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币为什么升值(外国债券供给增加,本币为什么升值)

在国内的后疫情时代,咱们聊得更多的是物价上涨、核心资产这样的话题。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公募基金、资管计划参与权益类资产投资,长期可以抵御通胀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共识。

但是最近有没有悄然发现,虽然那物价在上行,但是人民币也出现了升值,而且近期升值非常的快。疫情之初本币贬值,缘何又出现了反转。其实逻辑很简单:

在全球性的风险来临的时候,美元作为避险货币是被大量的需求的,所以会出现美元升值;而随着美联储无底线的放水,贬值背后就是货币超发的驱动。


为何近期升值如此超预期?具体的说,两大因素驱动:

第一,中美利差的加大。疫情发生后,美联储降息150个基点,现在已经是零利率;而我国仅仅是MLF、逆回购这样的方式。十年国债两国的利差也不断加大,这是支撑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因素;

第二,目前我国经济的复工复产基本上已经全面恢复。举个切身感知的例子,老李上周准备订一个餐厅的小房间,打电话致电约十余家常去餐厅,竟然无一空位,疫情后经济修复的速度是超出预期的;而美国当前疫情继续出现反复,截至9月3日上午9时,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61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18.5万例。随着复学复工潮来临,疫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大道至简,一个就是我货币政策是克制的,你是无底线的;二是我的经济表现强韧,你现在还存有变数,中国也是二季度GDP唯一为正的主要经济体;上述两个原因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核心原因。


这个对于普通人而言,影响的是理财配置问题。比如单纯从存款而言,人民币存款或理财怎么也能够做到3%以上,而外币存款利率非常低,基本上就这个水平:

内外综合比较,加之升值的因素,里外里无风险套利就接近5%,所以对于持有外币资产要有这样的敏感性。所以扣除基本需要用度的外币储蓄,很多外币可以考虑其他资产形态或者低配固收类的海外资产。


讨论下一步在家庭资产配置怎么办的时候,需要分析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人民币是否还会继续升值;第二,在内循环与双循环的背景下,对内人民币的趋势。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虽然人民币对外是升值的,但是对内是贬值的。虽然我们的货币政策在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但是这个灵活适度还是会反映到购买力上,所以说,受益于货币充裕的资产价格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也会提升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

简单点表述,在未来,本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仍然大概率出现下降。


我们再转回来讨论,未来人民币是否继续对外升值?

2020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化波动力不到5%,整体仍然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如果二者经济不断背离,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人民币继续坚挺升值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美国货币政策转向不是一个短周期的事情。

本周听了安信证券高博的讲座,他的观点是人民币已经跌过了,未来将进入较长的升值过程,而且升值的时间会相当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在原有的配置结构中进行一定的调整。

第一,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海外资金的持续流入,将会推高国内的A股市场。在9月4日的一则信息中,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未来十年将有3万亿美元(折合约20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流入中国。


截至9月4日收盘,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经达到81.97万亿元,海外的配置资金流入A股对市场资金面是友好的。因此,增配A股大概率会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红利。

这个配置逻辑是咱们反复在提的“核心资产”,就是机构视角的标的。核心资产不仅仅是消费、龙头股票,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房产都属于核心资产的范畴。

第二,港股的投资机会。最近大家都看到了,南下资金连续17个月净流入港股。而港币是盯住美元的,随着南下资金话语权越来越强,香港的“离岸市场”属性将逐渐淡化,港股将逐步A股化。因此,外币权益资产,可以考虑向港股进行归集,中概股回归和整体估值便宜,是港股市场的两大优势。

第三,人民币升值的行业性机会。人民币升值对部分行业存在着影响,比如免税店,负外债企业等等。梳理了下三个主要的行业:

1、进口为主的行业。例如造纸这个行业是原材料依赖进口程度较高,升值是明显的受益。还比如石油化工,都会降低原材料成本端的压力。

2、航空股受益明显。原来航空股是两个升值逻辑:一是因为飞机维修等运营需要大量的外币支出,二是因为人民币升值旅游成本降低,出境游人员增加。但是由于疫情影响,第二个因素已经可以忽略,但是航空股往往也有大量的美元负债,还债成本会降低。

3、对金融地产等企业,也是偏利好。

当然,针对不同的理财个人,会有不同的配置,这个还需要与理财师进行沟通不断地调整优化。不过老李建议一定不要赌汇率的单边,因此在这个市场中的不确定仍然有很多。毕竟马上美国大选两党候选人将要开启辩论,这里面可能还会有很多紧张的关系导致人民币汇率承压;疫情反复或再度推动避险美元的情绪,这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建议投资者根据市场的新变化,站在长远的角度,早规划、早配置,机会很多,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