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评级由什么为标准(2A评级标准)

1月28日,标普全球评级正式获准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成立并运营信用评级机构。第一财经记者记者获悉,标普全球评级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备案手续已经完成,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正式接受其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的注册申请。

这标志着首家国际评级机构全资子公司获准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评级业务。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通知书,标普信评将获准对金融机构及企业发债人和债项,以及结构融资债券和境外发行人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进行评级。

消息公布后,多年前“狼来了”的评论几乎绝迹,业内更多的疑问是“在中国,至少2A、2A+评级的债券才能入池,标普等外资评级机构将如何开展业务?”

事实上,这种观点缺乏前瞻性。首先,在中国债市国际化的进程中,外资评级机构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中资、外资评级机构并非竞争或替代关系,更可能是一种互补。尤其是,“对于有志吸引境外资金的发行人来说,使用外资评级机构、按照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开展适应性的信息披露,并加强针对外资的路演和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是微观层面上提升债券对境外投资人吸引力的根本性举措。”东方金诚评级副总监俞春江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外资评级正式入华

标普全球评级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将以“标普信评”这一品牌在中国运营。现任标普全球评级大中华区总裁金纪湘就任首席执行官。2018年,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中的标普和穆迪获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资格,并于更早前申请了在华独资有限公司,并等候牌照批复。

“我们很荣幸在中国成立第一家国际投资者全资拥有的信用评级机构,服务于中国债券市场,”标普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彼得森(Douglas L. Peterson)对记者表示,“标普在满足中国发行人和投资者对透明、全球可理解和可靠的信用评级、数据和研究方面独具优势。中国境内债券市场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获准在该市场开展评级业务是对我们提供不可或缺的信用分析与洞察能力的肯定。”

“此次获准进入中国市场,是与中国监管机构进行的持续深入沟通的最新进展,”标普全球评级总裁John Berisford表示,“现有跨境发行人客户对我们新的中国境内评级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初始阶段,我们将与这些发行人密切合作,为他们在中国境内发行债券提供评级。”

标普方面也表示,更多有关标普信评开业运营的细节将适时公布。标普全球评级亦将于2019年2月7日召开的2018年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提供进一步信息。

机遇大于挑战

相比早前“狼来了”或外资难以适应中国环境的言论,如今,外资评级机构参与中国债市更多被认为是助力中国债市国际化、提升评级标准的关键。

在海外市场,例如标普的评级为3A~D,只有两家美国非金融企业(微软和强生)获得最高评级,即使是美国政府也只获得了2A+的评级,而超过半数的美国企业和市政府都只有投机级或垃圾级,即2B+甚至更低。相较而言,在中国这个11万亿美元体量的债市中,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近乎17%的债券是3A级,而近76%的债券是2A级。

因此,国内某评级公司分析师对记者称:“3A债券一直很多,有政府背景的主体或银行基本都是3A,并且银行等主力投资者一般只买AA+和AAA债券,所以评不到这个级别,发行方就不会来找你评级,评级公司也没生意做了。”这也是各界对于外资评级机构未来在华前景的主要担忧。

但事实上,这种看法缺乏前瞻性。在中国债市国际化的进程中,外资评级机构未来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瑞银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布里斯科(Hayden Briscoe)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截至2018年10月末,以人民币计算,彭博巴克莱中国综合指数回报率超过7.11%。中国债券纳入该指数后在全球债市中的占比约6%,预计带动约2500亿美元流入中国债市。但目前外资机构对于中国信用债的配置仍然很少,随着外资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预计中国信用债市场也将迎来更多资金流入。

尽管外资机构多年来对中国信用债直呼“看不懂”,因而也“不敢买”,但记者采访的多家外资机构反馈,去年以来的一系列新规的确有利于在中长期鼓励外资入场配置更多信用债。例如,去年9月,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要求逐步统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评级业务资质,统一评级标准。

“这些进展无疑都利好外资机构。外资机构一直希望能够有统一的评级方法,也始终在探索如何将中国的信用评级和海外评级、投资机构的内部评级相匹配。此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评级标准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外资机构与投资人之间沟通的障碍。目前统一评级标准、外资评级机构也有望入华,这对于外资未来增持中国信用债是利好的。”瑞银资管债券基金经理楼超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也提及,“此前,外资机构更多购买的信用债为国企债,以及部分房地产债,因为地产行业较为透明,业绩相对优良,经历了几轮周期的考验,而且在海外发债较多,因而为外资所熟悉,但对于其他‘看不懂’的信用债,大部分外资机构考虑到机会成本太高而基本只看不碰。”

除了上述问题,外资鲜少配置中国境内信用债,这也与中国内地信用债市场流动性较差、海外中资美元债收益率较高有关。

“外资评级机构进来后,可能对中国整个债市制度安排的国际化产生‘蝴蝶效应’,带动债市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与境外投资者的需求接轨,提升境外投资者对境内信用债发行人的了解程度。中资和外资并不一定是竞争或替代关系,而是互补。”俞春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