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有什么不好(炒房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幸福里BANNER

熊猫贝贝专栏内容:地产话题第二百三十七期(NO.237)

专栏内容提要:

一文解读,关于中国“炒房”这门生意危害的深度内容。

资深地产人,凭良心写作,讲人话,结善缘,有态度。

客观行文,理性看事。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绝标题党,坚持耕耘深度专业内容。

(独家内容,侵权摘抄必究,首发头条号)

我是 @熊猫贝贝小可爱 ,地产行业策略研究者,房产楼市观察者,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炒房这个话题,在中国可以说早已经成为了怨声载道,甚至就像过街老鼠一样,成为人人喊打,群体厌恶的一种投机行为了。

令人疑惑的是,不管是国家层面“房住不炒”的宏观政策,还是各地的调控施政,似乎“炒房”行为永远都不会消失,反而以更为隐蔽,更大规模的形态,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各个城市和地区之中。

从原本人见人恨的“炒房团,太太团”;

进一步“买房就是保值增值”观念根深蒂固,人尽皆知;

到大小企业公司大量持有作为资产配置(2019年数据:共有17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1.26万亿元。拥有众多房产的企业中,不乏生物制药、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行业的上市公司。)

再到平安保险万亿房产,坐实中国最大的炒房客地位。

炒房早已脱离了短期牟利,急功近利的赚钱手段,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群体行为了。

把“炒房”当做一门生意来看,在当下的中国可以说毫不为过。

当然这门生意,肯定是备受争议,不上台面。

今天这篇这篇文章,就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全面深入的和各位读者朋友好好聊一聊:“炒房”这门生意,都有哪些危害?


图片来源:网络


一、深度解读炒房牟利的本质:为何如此不招待见?


商品在交易市场通过流通,实现利润,进而促进商品生产和满足消费需求,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从这个基础原理上来看,买房子,通过流通转让盈利,其实本质上,和所有商品流通环节中的“中间商”是一个意思。

代理商,电商平台,商业经营者……甚至就连大家每天都能看见的小小便利店经营者,菜场的菜贩子,其实都是在个经济逻辑下生存的中间商。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以盈利为目的的购置房屋,进行二手倒卖的行为,和去批发市场进点货,转手赚差价的生意,没有什么区别。

时代再怎么变化,商业的本质永远不会变化,会变的是模式和形式而已。

成本上涨,物价上涨,是非常正常的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就好像雪糕10年前5毛钱一根,到了今天已经5元一根,很少有人会去说雪糕经营者黑心商人吧?

那为什么同样本质的买房牟利,就成了人人喊打,天怨人愤的“炒房投机”了呢?

先不说炒房这种行为是由谁主导的,主要是谁进行的,单说炒房如果要算生意,肯定会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不齿和反感。

看来,炒房虽然本质和模式上和传统商业经营是一样,肯定存在一些不合理,甚至是有悖于人性的因素,才导致这种根深蒂固的群体影响的。

这就好比饭店赚了食客菜品的差价,大家都能理解接受,但是只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房产购置和流通转让行为,就不被接受,招人反感。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1、房产的转让流通,并没有产生真实可见的商品价值,所以炒房这门生意表现就是“空手套白狼”。


一说起炒房,绝大部分人脑海中的感受,就两个字“躺赚”!

没错,和商业经营不一样的,需要为物流,经营,市场流通,甚至价值转化(类似于饭店直接把食材加工成成品,还不用顾客洗碗打扫)等等方面做出持续性投入。

炒房这生意不管从哪个角度上来看,绝对属于省心省力的资源倒卖:房子又不会跑,涨价了就卖出赚钱,轻松不言而喻。

房子没有动,就身价倍增,价格上涨,这个差价完全没有价值体现。

对于消费群体和卖家的角度上来看,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完全是空气买卖,价值炒作。

这个感觉没错吧?

传统生意经过电商时代和阶段变化,仍然持续存在并且被广泛接受的,都很会卖惨,那就是在中国做差价生意赚钱,没有辛劳也有苦劳,这个生意就没有什么消费情绪。

但是炒房如果也算生意,那就实在是表现的太轻松了:因为房价涨了赚的钱,完全没有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和附加值。

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价值标准来看,简直就是投机倒把,坐收渔利。


2、房子和消费型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唯一性的特征导致的坐地起价,令人厌恶反感


和其他任何消费型商品有着根本的区别是,房子这个商品的使用属性太特殊了。

用个形容词来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个商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属性。

就像北京2环的房子,就是2环的房子,一套房子就只能一个人或家庭拥有。

唯一的商品,那就具备了坐地起价的底气和资格。

就像古董圈那个故事:一个人花高价拍下了拍卖会上一套对瓶中存世唯一一个,因为他有另一个正好可以配对,但是当拍卖成功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的当众砸掉了这个瓶子。

是他傻吗?不,砸了这个,他手上那个就成了孤品,价值和价格,也就只有持有者一个人能说了算。

对于房子来说,同样也有这样的性质,特定时间,地点,价位合适的房子,就这么一套,没有什么选择权力,这个卖家不管谁去做,都会坐地起价。

和古董不一样,买不起看看热闹就行,房子买不到,或者因为坐地起价难以接受,错失机会,那就难受了。

特殊的商品属性,导致了卖家,特别是以差价牟利的炒房行为,让市场和消费群体所高度厌恶。


3、借助房产参与城市成长红利的分配,不劳而获的商业表现令人不齿。


这个和第一条一个意思,就不用重复了。

和其他正规投资经营相比,炒房行为还在大众中树立了一种非常扭曲的价值观,那就是买房一定赚钱。

做生意亏损正常,投资风险也正常,那为什么房子就不能买了亏损呢?

房价跌了要去砸售楼部,调控要钻空子,联名求权益,涨价赚钱了,怎么没见业主好善乐施呢?

炒房子赚钱,还真的和能力学历本事没有关系,纯粹是城市发展红利和时代经济发展的红利。

把时代红利当做能力和价值来牟利,让后面的人或者错失红利的人来买单,想没有矛盾都难。


4、为了实现牟利,营销手段花样百出,不仅扰乱市场和群体视听,甚至不惜以设局套路,谎言欺骗来实现目的。


如果说制造恐慌,贩卖焦虑,来实现营销目的,这个在炒房这门生意来说,完全就是常规操作了。

利益相关,不仅从小小的炒房客联合中介造势宣传,囤货居奇,就连很多体面的专家和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在金钱的驱动下,都会为房产价值摇旗呐喊,站台助威。

这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容易陷入舆论裹挟的被动局面,从而不情不愿被绑上房产购买这件事上面。

但是对于消费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敲骨榨髓,透支消费,只为资本牟利服务的表现。

对于资本的贪婪和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提升,很少能有被割了韭菜还能有好情绪的。


5、炒房现象,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转为金融资产价值,这对需要房子的使用价值满足需求的群体来说,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炒房行为,其实已经把房产当做资产标的物的基础上,用真实的使用需求来逼迫消费者为资产属性买单。

这就好比原本去饭店打算吃个便餐的,结果被强行上了一桌子满汉全席,还不得不买单接受,从消费群体的角度来看,无异于强买强卖的憋屈。

刚需买房,真的只是想买房自用的,对于这种价值绑架的行为,怎么可能有好脸色?


总之,如果单纯的从本质上来炒房这个行为,其实就是传统的商业盈利而已,但是因为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了社会财富增长的大势,让这桩生意有了“长期稳定安全并且高利润”的特征,催生了一系列的不合理,甚至是违背正常市场经济规律的乱象,把以牟利为目的的房产相关行为,弄的乌烟瘴气,天怒人怨。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这样轻松的赚钱模式,这样暴利而又安全的生意,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和诱惑。

很多人对于炒房现象的愤怒和反感,甚至是穷追猛打。来源于错失机遇的懊恼:因爱生恨,不过如此吧?


图片来源:网络


二、炒房牟利的危害有哪些?


和荷兰郁金香,中国藏獒,兰草,甚至是普洱茶的资本炒作不一样的是,房子在中国商品价值上,是属于衣食住行中的住的代表载体,再加上农业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资产观念,产权归属的安全感的诉求。在中国,房子作为商品的社会需求属性,早已超越了消费型商品,具备了“生活必需品”的特征。

再加上户籍制度,社会普遍价值观和房产捆绑社会资源的现状,中国人对于房子的需求,甚至上升到了不得不买的高度。

简单说,就像饿了要吃饭,出门要穿衣一样,任何个人在特定阶段,对于拥有自己房子的需求,是迫切的,是必须的。

所以才有了“刚需”这样的形容词横空出世。

如果大家对市场商品的动态有一定的印象和关注,一定会记得从2010年开始的“姜你军”现象

2010年以来,大蒜、绿豆、叶菜、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一轮农产品接力般的涨价潮,在网络上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网络热词,姜你军就是其中的代表名词。

这样的现象在不同时期还有很多的版本:“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药你命,苹天下,苹什么,苹跳跳,棉里针,煤超疯,税大叫,油不得,电死你,车不动,路不通,菜高高,棉发发,钱缩缩,楼不下,水上楼,涨无忌,猪飞天……”(2019年猪肉价格暴涨大家都记忆犹新吧?)

炒古董,炒玉石,炒茶叶这种消费型商品也就算了,至少也是一个小圈子或者特定群体的“博傻游戏”而已。

但是房子可是涉及到民生的必需产品,炒房子的结果必然会招致天怒人怨,矛盾激化。

所以农产品炒作,也就一阵风的事,炒房子,也必然要接受政策的严格管控。

这才有了“房住不炒”:不是不想管,是不得不管。

当然,和网络和各种媒体张嘴就来,脱离实际的对炒房的抨击和大路货危害观点不一样的是,这篇文章将有深度,有思考的,说一说炒房这个行为的现实意义上的危害。

1、危害第一位:炒房行为,对经济价值观的塑造和扭曲,是最为可怕危害。

首先是经济市场的价值观的扭曲,造成的危害最高。

“赚快钱”和“投机心理”,是炒房行为导致的真实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对于正常的经济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试想,除了炒房轻松稳定安全高收益以外,谁还会选择辛苦缓慢的商业经营呢?

这就会导致各行各行的资金和资源,向房产投资倾斜,这是市场经济的特征:钱永远往最有利润,最安全的地方去。

所以才有了大众对房产发出“一业兴旺百业衰”的感慨。

其次是对这个时代的人群价值观产生扭曲。

“干什么都不如炒房子来的轻松赚钱”?这种价值观别说夸张,在最近几年其实早已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价值标准和处世规则了。

炒房这件事,不分出身背景,不分年龄学历,只要参与,就能赚钱。

一套学区房,贵过博士20年工作回报,是不是一种很可怕的价值扭曲?

当社会群体都认为炒房赚钱的效率高过教育和努力奋斗,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2、危害第二位:盈利惯性的形成,会对经济环境和发展造成持续而又长久的“结构性风险”

在炒房这件事上赚过钱的人,很难再回头做实体生意和从头开始打工积攒财富了。

赚钱这个事情,是有盈利惯性的,也就是说,人和资本,永远只会在自己赚到过钱的行业里面持续。

当然在经济迅速发展,收入快速增长的繁荣时期,也就是丰年的时候,房价涨起来的空间,可以由收入增长来填补。

但是丰年未必持续,荒年必然会有。

大家想想,如果在经济下行,内忧外患的经济环境下,房价还要涨,那这个利润空间拿什么来填补?不吹不黑,当下中国的经济环境,就是荒年,相信没有人会对这个结论有反对意见。

经济好的时候,房价的增长,还能由增长的收益来满足,这个阶段炒房赚钱,其实危害不大。

但是经济差的时候,房价还要增长,那就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总有一天,西墙会被拆倒,房子也会塌,而那些抱着东墙的炒房群体和资本,恐怕也在劫难逃。

这就是炒房在荒年的危害,会对经济运转,产生结构性风险。

具体的表现,就是社会贫富分化加速,分化程度剧增,引发社会矛盾,供需失衡导致资源错配……

当然谋求利润的资本和个人永远不会考虑赚的钱干不干净,在生意这件事上面,人性经不起考验。


3、危害第三位:透支消费,降低商品市场的流通性和弹性需求。

先不说房价高地,单说炒房这个行为,因为存在价值差异产生的利润,必然会产生价值剥削,不然差价利润哪里来?

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消费群体的生存成本提升。对于生活在一线城市和核心城市的一般工薪阶层来说,需要超过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才能还清一套住房的全部按揭,此间其他支出只能尽量压缩,形成了明显的消费挤出效应。

透支消费还不是个别现象,相对于其他弹性消费和非必需消费,房子可是刚需,但是买了房子以后,哪里还敢无压力无顾忌的消费和尝试?

不消费,消费领域的其他行业怎么生存发展?

这个趋势一旦形成,炒房行为将会导致所有的社会财富都积累到房产上面,而消费领域的相关行业产业,难以为继。典型的饱的撑死,饿的饿死。

对于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消费市场来说,危害都不用可想而知了,大家随便看看消费环境,都懂。


4、最后,是中国经济整体对外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削弱。


炒房行为把房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那创新有什么意义?那创业有什么动力?那科研发展有什么价值?那艰苦奋斗有什么奔头?

炒房就能实现财富自由,买房就得“六个钱包”,对于当代人来说,哪里有动力去打造自身竞争力?面对高昂的房贷,再大的梦想和理想,也要向现实折腰低头吧?

而整个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拿什么去应对全球化市场的经济挑战和竞争?拿什么抵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危机?

就像近期美国撕破伪装,科技领域全面打击华为中兴,软件领域封杀抖音,让中国经济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在这样的时刻,难道说一句“北广上深的房子加起来可以买下美国全部的房产”这样的话,能有用?

对于房产的财富痴迷和依赖,让中国从基础群体上,失去了太多竞争力,而且面对风险,抗击能力非常的差。


而以上这些伤害,和什么宏观啊,产业啊,其实并没有什么之间关联,对于老百姓来说,文章提的这几个危害,更接地气,也更有切身体会。

炒房的危害,不说宏观,仅仅从微观的社会环境中,已经非常明显。


图片来源:网络


三、关于中国房产价值和楼市的几个认知:深度解析炒房风险


1、不管是外贸进出口经济的外循环还是非常时期阶段下的经济内循环,房子作为商品,在中国永远都是内需产品。


和袜子鞋服箱包这样的低端制造,还有冰箱彩电空调这样的工业商品不一样,商品房,不管在什么样的经济环境下,只要是在中国大陆,永远都是内需消费市场的商品。

难道还能指望外国人来中国大量买房,为中国消费市场贡献力量?不现实,也不可能。

既然是内需市场商品,房子的最终价值归属,还是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炒房行为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同样的中国同胞手上赚出来的。

房产的交易市场,也就是楼市,在没有外来收入填补价值差额的环境下,就是零和游戏。

这是由房产自身的商品属性所决定的:以前是内需商品,以后也是内需商品,永远都是内需商品。

但是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炒房行为无异于敲骨榨髓,竭泽而渔。势必要受到严格打击和管制。

这也是必然趋势:中国经济一天没有从对外贸易顺差中获利,楼市只有零和游戏。


2、经济发展有阶段,房产价值也必然跟随阶段


对于房产价值的增长,需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那就是房价的增长,并不一定是炒房导致和决定的。

就以深圳和黑龙江鹤岗对比为例,决定城市房价很重要的一点,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决定的。

深圳的房子贵,是因为深圳钱好赚,机会多,这个因果关系是经济发展在前,房价升值在后。

但是如果高度依赖外贸和高端制造的深圳在相关行业上的收益没有可见增长,甚至是在特殊阶段发生了衰退和减少的情况,房价反而一路上升,那就绝对是资本炒作和炒房牟利在作妖了。

违背因果关系的价值变化,就是泡沫经济的最大的特征,而泡沫经济狂欢的结果是什么?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美国大萧条和日本的平成萧条。

不随经济趋势变化的房产价值变化,炒房行为和资本牟利,难咎其责。


3、只有投资者的市场,是所有泡沫经济终结的特征


如果一个商品流通市场中,完全由投资者组成,或者说投资群体占比远远大于实际消费需求群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浮躁,脆弱,而又不堪一击。

这个形容毫不夸张,大家都想着坐享其成,没人创造价值,没人有能力接盘,要么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要么就是互相交易哄抬过程价值。

结果都一样,那就是击鼓传花,总有停时。泡沫再大,迟早破碎。

纵观所有经济学上面的泡沫代表,当炒作对象的价格最高的时候,往往就是泡沫即将要破灭的时刻。别说真实需求群体买不起了,就连炒作参与群体,都得跟着栽进去。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现象了。

一个真正健康有序的商品交易市场中,永远不能缺少投机牟利的群体,无非是占比大小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群体的存在,才能保证交易的活跃和市场信心的引导。

但是就和啤酒一样,没有泡泡那不新鲜(市场缺乏活力),但是泡泡太多了那就徒有其表(市场没有真实需求了)。

所以,可见的未来中,炒房投机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房产和楼市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大降低现有的投机行为。


炒房行为,作为一种正常的市场投机牟利行为,在经济环境中,长期以矛盾和纠结的状态存在着。

但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保证健康持续的大需求,炒房现象和行为也必然需要受到调整和管控。

这是阶段经济的需求,也是时代阶段的必然。

不管屏幕前的你,如何看待炒房这件事,都应该从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得出客观理智的认知和态度吧?


图片来源:网络


写在最后:


从本质和模式上说,炒房这个行为和现象,无非就是吃相难看,套路众多的一门生意而已。

任何生意,只要被投机吸引和资本掌控,都是灾难。

特别是关乎民生的房子和“居者有其屋”的传统观念下,炒房这件事虽然没有违法,但是着实有点“缺德”。

所谓失得行径,必失民心,炒房这门生意赚不赚钱先不说,至少不是一门能持续长久的正当生意。

有读者朋友问我,凭什么粮食十几年不涨,房子十几年翻了几倍?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深度,也很有难度的问题:

是啊,衣食住行,为什么不能一碗水端平,控制价格,避免贫富矛盾和炒作的不劳而获呢?

安居乐业,凭借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什么成就是创造不了的呢?

房子不再是需求,炒作房子也无利可图的环境下,是不是更加有利于增加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呢?

或许,这是在整个社会对炒房投机行为深恶痛绝之余,应该多加思考的三个问题。

仅以此文,与诸君分享,仅以拙作,权当抛砖,以期各位读者朋友高见璞玉回应。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意见和看法,欢迎在下面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个人拙作,原创辛苦,还请各位看官支持(小小点赞动力大,转发关注真有爱)~

欢迎留言文明交流,有问必答,拒绝地域黑,拒绝无脑键盘侠。

本人不做标题党,不哗众取宠求流量,写作分享,自我修炼,与君分享。

网络不是无法之地,倡议客观冷静,就事论事,尊重事实,文明表达。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本文和关注本人。

地产领域12年从业经验,愿为所有对房地产相关知识有需要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