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哪国人(列子是哪国人东周还是西周)

夏商时有介氏,传说是夏朝末年一位贵族的姓氏,或以封地为氏。东夷有介国,具体立国时间不可考,西周时一直存在,史书中出现已到春秋时期,当时的介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与鲁国关系不错,且受到鲁国的庇护。春秋介国属东夷族一支,地望在今山东胶州市境内,胶州境内有带介字的古名,比如“介子城”、古胶州八景之一的“介亭”。介国北边为夷国、莱国所属范围,南依莒国,西南边是齐鲁。东夷族多为姜姓,估计介国也属姜姓。

“介”字由来,《玉篇 • 八部》 说:“ 介,铠也。”,“介”的甲骨文形象看上去就是“一个人浑身被护体”的样子,两边四点可以形容为树叶或藤条。为何要用树叶或藤条来护体?可以想像,远古东夷族人擅长狩猎,天天与野兽混迹,为了防止被野兽发现,猎者便就地取材,将树叶或藤条缠绕在身上,脸上还可涂上植物的汁液,以躲避野兽的攻击,更有利于捕捉猎物。这种古老的方法即使到了现代,还有军人在防效。后来聪明的族人们将这种方法延用到了军事上,用树叶或藤条遮体变成了以铠甲片或护革条防身,最终成了“铠甲”的雏形。“介”的造字本义为“人穿着护身服”。因为人被夹于中间,故又引申出“两者居中”、“介绍”等意思,比如媒介、中介等等。介地来源很可能跟当地族人这种生活习性有关。

介国出身东夷,身份卑微,在等级森严的周朝,难免被正统诸侯瞧不上,但介国很争气,赢得了东方大族长鲁国的垂青。据《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记载:“春,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会,馈之刍米,礼也。冬,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说得是公元前631年的春天,介国国君葛卢去鲁国朝见鲁君,偏巧鲁僖公去诸侯会盟了,但不能亏待了客人,鲁僖公令人将他请入鲁国最豪华的行宫安顿,送去上等食物,殷勤款待。没多久,介葛卢回国,到了冬天,介葛卢再次朝鲁,这一次终于见到了鲁僖公本人,再次受到了鲁国最高规格的礼遇。这说明鲁介两国的国属关系是非常和睦的,从鲁僖公对待介葛卢的事情上可以看出作为东道国对外族之邦介国的器重。鲁僖公在春秋历史上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国君,在对待附属国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

介葛卢本身也是个了不起的人,按照现代话来说,他有“特异功能”。《列子·黄帝》中记载:“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意思是当今东方有介国,其国人擅长懂六畜的语言,这即是他们的特别之处。介氏人懂六畜之语之所以能名闻天下,就是从介葛卢开始的。据《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记载:“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意思是介葛卢在鲁国逗留期间,一次听到牛叫声,便说:“这头牛生的三头小牛都用来作祭祀了,所以它的叫声才这样(悲惨)。”后来派人去询问,果然如此,人们都啧啧称奇。

《列子》一书其人其事虽含有虚构成份,但其中也不免透露一些讯息,比如介国是个擅长饲养六畜的国家,其国人因为大量接触这些家畜,懂得了动物的喜怒哀乐,故而有了“解六畜之语”一说。另外,我们都知道,古代六畜是指马、牛、羊、豕、犬、鸡,马可载车,牛可耕地,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介国还是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发达。再加上介国地处东海之滨,不缺鱼盐之利,应该说,介国的经济实力不弱,百姓生活富足。除此之外,还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介人侵萧。”公元前630年,介国入侵萧国,具体原因不明,如果光是为了侵夺财物,就显得不可思议了。萧国是宋国的附属国,在今安徽萧县一带,与远在胶州的介国互不搭界,理论上是不可能逾越千山万水去攻击一个与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国家的。不过介国国君葛卢在前一年访问了鲁国,受到鲁僖公的款待,估计介国伐萧是受了鲁国的指使,至于鲁国为何要教唆介国去伐宋国的附属国萧国,可能跟当时鲁宋两国波诡云谲的政治环境有关。

介国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开始衰弱,从地缘位置来看,周边的莱国、莒国都比介国强大,还有从春秋中期开始,齐国步步向东发展。介国最后的结局不乏两种,一个被莒国所灭,或者直接被齐国兼并。但到了战国初期,莒国被北上的楚国所灭,楚国管不了这块飞地,因而落入齐国囊中,最后介国的领土仍属齐国。介国亡国后,国人以介为氏,形成介姓,成为介姓一支。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殷商古国——蒯国,为商王朝镇守西疆,被周所灭,蒯姓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