罚,倒逼商家诚信经营,少一些忽悠套路。(余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