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五百年(再活五百年的歌名是什么)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想必大家一定知道,而且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更是脍炙人口,但其实这首歌最早并不是写给《康熙王朝》,而是另一部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这部电视剧的命运十分悲剧,本来是和《康熙王朝》同一年制作完成,结果这部剧比《康熙王朝》首播要晚3年,而且更悲剧的是,主题曲也被抢去,而且改了歌词,其中的“血淹没人间”被改成“愿烟火人间”,结果《康熙王朝》火遍中国,这遭遇颇似国姓爷的一生,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被称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

郑成功,本名郑森,又名郑福松,字明俨,生于1624年,是福建泉州南安人,他爹就是有名的海盗王郑芝龙,他娘是日本人,名田川氏,所以郑成功绝对是个中日混血,南明的隆武帝赐他明朝国姓“朱”,又赐名成功,这就是为什么管他叫国姓爷,到后来永历又封他为延平王。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甚至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了江宁府,就是南京城,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

作为大清的死敌,郑成功死后却收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康熙的挽联是这么写的,“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郑成功也是“击败西方殖民者”、“收复台湾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甚至连日本人都很推崇他,日本诗人四方赤良曾写过,“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

顾诚的《南明史》中,把郑成功说成了一个担不起“晚明忠臣”的名号的人,这点我实在是不理解,所以我也一直不喜欢那本书,诚然,要是从大的历史观上看,郑成功绝对是英雄,但是要从当时的背景以及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好像就是一个割地的军阀,在我们的印象中,“民族英雄”就像圣人一样,只有达到精忠岳武穆那样圣人层次,才有资格称为民族英雄,其实我觉得定义“民族英雄”,主要是凭他做的事,立的功,而非强求其为道德完人,只要主观动机有民族立场,是为中国和汉族自立生存发展和树立民族精神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哪怕有污点,只要污点掩盖不了其主要贡献,仍然有资格称为民族英雄。

说起郑成功,就不得不提他爹郑芝龙,郑芝龙早年起于无赖,跟着舅父黄程,前往澳门经营海上生意,凭着自己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称霸沿海的一方海盗。大明水师多次进剿,不但没有功效,反而损失惨重,硬的不行,那就改用怀柔政策,招安!于是郑芝龙一下从土匪变成了官兵,横跨黑白两道,利用自己福建总兵身份,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地盘,剿灭其他海盗势力,郑氏慢慢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支势力,打着郑家旗号的舰队可以沿着从日本朝鲜,直至南下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沿海港口,畅通无阻,正是有如此雄厚的资本累积,才有郑成功之后在东南长期抗清的先天优势。如果仅凭金厦两岛,很难想象郑成功的十余万军队是如何得以维持的。

从阴谋论的角度上说,郑成功的长期抗清确实有着私利的一面,看到父母的结局,做为儿子,自然要权衡自己一旦投降,会不会也落得个同样下场,家族累积数十年的财产被劫掠一空,为了家族的利益和亲人的报仇,很容易联想郑成功实质是为了一己之私,打着民族大义的旗帜去抗击清朝势力,有人评价说“郑成功能够把他的集团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等同起来。”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所谓的私利心态也是非常低的,作为一个纨绔子弟出身,早年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其后又长期作战,凭借微弱的资本与强大的敌人相抗衡,直到自己三十九岁离开人世,若非有着超人的意志和强大的世界观,很难说是私利就能够支撑其坚持到最后。

明末战乱,郑成功的母亲被清军轮奸致死,郑成功发誓要为母报仇,驱逐鞑虏,为了让母亲以纯洁之躯下葬,在入土前郑成功把母亲的肚子剖开,洗净了秽物才入土为安,后来郑芝龙因为抗清失败投降,被苏克萨哈矫诏杀害于北京,在北京的家人也一同被害,因此郑成功走上了坚定的反清之路,当时内陆几乎已经全部沦陷于满清之手,郑成功只好向海外突破,而台湾就是最好的根据地。

郑成功攻占台湾,虽然是为了反清事业建立根据地,但客观上说,他确实把宝岛带进了祖国的版图,这是开疆拓土的历史功业,所以把民族英雄的头衔给他,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看看今天台湾的战略地位,就知道这个岛对于整个中国有多么重要了。

镇江之战,郑成功以步克骑,一万五千清军被杀得只剩千人,南京的驻防八旗伤亡惨重;战后正陈宫一度直抵南京城下,顺治几乎想要亲征应战。而整个长江战役,这也是抵抗满清暴虐民族征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杀得大清闻风丧胆,坐卧不宁;厦门之战,郑成功以三万水军大战号称二十万的大清水陆大军,歼敌万余,令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斩杀数十名满洲八旗高级将官,数百八旗军被成建制俘虏,此战后,清朝不惜放弃万里海疆,搞出 “迁海令”来遏止郑成功的发展。以一人一军敌亿兆之国,海外孤忠,不外如是。

这两场大捷,和李定国的衡阳之战一样,也是持续数十年的明清战争中,歼灭八旗人数最多的几场战役,和明末时砍几百个八旗人头就算空前难得“大捷”,不可同日而语。

郑成功不愿和李定国合兵而屡屡失约,与其是说他自己的私心,不如说更多是被明代的政治所致,他当时名义上奉了永历为皇上,但郑家是隆武最大拥立者的事实却无法改变,君不见,流芳千古的于少保,一个对大明帝国、对大明皇室有再造社稷恩德的大功臣,仅仅因为朱祁镇对他的怨恨,以“意欲迎立外藩”就被杀害、家属流放戍边时,就证明了大明臣子于国家社稷功劳再大,若在拥立问题上站队错误,也是万劫不复。

换到平民的角度,大清、大明都是虚的,吃饱饭才是真的。满清入中原后对老百姓怎么样?杀各民族群众如屠狗一般,可是后来为什么态度变好了?没以前那么压迫了?就是因为郑成功、李定国这些人的一通胖揍,打破了八旗战无不胜的神话,郑成功的存在,就是告诉那些喜欢屠城的家伙,别搞的太过分,否则会有更多郑成功出现。

所谓的满汉一家,其实也不是真一家,为的就是笼络人心,让老百姓不要去投郑成功,有郑成功,满清才会对百姓好。否则谁拿你当回事?

如此看来,郑成功肯定是英雄,而且是被满清压迫的各族人民的英雄,他虽不是如岳武穆一般的圣人,但我们也不必过分苛责,毕竟他是一位有私心有缺憾,并不完美,却更真实,有抱负有担当,凛凛如生的英雄。

1662年四月,他收到了永历遇难的消息,他的精神支柱倒了,扶保大明,大明在哪儿,接着他又接到儿子与乳母私通的丑闻,本就郁闷加上急火攻心,他下令斩杀妻子,儿子,乳母和刚出生的孩子,结果这场继承人危机导致了大本营直接和他决裂,一直杀伐果断,令行禁止的郑成功在此刻被自己最信任的亲人和部下拒绝。

众叛亲离之下的愤怒懊恼可想而知,从五月初一开始,他每天登将台,手持望远镜,眺望澎湖方向有没有船来通报消息,一连八日,完全绝望,最终气噎而死,享年三十九岁,留下了国事与家事未完成的种种遗憾,也把内陆丢给了满清,把海洋留给了欧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