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什么时候去世的()

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

2009年10月31日8时零6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中国火箭之王”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知名度太高了,因前来钱学森家中吊唁的人太多,亲人就在家中设了一个简单灵堂。

在灵堂显眼位置,摆放着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和中央机关等人员的花圈。10月底的北京原本不会下雪,可钱学森逝世第二天,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老天好仿佛也在诉说无尽的哀思,可谓风雪临京城,天地悼伟人。11月6日,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遗体告别仪式,钱学森遗体上覆盖着党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人都来到现场吊唁,数十万群众自发前来送别。告别仪式结束后,棺木上也覆盖党旗,三军仪仗队给他抬棺。

钱学森逝世的讣告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三军仪仗队抬棺

这一切都表明,钱学森葬礼规格极高,也说明钱学森对国家贡献获得了最高的承认。事实上,早在钱学森回国时,中央人民政府就给了最高规格的待遇。

1955年9月17日,洛杉矶港口,钱学森全家终于登上了回国的邮轮。为了这一天,钱学森足足等了5年,也为此不懈抗争了5年。码头上,一大批美国记者前来采访,他们想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消息。

一名记者问:“钱先生,你在美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有很好的待遇,你是否有打算以后再回美国?”

钱学森义正言辞地回答:“我想我不会再回来,我也没有理由再回来,这也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得以回国,离不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关心。自从钱学森全家登上邮轮那一刻,毛泽东就此专门指示周恩来要做好迎接准备,而周恩来事无巨细,这让钱学森回国很顺利。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从香港入境。科学院先是安排钱学森全家去上海跟他父亲钱均夫团聚,沿途顺便参观了一些高校、工厂和科研机构。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北京,受到中国科学院的热烈欢迎。

钱学森抵达北京

11月1日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宴会,在京的所有知名科学家、科学院领导都到场参加,包括竺可桢、吴有训、钱伟长、周培源、叶企孙等。11月5日,陈毅元帅(时任副总理)代表周恩来在北京饭店宴请钱学森一家,再次对钱学森回国表示欢迎。

根据安排,钱学森先是被安排到科学院工作,准备主持和领导中国科学院力学方面的工作。科学院安排给钱学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筹建力学所。此时,研制导弹这项艰巨任务还没有落到钱学森的肩上。

鉴于钱学森对国内情况不熟悉,科学院领导先是安排他去东北考察。然而,东北之行改变了钱学森的后半生事业轨迹。1955年11月24日,钱学森在哈尔滨前往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的路上时,问陪同人员:“我两个朋友都在哈尔滨,一个叫庄逢甘,一个叫罗时钧,这次能不能见见面?”

钱学森口中的庄逢甘和罗时钧很早前就认识,庄逢甘后来就说:“我和钱老约好了一起回国,结果我等了他五年,五年啊!”罗时钧留学美国时,他的导师就是钱学森。这两个人当时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书。

起初,黑龙江省委并没有安排钱学森去哈军工参观,原因有两点:一是这是一所国防军校;二是只有省委委员以上人员才能参观,钱学森不是。但是,钱学森身份特殊,黑龙江省委立即报告北京,党中央当即批准。

陈赓

同时,身在北京的院长陈赓乘专机回到哈尔滨。11月25日,陈赓陪同钱学森参观了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等。当天晚上,陈赓为钱学森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两人期间的一段对话,已经成为最为经典的对话。

陈赓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激动得站起来:“钱先生,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陈赓当时是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哈军工院长是兼任,因此他可以代表军方高层。正如钱学森后来所说的那样:“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钱学森干脆利落地回答,引起了党中央、毛泽东等人的高度重视。

1956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当年2月14日,周恩来接见了钱学森。这是钱学森回国后,周恩来第一次接见他。

周恩来接见钱学森

这次会面并不正式,周恩来先是代表党中央表达对钱学森回国的欢迎,两人会谈的主题还是导弹研制。周恩来建议钱学森尽快起草一份关于发展我国火箭事业的报告,提交党中央开会审议。

这是国家对自己的巨大信任,钱学森回去后结合在东北地区参观情况,于2月17日向周恩来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份《建议书》第一时间被送到毛泽东案头,他看到后立即请钱学森来菊香书屋一谈。

事实上,钱学森跟周恩来见面前,跟毛泽东以见过面。1956年2月1日,毛泽东以新中国主席、共产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举行国宴,宴请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森也在受邀之列。

那天钱学森拿着请柬早早来到宴会现场,请柬上写着他的座位在第37桌,可这一桌没有他的名字牌。这时,工作人员领着他来到第一桌,原来他的座位在毛泽东的右手边,那是第一贵宾的位置。这是这么一回事呢?

原来,毛泽东在审阅来宾名单时,专门把钱学森的名字从第37桌划到第一桌。当钱学森坐在毛泽东身边时,他立即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记者拍下了毛泽东与钱学森交谈的照片,两人都是穿着中山装,脸上充满笑容。

这张与毛泽东合影的照片,成为钱学森一生中最为珍贵的照片,也是钱学森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刻。钱学森非常感动,他更没想到毛泽东很快将正式接见他。

钱学森坐在毛主席身旁

那天,钱学森跟着周恩来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一进门,周恩来就笑着说:“主席,我将你盼望已久的贵宾请来了。”毛泽东站起来,伸出了手,钱学森在快步走上去紧紧握住主席的手,一切仿佛都在不言中。

毛泽东:“学森同志,我盼了你很久啊。”

钱学森:“主席,我也很早就想来拜会你了,就是怕你很忙,所以不敢打扰。”

两人仿佛多年老友,一番寒暄后,毛泽东邀请钱学森在书房沙发上坐下。毛泽东对着钱学森伸出一只手:“学森同志,我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啊,对我们来说,你比5个师的力量还要大。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国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毛泽东的一番说辞,大大减少了钱学森的紧张,这让他非常感动。会谈中,毛泽东再次称赞《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写得很好,中央也在认真研究你的意见,希望你多多提意见,现在我想听听你关于火箭和导弹问题。

“好!主席,我就说说我的看法。”钱学森把当时我国科研情况,结合苏联、美国等国家火箭、导弹发展进度详细叙述,并建议国家立即行动,再深入跟苏联合作起来,必须培养自己的科研力量,立足自己才是关键。

《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插话说:“学森同志,你说得很好嘛。我们现在搞尖端技术,就是在打硬仗,打一场工程控制论的硬仗。过去我们的三大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跟钱学森谈得很深入,回去后钱学森一夜无眠。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是钱学森的母校,在校内有一座钱学森纪念馆,里面展览了跟钱学森有关的物品,集中展现了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展出的一页文稿中,钱学森提到了毛泽东这次接见他的场景:

在1956年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毛主席第一次接见了我。毛主席教导我要懂得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在同旧的、衰亡着的东西斗争中生长起来的,并要我培养一些青年科技人员。

钱学森回国前,自己比较擅长学术理论研究,这也是他的兴趣。但是,自从跟毛泽东会谈后,钱学森的想法就发现了改变,他决定为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1956年8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由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建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于10月8日成立,聂荣臻元帅主持大会,这一天非常有纪念意义,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

钱学森

在几乎没有人知道导弹、火箭是什么样子的背景下,钱学森等人开始行动了,他眼前面临着巨大困难。钱学森晚年对秘书多次说:

“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做起来以后才发现原来做这个事困难这么多,需要付出那么大的精力,而且国家受国力所限只给这么一点钱,所以压力非常大。”

在钱学森投入到导弹研制过程中,毛泽东也密切关注着钱学森的工作进展,勉励他多培养年轻人。1958年10月27日,毛泽东亲自来到中关村参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钱学森也在现场。

展览会现场的火箭模型刚刚制作完成,由于没有大型器械,还是靠人力搬动竖起来的来。这是一种很土的办法,钱学森表示愧疚,毛泽东则勉励他说:“好,就这么搞!不要怕土,土八路也可以打败洋鬼子嘛!”

钱学森又来到卫星模型面前,突然他挥动着大手,对钱学森等人说:“我看科研工作也可以大搞群众运动,你们一定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东风一号导弹

毛泽东的这些话无疑对钱学森以巨大的鼓舞,正如钱学森自己说的那样,“毛主席多次亲自教诲我、指导我、培养我。他每一次都给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每一次都给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在这举国振奋的时刻,毛泽东即将迎来71岁生日。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这一次他一改之前不愿做生日的打算。

毛主席决定用自己的稿费宴请一些劳模,这里面就包括了钱学森。待大家坐下后,毛泽东高兴地说:“今天既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

所谓的“三同”指的是机关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毛泽东早在1957年就有如下指示:“县以上各级党政军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劳动的,也要这样做,每年以一部分时间,分别下田、下工场、下矿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场所和工人农民一道从事可能胜任的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哪怕是很少一点)。”

毛主席接见钱学森

生日破例宴请钱学森,这又是多么大的荣誉。1966年10月27日上午9点,我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东风导弹从甘肃酒泉发射基地升空。9分14秒之后,罗布泊弹着区发回消息确认,这枚导弹在预定高度成功爆炸,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

为了这一天,以钱学森为首的“导弹人”埋头苦干了10年之久,而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毛泽东的多次批示指导。特殊时期,毛泽东和周恩来心力交瘁,但两人对钱学森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1975年1月四届人大召开前,周恩来抱病前往远在长沙的毛泽东。周恩来向毛泽东提交了四届人大代表名单,毛泽东表示不用看了:“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侯宝林,查查人大代表里有没有,如果没有,就把他们补上。”

据此,周恩来专门接见钱学森,还向他提出我国航天事业的三点原则:一是不与美苏大国开展“太空竞赛”;二是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这是第一位;三是发展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首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拍摄的照片被第一时间送到毛泽东案头,他非常高兴,再次表达了对钱学森等科学家所作贡献的赞赏。

钱学森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享年83岁。回想回国后先后6次得到毛泽东的接见教诲,钱学森悲痛万分,他连续三天参加为毛泽东守灵,并向遗体深鞠三躬。9月16日,钱学森专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终身不忘毛主席的亲切教诲》。

钱学森在文章开头深情地写道:

在极为悲痛的时刻,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二十一年前,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关怀下,经过艰苦斗争和美国朋友的支持,我终于回到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回国以后,毛主席多次亲自教诲我,每一次都给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每一次都给我增添了登攀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我从在外国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又亲手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谆谆教导,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上。

钱学森对国防事业、对科学的巨大贡献,早已家喻户晓,但他总结自己的贡献时,他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生逢其时,真正的成就要归功于党、国家。

钱学森

谨以此文致敬钱学森!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被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时刻牢记主席的教诲,不为名、不为利、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终身,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