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芾简介(赢芾的一生)

之前,随着芈月传的大火,芈八子这个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出现在了更多人的视野当中。那么,她传奇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她与战国时期秦国那些大权在握的名人又有什关系?

在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芈月于第九十七回《死范雎计逃秦国—假张禄廷辱魏使》中短暂登场。篇中只描写了芈月与四贵专权,秦昭襄王重用范雎后,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让其参与政事等等。不过,这里描写的内容却不多。

芈月,其实称呼其为宣太后更为贴切(现在说到芈月总会不由自主的代入孙俪),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于秦、楚两国政治外交原因,芈月被带入秦宫,并在此开启了她传奇的一生。说“带入”秦宫是有原因的,芈月最初在秦宫连一个称号都没有,仅仅以一个侍妾宫女的身份存在。而她所伺候的就是此时秦国君王——秦惠文王。

也就是这个男人,改变了芈月一生的轨迹。

惠文王姓嬴、名驷,年仅十九就继承秦国君王一位,在此之前国家首领都还称为“君”,而嬴驷上位后,顺应了时代的改变自称为“王”,即:秦惠文王。惠文王此人也是心有宏图大志知人善用,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一把好手。秦孝公在位商鞅备时重用,也正是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使秦国从一介弱国迅速崛起。而即位后的惠文王第一件事儿却是“车裂商鞅”。

这其中,不光是因惠文帝与其的私怨,还是出于政治需要,毕竟,一个国家在民众眼中只能留下一个代表绝对权威的人。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武有樗里子、公孙衍。本就才智谋略过人的惠文王在加上一大批能人志士,秦国强大也是理所应当。为了消除诸国对秦国的威胁、展土开疆,惠文王派遣公孙衍率军攻打对秦国威胁最大的魏国,割据黄河西边的所有领土。面对这么一个日益强大的秦国,诸国怎么可能放任其发展,商讨之后决定采取“连纵”之术,共同对抗秦国。

此时,秦国东有诸国联军,西面时时入侵抢掠粮食物资的义渠,几乎是两面夹击,可惜诸国的计谋最终却败在一个“小人物”身上,那就是此时走投无路投靠秦国的张仪。凭借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张仪成功“破纵”,使秦国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采取张仪“连横”之术的惠文王选择首先拿下巴蜀这个“大粮仓”。

公元前316年,秦国成功攻占巴蜀。其后,反间楚国绝齐,引诱楚国出兵伐秦,大战中,秦国大获全胜、占据楚国汉中。接连的胜利,秦国的黑色大军迅速扩展疆域,秦国也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为后世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国大军过千山、踏万水却影响不到后宫的生活,入秦宫后的芈月凭借出色的外貌与过人的才智,迅速得到惠文王的宠爱。

她先后生下嬴稷、嬴芾、嬴悝三子,嬴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此后,芈月也被被册封为“芈八子”,这个称谓也将跟随芈月多年。作为一代雄主的“身边人”,有君主宠爱,芈八子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多,从惠文王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其中,就包括对朝政的了解。这也算是“宣太后”掌政的前期知识积累了。

时间从来就不会放过任何人,即便是一代君王。公元331年,秦惠文王去世,即位的是惠文王嫡长子嬴荡,封号秦武王,芈八子也被封为宣太后。提到秦武王,可能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是那个举鼎而死的秦武王吧?好吧,是的!秦武王在位仅仅三年,逝年二十三。即位后的秦武王,继续推行惠文帝所遗留下未完成的各项计划。

史书中曾记载他说过的一番话:“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氏,死不恨亦”,由此可窥见,秦武王企图问鼎中原的野心。为开辟出通往洛邑与中原的通道,秦武王采纳甘茂的谏言,与魏国签订“息壤之盟”得魏军相助,最终,攻占韩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宜阳。可是,就这么一位在位仅三年的君王,去世后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却是个“二傻子”的形象。

其实,这主要还得归功于他的死因实在太过荒唐。

遗传其父王性格的秦武王,长得高大威猛,深得惠文王喜爱,最大的喜好就是角力,自幼就时常与下属进行角力比赛。要说与人角力还有个数,毕竟,谁也不敢真的伤了一国之君。但是,自从秦武王“通三川,窥周氏”,见识过那代表绝对权力的“九鼎”之后,一切都变了。

当时的秦国对中原来说只能算是“偏远”之国,从未见过鼎的秦武王一见就抑制不住对它的好奇,于是,他便问周王朝的祭祀官员王孙满:“这鼎有多重?”鼎在古代的地位从来不言而喻,更别说是在九鼎分江山的周朝,秦武王这话自然是引得王孙满的鄙视。

秦武王本就觉得周朝气数将尽,不以为意,这儿却被一个小小官员轻视,自是不满。这下二话没说,一个箭步上前,冲着那大鼎就举了起来,这一举动立马引得在场之人连连欢呼。也许是因为对力量的追逐,也许是众人的欢呼拥戴,反正秦武王自此爱上了“举鼎”这一项目。

说到举鼎,在历史中做过这事儿的还真不在少数,比如:后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再比如说:大明战神常遇春,都以此来体现自己的威猛。而秦武王算是“举鼎”的开山鼻祖了。回国后的秦武王没事儿就与下属比比赛、举举鼎。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秦武王在一次举鼎过程中没受住力,直接被一口大鼎给压断了腿,因伤势过重,当晚就气绝身亡。也就是这荒唐的死因,使秦武王成了历史上的笑话。秦武王被鼎砸死了,是有点哭笑不得,但在好笑之余,又给秦国留下了个大烂摊子。

秦武王去世年仅二十又三,按古代“早生早育”的习俗怎么也得留下个子嗣,偏偏秦武王没有。那这王位谁来坐?就是个问题了。所谓“兄终弟及”,到这里宣太后可不就得上线了,毕竟,宣太后生下的三位公子都是秦武王的弟弟、都有“继承权”。

这其中,就有最终即位的秦昭襄王嬴稷。

而嬴稷能够走上这个位置,其中,便少不了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魏冉。

其一、宣太后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生下魏冉。魏冉从惠文帝在位时便入朝为官,官场浮沉起多年,起起落落多达五次,但却一直保持着平和冷静的心态。可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单凭这一点就不是谁都能做到,这也是魏冉能一步步登上高位的原因之一。

其二、就得说魏冉为世人公认的“好眼光”。史载,只要是与魏冉有过交谈的人,魏冉都能准确推断出此人到底适合干什么职位。当然,此话是否夸大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从他挑选出的人可以证明魏冉此人确实颇具识人之能。

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个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的杀将——白起。历经多年的磨砺,到秦武王举鼎而死时,魏冉早已跻身进入秦国上层统治层,其身后的势力,甚至,足以与朝堂几大势力相争。

所以,站在这个位置,于公于私魏冉都得争上一争,输了归零一败涂地,赢了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争,那坐上那个位置的人当然都是与自己统一战线、却拿捏得住的人。这个人选最初定下嬴芾,但是,因各种原因,最终,定下的却是从幼年起便远在燕国为质的嬴稷。

这场夺位之争,以惠太后的惨败收场。成王败寇,惠太后及她所扶持的公子壮、公子雍等人全部被诛杀,朝堂上下全被魏冉肃清。公元前306年,嬴稷正式即位,既秦昭襄王。作为质子多年,一朝成为一国之君,心中的激越只有嬴稷自己知道。

可是,嬴稷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这个位置当上几十年的傀儡。真正能够品尝胜利果实的只有宣太后以及魏冉等人。其后四十多年间,宣太后成为后宫垂帘听政的第一人,朝廷政权完全被掌控在宣太后以及以魏冉为首的“四贵”手中。

这“四贵”毫无疑问,都是宣太后最为信任亲近的族人,为首的魏冉执掌政权不说,同时,还被任命为大将军、掌控兵权;芈戎,同为宣太后弟弟,被封为华阳君;嬴芾、嬴悝,宣太后之子,被分别封为泾阳君、高陵君。

人生百年,宣太后一生起起伏伏,经历的不少。

早年有夫君惠文王的教导,本身能力不俗;垂帘听政后,有亲近之人相扶持,以致掌权几十年间,倒是把秦国“经营”的有声有色。若说在宣太后一生中还有点“桃色”的记载,那就当属义渠王与魏丑夫了。

早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有西方义渠时时入侵的隐患,当时,采取烧荒这一举措来阻止义渠游牧大军。而义渠能被一举歼灭,就不得不说到宣太后与义渠王之间的私情了。

相传,为完全取得义渠王的信任,宣太后与其曾有过长达十几年的私情,正是这份感情使得义渠王对宣太后毫无防备之心,最终,在一次入宫期间被围剿而杀。没有首领的部落自然不足为惧,义渠终被秦彻底收服。

而魏丑夫则是宣太后晚年男宠,若非有人劝阻,差点儿就被宣太后下旨与其陪葬了。

话说,宣太后生病将死,拟下遗命:“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魏丑夫听说此事,忧虑不堪,幸亏有秦臣庸芮肯为他出面游说宣太后:“太后您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还能知觉人间的事情么?”宣太后说:“人死了当然什么都不会知道了。”

庸芮于是说:“像太后这样明智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什么知觉,为什么还要凭白无故的要把自己所爱的人致于死地呢?假如死人还知道什么的话,那么先王早就对太后恨之入骨了。太后赎罪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和魏丑夫有私情呢。”

宣太后觉得庸芮说的有理,于是,就放弃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念头。

参考资料:

【《东周列国志》、《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战国策·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