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什么调金()

文/入诗

第一节 太虚幻境 启蒙宝玉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跟着警幻仙子梦游一场太虚境,究竟开悟了吗?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先进薄命司,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又随警幻仙姑去了一处,雕梁画栋,秀幕珠帘,异草簇簇,鲜花纷呈的好地方。

贾宝玉正在胡思乱想,就见,警幻仙子笑道:“你们快出来迎接贵客”。几个衣袂飘飘的仙子,出来一看贾宝玉,都抱怨警幻仙子:“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来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警幻仙子就告诉诸位仙子,她原本是去接绛珠的,不想半路上,遇见荣宁二公相托,让对宝玉进行劝戒。就把贾宝玉带了回来。

第二节 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这一段曹公写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啊。看来手眼通天的荣宁二公,不光是在人间一呼百应。到了阴间里,也能与众仙接洽上。

就这样,警幻仙子在因公出差的路上,偶遇荣宁二公,就把原本用来考察警示林黛玉的指标,假公济私给了贾宝玉。

也反映出,在那个fa制不健全的封建社会时期,人情已是无孔不入。徇私舞弊更是司空见惯。

连天上的神仙,都接受了潜规则。原本是要对一位女性,进行培训,带回来的却竟然是个男的。

也难怪众仙子,对她们的上司,表示质疑。这也太离谱了,都男女不分了啊!这也是曹公评击,当时荒唐的人才选拔制度。

曹雪芹嬉笑怒骂的这一顿嘲讽,就像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进薄命司前说的“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曹公就是说,肉眼凡胎的人,有几个能看懂他在说什么?

咱们在看贾宝玉,一进入这“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的神仙府。就被诸位仙子嘲笑。真是让他,退也不是,进也不是。

警幻仙姑就边与宝玉解围,边拉他进了房内。

一进门,这里更是奇香萦绕,宝玉就问这醉人魂魄的幽香是何香?他不曾闻过。

警幻仙子告诉宝玉,这是用各名山圣地中的奇花异草,提练出来的油,叫“群芳髓”,他怎么能见到呢。

小丫鬟又与贾宝玉斟上了一杯茶,宝玉又闻到,另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仙子告诉他这叫“千红一窟”茶。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第五回

贾宝玉品过了香茗,又看到房内,古画、瑶琴、新诗、宝鼎应有尽有,更是喜不自禁。

接下来警幻仙子,又命人设宴张席,捧上来了,“万艳同悲”酒。被众仙子围绕的贾宝玉,一看这满席的红袖摇摇,烛光璀璨,瞬间就头重脚轻,酒未沾唇,就已是醉意三分啊。

请看原文:

(第五回)小丫鬟来调桌安椅,设摆酒馔。真是: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更不用再说那肴馔之盛。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宝玉称赏不迭。

警幻仙姑先用薄命司,又用“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先茶后酒,警示过贾宝玉。看到宝玉并没有幡然醒悟。而是非常享受这难得的良宵。吃的那一个乐,喝的那一个爽。早已忘乎所以,不知来路。

这一段是说,人一旦陷入“吃喝嫖赌声色犬马”的欲望中,就很难回头。

警幻仙姑看宝玉如此,差点没背过气去。就暗自思寻,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便又使出了杀手锏,用“十二歌姬”,来启发贾宝玉。看看这次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十二歌姬从“开辟鸿蒙”“终身误”,唱到了“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秉风月擅风情,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第三节 身不苦则福禄不厚 心不苦则智慧不开

这些借歌姬口中唱出的,警世格言。贾宝玉越听,越觉无趣味。

最后竟忍不住喊停,说酒意朦胧想睡觉,不让歌姬们继续唱了。

警幻仙姑见此,也顿觉无可奈何,不由得又叹道:“痴儿竟未悟”。

警幻仙姑就把宝玉带进了,一个陈设比先前宝玉见过的,还要奢华的房间休息。更为惊奇的是,这个房内,已坐着一位,如同黛玉又似宝钗的美女。

警幻忽然对宝玉说,古今多少风流浪子,就善于借“好色而不淫来作案”。今天配给宝玉这个女子,就是让他痛改前非。

宝玉辩解说,他才多大,不能用“淫”字来对他做定位。警幻仙姑就对“意淫”与否,如此这般对他教诲一番后。把门关上就出去了。

之后宝玉就按警幻仙姑所示,与那个女子云雨一番。把林妹妹、宝姐姐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

第二日,软语缱绻,柔情蜜意的两个人,又一同携手出游。在他们兴致正浓之际,前方出现一片无边无际的深渊。贾宝玉就听见背后,警幻仙姑一声“还不回头”的厉声高喝。

贾宝玉还在犹豫,就被渊中的厉鬼,拖了进去。之后,在梦中惊醒。

贾宝玉开悟了吗?由这一回里看,真的没有。不但不开悟,还同警幻仙姑,在淫与意淫,这个尖锐的问题上辩论。事实就赤裸裸的摆在那里。哪里有什么“好色而不淫”。警幻仙姑用一个美人,就把宝玉掩耳盗铃的借口,打回原形。

不用说迷途识返,这是,拉都拉不回来啊!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不开悟,神仙也救不了。

曹雪芹这也是借宝玉,评击当时的社会现象,在“声色犬马”的欲海里,沉浮的官宦子弟,早已不可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