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金融有什么贷款(草根金融有什么贷款吗)

编者按 信用是金融之本。信用贷款作为农村金融的最原始形式,其生命力已经实践验证,可以说,信用贷款是农村金融、草根金融的生命力之源。越是严酷的环境,越能显出草根的生命力。应对风险和困难,农村金融还是要回归本源,开拓信用贷款这一生命力之源。

嘉宾

周 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黄东奇 广东肇庆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 波 江苏盱眙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主持人 徐春培 刘梅芳

追溯草根金融的生命力源头

农金导刊:经济下行、疫情反复以及同行业普惠金融下沉等,对农村中小银行的经营带来何种冲击?

周立: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经营局面,有的机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黄东奇:近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经营困难,部分经营较好的小微企业也主动收缩经营规模,再加上同业依靠资本、体制、科技和业务优势推进普惠金融业务下沉,“掐尖”了不少本来属于农村中小银行的优质小微客户,导致农村中小银行面临市场份额下降、客户贡献度削弱、信贷资产风险凸显、经营压力加大等困境,影响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王波:近年来,“三农”和小微领域这一农商银行的“根据地”被不断蚕食,一方面是利率价格战带来的经营冲击。利率市场化、利差急剧收窄以及国有大型银行“掐尖”优质客户,尤其是一些银行利用资金成本优势打“价格战”,导致农商银行原有优质客户不断流失,这使得农商银行为了经营发展及指标任务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另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经营不稳定带来的风险冲击。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人流物流不畅,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以及制造出口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小微企业所受冲击巨大,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商银行来说,如何有效化解疫情带来的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农金导刊:信用贷款与农村金融之间有着怎样天然的关联?

周立:信用贷款是农村金融、草根金融的生命力之源。越是严酷的环境,越能显出草根的生命力。应对风险和困难,农村金融还是要回归本源,开掘信用贷款这一生命力之源。

农金导刊:农信社自成立以来的客户市场和服务定位,对于其主动发放信用贷款有何决定性影响?在数十年的运营中,发放信用贷款的户数比重是多少?

周立:自1951年全国开始成立农信社以来,信用互助、资金互助就是主要形式。各地采取了组建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部、信用互助小组以及鼓励民间原有的信用组织(如钱会、票会、标会等合会组织)扩大互助范围,存贷业务几乎都是以信用方式进行,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制度特征。绵阳农商银行以“稳企业、保就业”为抓手,通过加大信用贷款比例,积极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泉州农商银行创新构建“纯信用、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模式,探索出农商银行以信用为基的发展之路,2022年2月末,该行贷款余额177.83亿元,信用贷款占比43.40%,其中,2022年新发放贷款中信用贷款户数占比达53.02%。由此可见,信用贷款的潜力很大。

黄东奇:农商银行的客户定位是农户、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服务定位是支农支小,客户信贷需求具有“时间短、额度小、频率高、周转快”等特点,但由于缺乏足值、合格的抵押品,导致向其发放的贷款主要以信用贷款为主。以肇庆农商银行为例,自2020年2月开业以来,结合地处肇庆城区,服务范围包括端州、高要、鼎湖三个市辖区和农村、城区两个市场的特点,确定了“三农专属银行、市民首选银行、园区专业银行”的发展定位,聚焦支农支小主业,专注服务农户、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肇庆农商银行开业以来,累计发放信用贷款9540笔、金额23.02亿元,信用贷款户数的占比为25.91%。

王波:作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盱眙农商银行服务的对象大部分分布在县域、乡镇、农村,而小额信用贷款是普惠金融服务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支撑着农商银行新形势下增量扩面的业务发展,也决定着农商银行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根据江苏省联社提出的“打造江苏农信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工作要求,盱眙农商银行坚持将推进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标”和“锚”,目前全行信用贷款余额达到30.47亿元,占比攀升至24.05%。正是在小额信用贷款的大力推进下,今年该行信贷客户数较年初上升了4846户,比全年净增户数还多1580户。

农金导刊:农信机构定位的市场客户客观上对信用贷款的依赖程度如何?

周立:现代金融体系和农村信贷主体之间,一直有六个难题无法解决,我们将其形象地称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六只拦路虎”: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缺乏抵押物;三是非生产性借贷;四是特质性成本和风险;五是组织的极度不对称;六是侧面成本(关系型融资)。能够降伏“六只拦路虎”的原因就是,根植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具有信息对称、多样化担保、非生产性借贷发放、降低成本掌控风险、组织对称、无侧面成本这六个机制。农信机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服务普惠金融客户群体,需要充分发挥“小快灵、接地气”的优势,以服务深化辅助资本深化、技术深化,从而推动农信机构与乡村金融需求者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形成“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命运共同体。

农金导刊:农信机构加大信用贷款的发放力度,在贯彻落实稳经济助小微相关政策举措中发挥什么作用?

周立:稳经济助小微,在金融方面就要改变过去一味依靠物化的抵押质押机制,转向依靠人格化的信用保证机制。小微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流转、弱财务的特点,资金需求短、频、快、急,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开发专项融资产品,比如推广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质押融资业务,降低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的过度依赖。在数字化时代,通过信息集成将小微企业及其经营者的信息变为信用,信用再变为信贷,创新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线上化的贷款产品,通过综合授信,中小农户和小微企业可自主支取、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有效满足大量“信用白户”的融资需求,也能满足银保监会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户中首贷户比重的监管要求。

黄东奇:今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相继发布多项稳经济助小微政策举措,要求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助力稳住经济大盘。肇庆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的责任与担当,结合各类经济主体实际需求,创新推出“悦农E贷”“悦农小微贷”“乡村普惠贷”“数信贷”等信用贷款产品,并结合广东省农信联社“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作部署,加大信用贷款发放力度,为农户、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纾困注入金融“活水”,进一步密切地方法人银行与地方经济主体的“鱼水”关系,确保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发布的稳经济助小微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助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和保就业大局。

回望信用贷款来时路

农金导刊:多年来,农信机构是如何以信贷支持这些无抵押无担保客户生产生活和创业的?

黄东奇:农商银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农信社成立的初衷就是以信用贷款的方式解决社员的资金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农信社支持无抵押无担保客户生产生活和创业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从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我行主要通过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支持无抵押无担保客户生产生活和创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我行结合新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农村党员、青年、妇女、退役军人创业贴息贷款等产品,并借助数字科技力量,创新推出“悦农E贷”“悦农小微贷”“乡村普惠贷”等线上金融产品,通过手机银行就可以办理信用贷款业务,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前,肇庆农商银行累计发放创业系列贴息贷款1.79亿元,“悦农”系列贷款26.93亿元,有力满足了无抵押无担保客户生产生活和创业需求。

王波:客户申请贷款最大的难题是寻找担保人,我行制定的“都梁e贷”信用贷款和省联社推广的农户小额普惠信用贷款彻底解决了客户担保难题,原则上30万元以内采用信用形式发放,100万元以内且无有效不动产抵押的采用家庭成员担保或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客户无需提供其他担保人。

农金导刊:在几十年的信用贷款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独特的传统信贷文化?

黄东奇:平衡收益与风险是保障信用贷款商业可持续的基础。在几十年的信用贷款经营管理过程中,我行结合肇庆特有的“叶挺独立团”铁军文化、“包公”铁面精神和自身“心悦金融、心悦到家”企业文化,一是打造信用贷款铁军团队,派遣264名“知农时、会农事、懂金融”的业务骨干到493个镇政府、村(居)委会担任金融特派员,开展农户信息采集、政府部门数据获取和信用评分工作,夯实信用贷款基础;二是培育贷款风险管理铁面精神,要求牢固树立“风险零容忍”的管理思维,落实“管住人就是管住风险”的管理原则,真正做到管住风险背后的人,树立铁面无私和诚信廉洁的工作作风,做强信用贷款风控;三是构建心悦服务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征信分析,结合客户准入规模、分布属性、场景以及违约损失率等特征,设立不同的维度、阈值和定价模型,提升信用贷款审批的便捷度和精准性,增强客户服务体验,确保信用贷款商业可持续性。

农金导刊:这一传统的信用贷款文化,对于当前支农支小支微有哪些值得弘扬与坚持之处?

周立:时至今日,信用贷款仍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且日益受到重视。在抵押品、担保人、信贷保险都存在漏洞和失效的情况下,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一还款意愿的人格保障——个人信用,彰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农信机构作为支农主力军,具有“小快灵、接地气”的明显优势,突破“小而散、摊大饼”的发展弊端,就能借助政策支持,对信用贷款这一传统农村金融形式进行挖潜创新,在逆境中利用“小快灵”的优势,发挥“接地气”的抓地力,乘势发展。

农金导刊:农信机构在信用工程建设以及信用贷款营销管理创新方面做过哪些尝试?

黄东奇: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作为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的农商银行,在信用建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广东省农信联社“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作部署,肇庆农商银行积极与各级政府加强沟通,以数字信用乡村建设为抓手,融合党建引领、金融科技、政银人才、产融结合、数字信用五大要素,探索地方法人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目前,肇庆农商银行已与辖内28个镇(街)、493个村(居)签订乡村振兴战略或党建共建协议,完成25.99万户农户“家庭户悦农分”评定及15.15万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信用建档工作,预授信客户18.37万户,授信金额为146.85亿元,其中已向107个行政村的4.05万户农户授信61.19亿元,贷款余额为34亿元。

王波:信用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基。近年来,盱眙农商行充分发挥金融纽带与金融主力军作用,坚持多策并举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夯实农村信用文化基础,在推动金融环境持续向好的同时,为农村转型、农民致富及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将整村授信工作作为最基础工作来抓。打破以往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应势而动,从原先单一找人向找信息、找产业、找客户转变,依托信息、产业给予客户授信,确保覆盖范围更广、客户授信额度更准。二是将青年信用示范户评选工作作为亮点性工作来抓。三是将推进虾稻(莲)致富贷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贷款支持县域第一富民特色产业——龙虾产业,50万元以内以信用方式发放,目前,已建立名单库115户,授信金额为1651万元。

信用贷款的当下与未来

农金导刊:当前,在发放信用贷款的实践中遇到哪些梗阻问题?如何克服困难畅通服务渠道?

黄东奇: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受资本规模、经营能力等因素制约,在发放信用贷款的实践中,主要面临以下梗阻问题:一是贷款利息收入必须覆盖资金、运营、风险、资本和税负等成本,但由于资本实力有限,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导致信用贷款利率较高,影响信用贷款的可得性。二是数字转型投入较大,依靠农商银行自身能力难以承担,导致其金融科技水平与同业相比,差距较大。三是部分地区农村人口常年处于流出状态,对信用贷款需求不高。

王波:实现额度的有效控制、拓宽客户的申贷渠道、减轻客户的融资成本,是决定信用贷款发放质量的关键。为此,我行从系统支撑、营销方式、利率定价三个方面予以精准破题。在系统支撑上,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由以往单一的线上调查预授信向“大数据+”转变,将线上跑批数据以及线下调查数据相结合,客观公正给予合理额度,切实做到千人千面,按季进行动态管理。对预授信额度全部以批量导入方式植入到“农商e贷”平台,将纸面额度量化成看得见的额度,客户只须进入手机银行即可使用,进一步提升客户获得感。累计用信28273户,用信金额27.98亿元。在营销方式上,以“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为根本内容,加强电话营销,规范走访动作,建立六项机制,全员干在一线、齐上火线。在产品配套上,对全行存量信贷产品重新梳理优化,着重在产品利率、准入门槛、服务人群等方面下功夫,量身打造富民创业贷、都梁e贷、乡情贷、耕农增收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虾稻莲致富贷等6大类信用产品清单,全力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

农金导刊:省联社和上级机构在支持鼓励农信机构发放信用贷款方面,有何部署和相关考核激励措施?

黄东奇:中国人民银行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单列信用贷、首贷计划,地方法人银行新增可贷资金要更多用于发放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中国银保监会提出,“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广东省农信联社指导包括肇庆农商银行在内的10家农商银行作为试点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作,并将“信用通”作为基础工作,开展信用村建设、整镇(整村)授信等活动,实现“村村有信用、户户通金融”的工作格局。我行结合今年“强普惠”的工作主题,新增1.21亿元信用贷款支持农户、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占全部新增贷款的9.94%。目前,我行涉农贷款余额为88.24亿元,同比增长1.31%;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83.27亿元,同比增长20.19%;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为35.32亿元,同比增长17.5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1个百分点。

农金导刊:农信机构发放信用贷款支持草根和弱势群体,需要怎样的政策扶持?

周立:经过多年的支农支小努力,传统的融资慢、融资难、融资贵三大难题,多已被农信机构攻破。但农信机构发放信用贷款,仍需两方面政策支持:一是提升政策支持的长期性和可预期性。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决定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按照一定比例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促进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这一政策在2021年和2022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延续和体现。但类似的支持政策仍存在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支持政策的可预期性不高。二是疏通金融机构和各部门间跨界合作的数据共享障碍,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了推动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还要促成数据共享的跨部门合作,这需要多个相关部委协调促成。

黄东奇:打通梗阻,建立商业可持续的信用贷款长效机制,单靠农商银行自身难以解决,必须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一是建议地方政府按照金融贡献度将财政资金存入农商银行、央行专项再贷款、财政资金补贴利息收入等方式,支持农商银行压降信贷成本,直接减轻经济主体融资成本。二是建议监管部门适度放宽信用贷款不良容忍度,激励农商银行加大尽职免责力度,增强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建议地方人社局、工信局及国税局等部门及时提供经济主体共享数据,支持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依靠科技力量提升信用贷款风控水平。四是建议地方政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加强产业规划,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留住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创业,实现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成长的双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