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会经济工作会议什么时间召开(20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

《申鉴》是东汉荀悦的一部政论著作,习近平三次引用了此书中的文句:在《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了《俗嫌》篇的“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引用了《政体》篇的“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了《政体》篇的“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其中前两句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被引用。

荀悦其人

荀悦,字仲豫,东汉末年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颍川荀氏,是战国大儒荀子的十三世孙,《后汉书》本传言其“年十二,能说《春秋》”,“性沈静,美姿容,尤好著述”。荀悦的祖父荀淑有懿行令名,当时名人李固、李膺皆师宗之。有子八人,时称“八龙”,其中长子荀俭即荀悦之父。“八龙”中最杰出的当是荀爽,博通群经,著述宏富,晚年参与诛杀董卓之谋。荀悦在建安元年当了时为镇东将军的曹操的幕僚,后与孔融、荀彧(荀悦堂兄)一起“侍讲禁中”,累迁秘书监、侍中。当时政移曹氏,荀悦在献帝身边任职,并无实权,所以在当时政治实务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好著述”的他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写成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汉纪》和《申鉴》。《汉纪》是承献帝之旨而著的编年体史书,以《左传》的体例改写《汉书》,删繁就简,便于献帝观览,《后汉书》用“辞约事详,论辨多美”评价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著作。《申鉴》则是荀悦大量政论著作中流传下来的唯一一种,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篇各一卷。

《申鉴》其书

《申鉴》的内容是较为丰富多样的,但总体上属于政论性质。与东汉其他一些政论著作不同,《申鉴》很少针砭时弊,更多的是谈荀悦对社会政治“应然”的看法,这当与荀悦身居帝侧的位置有关,且此书本来就是进呈给献帝看的,希望给献帝以正面的积极影响。

在书的一开始,荀悦自己解释“申鉴”一名的内涵说:“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之舞之。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笃序无彊,谓之‘申鉴’。”也就是说,“申”是申述的意思,“鉴”是借鉴的意思,“申鉴”即不断申述前人有关仁义之道的可供借鉴之言。说明荀悦写作此书,是有意借鉴历史经验,总结五经以下关于儒家治道的阐述,以提供给献帝参考。

这个治道的核心就是“仁义”,而主要内容是“法、教”,荀悦说:“故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政体》)“法”指刑罚,“教”指教化,“仁也者,慈此者也;义也者,宜此者也;礼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政体》)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就是致力于“法”“教”两方面以达到一个合理的境界。荀悦又将“法”与“教”植根于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说:“是故好恶以章之,喜怒以涖之,哀乐以恤之。”“好恶”“喜怒”“哀乐”这三对反义词是与“法”“教”相对应的,“好”“喜”“乐”对应“教”,“恶”“怒”“哀”对应“法”,以说明“法”与“教”软硬两手相反相成的治道格局是自然而然的。本文前面讨论的三段话中,“善禁者”云云就属于“法”这一面的论述,而禁人为非是以教人为善为前提的,所以又隐含着“教”。

三次引用的深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了《俗嫌》篇的“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四句。这四句是就“在上者”而言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即领导者、管理者。四个“不……”是从反面说,接下来还有四句是从正面说:“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前四句的意思,可以在与后四句的对应中理解,“‘有用’谓不虚,‘有典’谓不浮,‘有实’谓不华,‘有功’谓不伪。”可知所谓“虚言”即虚饰浮泛之言,无实用,故言“虚”;所谓“浮术”即荒诞不经之术,无实据,故言“浮”;所谓“华名”即溢美违情之名,不符实,故言“华”;所谓“伪事”即劳而无功之事,无实效,故言“伪”。“虚”“浮”“华”“伪”,其反义,都可以用“实”字表示,故而这段话一言以蔽之,即引用此言的篇名所示——“务实”,要求言有实用、学有实据、名符实情、事有实效。荀悦说这番话,在原文语境中,针对的是谶纬迷信,维护的是经学正宗,但因为此言概括性很高,典型性很强,所以具有远远超出汉代经学的意义,无论什么时代的领导者、负责人都要警惕“虚言”“浮术”“华名”“伪事”,识破那些花言巧语、虚情假意、故弄玄虚、虚张声势,不被“忽悠”。能做到这样,必须始终务实,一切从实情、实效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引用了《政体》篇的“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两句。我们知道,传统中医特别注重足部的保养,因为足部经络穴位可以反映和影响体内各脏器的状况,故《黄帝内经》有“足心篇”,《华佗秘笈》有“足心道”,若足部受寒,会造成包括心脏在内的内脏器官的损伤。荀悦用“足寒伤心”来比喻“民寒伤国”,在这两句的前文中,他把君主比作人的头部,大臣则是股肱,而民众是手足,三者是一体的关系,说:“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民寒伤国”的“寒”实兼“忧”“饥”“寒”而言,指饥寒困苦。如果老百姓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整个国家就会面临很大的危机,这表现出很明显的民本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了《政体》篇的“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四句。原文中自禁(禁其身)是禁人的前提,并不是说在上者只要“自正”了,民众就一定能“不禁自正”。可以说这几句话强调的是以身作则,但也需注意到在此特定的表述下,以身作则是就“禁”而言的,要用制度去禁止别人为非,自己首先要是制度的严格执行者,若己先犯禁而去禁人,不仅被禁者很难心服,甚至会给违禁者可乘之机。荀悦的这几句话,在当前特别有现实意义,从严治党、反腐倡廉,要顺利推行,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就有赖于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带头执行,决不能有任何违规违纪行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中央纪委会议中引用此言的。

对《申鉴》一书,后世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大多肯定了荀悦有裨于治道的创作动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此书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盖由其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指出荀悦的阐论是符合儒家政治理念的。《申鉴》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如关于理性看待各种现象、为政者自我约束等,至今仍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启发意义。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朱瓅 摄影 图片编辑:朱瓅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历史系

来源:作者: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