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30上线是什么意思(企业30是什么意思)

今天写了这个标题,大家看到后肯定都知道,私域流量的上一个10年,或者说我们目前正处在的这个时代红利:微信

微信的出现,可以说是带动了整个近8年的商业形态的变化,它促使着无数大牌、中小企业挤进微商生态做营销,也同时诞生了很多互联网“新词”,如社交经济、私域流量等等,这其中更是酝酿了近些年最伟大的群体:微商!

今天不聊微信,具体聊一聊,为什么这么多营销专家这么看好企业微信在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发力。

谈到企业微信,很多不了解的人首先想到的是

企业微信是企业员工用的办公软件么,不适合我们

今天的文章就细细讲一讲企业微信的政策调整、微信的弊端以及企业微信的优势

企业微信的政策调整

2016年4.18 企业微信1.0上线,用户连接企业内部的每个人

2017年6.29企业微信2.0版本上线,连接企业内部办公系统,开放生态,连接生态伙伴

2018年3月,企业微信和微信消息互通

2019年10月,企业微信的好友上线从5000到50000,最后调整为无上限

2019年12月,企业微信3.0上线,正式连接微信生态,优化效率工具,并开放增加朋友圈功能


其实企业微信第一次正式被我认为是接下来有利用私域流量运营工作的平台,还要从今年5月25日晚上wetool这个微信最大的第三方辅助工具被封讲起


大举封杀的背后,是微信要重新调整微信生态的决心。

单从app的名字你也可以看出,企业微信、微博企业号、抖音企业号、小红书企业号,其实各大平台是允许你作为商家在平台发布商业广告信息,只是说如果你发的话,要听我的,我给你规划好地方了,你去那里营销,同时我也会给你相应的营销权利。

微信的弊端

其实不是微信的弊端,而是用微信做营销的弊端

1,微信的好友上限是5000,但是达到3000就会有朋友圈的限流,所以一般都是3000人

2,每一个号都需要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对于普通个人还好,但是对于“稍微”大一点但企业,一个号3000人,一个人最多绑定5个号,这是不现实的

3,用员工信息绑定的微信号,后期的员工离职,账号换绑非常麻烦

4,wetool被封之后,再也没有靠谱的微信第三方营销工具了

5,封号严重,打招呼限制,被加限制,很多限制框架

企业微信的优势

这里主要还是讲讲企业微信的功能

一、客户联系


(一)客户联系

1,企业微信好友数量,从5000的上限到50000,再到现在的无上限。这样的政策调整一是解决了微信的好友数量限制,二是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难度,三是解决了限流封号等等多个问题

2,企业微信和微信实现互通,也就是哪怕你的客户没有企业私信,你们也是可以直接沟通

3,群发助手,和微信群发的200人数限制不一样,企业微信可以群发全部,以及按条件筛选,再有包括企业内部群发,还有外部群发等等细节的操作,后期活动发布等客户唤醒方面非常重要

4,快捷回复,可以设置常用的快捷回复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二)微信群


1,可为客户群配置入群欢迎语,当新成员入群时,即可收到自动发送的欢迎消息(微信没有这个功能,以前在微信端想要完成这个操作,需要另外付费购买第三方软件,到后来wetool被封之后,大部分第三方软件也都随之销声匿迹)

2,成员离职并从通讯录中被删除后,可以分配他的客户群给其他成员,解决了企业员工离职后各种账号交接的麻烦以及公司信息泄漏的问


3,另外还包括数据统计,客户群群发,聊天工具栏等设置


(三)企业微信的朋友圈

1,发表内容

1,支持发表文本、图片、视频,同时也支持按照标签选择可见客户,发表更匹配的内容


2,管理方面,企业可统一创建内容,选择需要展示的客户,成员确认后发表到客户的朋友,企业可查看成员发表的记录,进行监管,包括设置部门经理、运营团队为负责人,查看和管理发表的记录

二、效率与办公


我之前经常用的一个第三方软件,滴答清单,就是因为每天的工作内容多又乱(当时还充了会员),现在企业微信直接有了这个日程及代办的功能,简直不能更赞

其他的类似会议、直播、文档、微盘、邮箱等等工具就不过多介绍了,大家可以自己注册使用体验一下

总结:企业微信目前已经可以说是完成了 微信私域流量的替代,虽说目前c端用户的数量可能没有办法跟微信比,但是前面有讲到,即便对方使用微信,你用企业微信也是可以实现互通的,重要的是企业微信没有那么多限制,以及给予的营销扶持,可以说是还处于红利期

所有的事,我一直信奉一句话: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玩互联网这么多年,我听到身边朋友跟我感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是早两年xxx,就好了。包括微信也是一样,12年微信刚出来没多久,微商的盛行就有很多开始玩营销玩群控的,当时的人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从2012到2020年,这期间也有无数品牌纳闷过来,陆续进场微信的私域流量玩营销,其实红利早就被有先见之明的人吃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