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马力柴油机多少钱(25马力柴油机多少钱一台)

新中国成立之前,博兴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历来以粮食、棉花种植为两大主体产业,工业基础薄弱。境内无国营企业,地方工业仍以传统的农村手工业为主,处于手工业作坊阶段,生产效率很低。其产品绝大部分属地产地销,为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服务,只有很少一部分手工业品、土特产外销周边地区,换回少量品种的生产、生活资料,商品率极低。这种工业落后的状况,是博兴县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万兴成合作社生产场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博兴工业特点是: (一)产生了行业组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组建了柳货工会,后成立了合作社指导所及柳业生产合作社。为分散生产的手工业者解决原料和销路问题。1942年,1942年,中共博兴县委在康坊村建立了“万兴成”纺织合作社。1944年,在纯化村建立了一分社,号“万聚成”;1945年在闫坊村建立了二分社,号“万信成”。合作社社员达到5240人。到1948年,各区相继建立了万兴成下属合作社25处。(二)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县162处村社,管理着纺织印染、木工、油坊、弓坊137处和医药、盐业、蒲业、车行、酱园、运输业、行庄等86处。到1948年。仅“万兴成”直属管理的各类作坊就有189处。(三)建立了小型工厂。早在1936年,县内就建有一家民生工厂,设木工、机织两科,有基金2288元。生产设施虽然简陋,都是博兴工业企业的滥觞。

民国时期的扎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博兴县工商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建国初,博兴县北部地区是集中产棉区。全县植棉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人均皮棉10公斤。1951年,县供销社,遵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立足当地资源,发展地方工业,加快经济发展”的指示,立足当地充足的棉花资源,在县城东关,建立了“博兴县东关油棉加工厂”。这个厂占地10.4亩,厂房、宿舍、办公室共93间,设轧花、榨油两个车间,有76名工人。生产设备,有25马力柴油机一台,发电机一台,32英寸皮辊机18台,榨油机15台,绞车式双箱打包机一台。当年建厂,当年见效,全年产值达到10.7万元,利润1600元。

当时,博兴的工商企业,无论是公营还是私营,其内部还存在着封建的管理制度,企业职工成分复杂。有的反动党团骨干,逃亡的地富分子等混入其间。为了改善企业内部关系,纯洁职工队伍,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根据中央《关于清理工矿交通等企业中反革命分子和在这些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的指示》精神,中共博兴县委于1951年11月至1952年秋,结合镇压反革命运动,在企业内部,对工人进行阶级教育。

对管理人员进行“忠诚坦白,团结进步改造”教育,发动广大工人揭露敌对分子的罪行,清理了反革命分子,彻底废除了封建管理制度。在职工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清除帮派观念,消除隔阂,改善领导和群众、职员与工人以及工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在此基础上,废除企业旧的规章制度,改造工厂管理委员会,成立工会组织,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对企业的民主改革,使企业的领导权掌握在党和工人手中,进一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53万元,实现利润56万元,利润比上年的13万元增长3倍多。同时,博兴的纺织、窑业、铁木业、编织业等传统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各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