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回走4次是多少次(来回4次是多少趟)

近年来,江苏南闸民歌由一个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乡野小调,一跃而登堂入室,于2009年6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6月,南闸民歌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苏北小镇,也因此为外人所知晓。

血液中流淌着民歌的基因

了解南闸民歌,自然而然会找到一个人——南闸民歌的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广者——南闸民歌传承人金矿。外交家范承祚称赞其为:“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域民歌。”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评价其为:“内心安详,从不荒凉。”足以佐证他在乡村文化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

南闸民歌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知名艺术家乔羽、刘炽、王世光等曾来南闸采风,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星赞叹南闸是不可多得的民俗博物馆,中国民歌研究专家程茹辛认定南闸是江苏民歌基础旋律的发源地。

南闸镇坐落在苏北白马湖之滨,东倚京杭大运河。据史料记载,仅镇政府所在地的新河头,其历史就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许多历史名人曾在此流连过,并留下许多诗文典故。正是这千年文化的沉淀,为当地孕育了独特的民歌宝藏。曾几何时,南闸民歌这个乡土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时间的流逝,悄悄地被人遗忘。

改革开放后,南闸民歌这株乡野小花也迎来了它繁荣的春天。因缘际会,时任南闸公社文化站站长的金矿,与南闸民歌结下不解之缘,始终锲而不舍地传承民歌。

“泥腿子”采诗官

《诗经》国风得以流传,得益于有“采诗官”在民间搜集,今日的金矿便充当了新时代采诗官的角色。他自嘲是“泥腿子”采诗官,一是他的民歌采风对象多是乡村的劳苦农民,他经常挽着裤腿,深入田间地头去采风;二是因种种原因他一直没能转为公职,始终都是农民身份。

金矿回忆,最初从事民歌搜集工作多是利用工作之余和劳动之便,与熟识的乡土民歌前辈共同行走学习。后来不断深入,走村串户,风餐露宿,行走于这片充满民歌情调的沃土,穿行在那些淳朴、善良、勤劳的乡土民歌手之间。

最原始的采集靠着一笔笔地记、一句句地听、一点点地悟,金矿把一首首散落的民歌如珍珠般串缀起来,用心血和智慧编织成质朴的桂冠,反哺这片他挚爱的土地和人民,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他把研究成果发表在专业报刊上,与专家一起交流;把优秀的民歌带进课堂,培育更多传承人;把优美的歌曲回馈给乡民,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搜集抢救乡土民歌很艰辛。几十年来,风一程雨一程,金矿不知踏破了多少门槛、穿烂了多少双鞋、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其间,他曾开展过4次专题采风,往返总行程上万里。前3次都是骑自行车上门搜集,先后跑遍3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落,遍访数百名乡土民歌手,以记词为主。第4次是沿江苏段运河两岸进行多点采访。他经常头戴草帽,挽着裤脚,出入百姓家中,有人调侃他是收旧货的。他说自己就是收旧货的,只是这旧货是无价的民歌。

金矿表示,保持原貌的抢救和挖掘,才是对老祖宗辛勤劳动的负责,是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他说:“忠实记录、方言鉴别也是一种考证,这样就可分出地产民歌、祖传民歌、二度创作、舶来民歌的界别。”

好多传统的乡土民歌,由于历史久远,渐渐淡化成边缘文化,很多人未必不喜欢地域民歌的艺术风格。“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学会坚守,通过使用当今语言及内容注解,去伪存真,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金矿说。

40年来磨一剑

经过40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金矿搜集整理了300余万字详实的民歌资料,为地域民歌洗净了铅华,还原了南闸民歌质朴的面容。

南闸民歌如出水芙蓉,从盛唐的史册中走来,从京杭大运河两岸船工号子里走来,从农民乡间地头的耕作中走来,从渔民一叶扁舟的撒网捕鱼中走来,以丰厚的水乡情韵为底蕴,形成了委婉、悠慢、抒情的演唱特色和赛歌、对唱等歌唱形式,是我国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助推南闸民歌的脱颖而出,光靠勤奋和热情还不够,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功底。金矿一手收集整理南闸民歌,一手创作民间文学,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凡成绩。

这些年来,他创作了数百篇民歌散文和2000余篇民俗题材的散文,出版了《姐儿香儿》民歌散文集等图书,创作了4部乡土题材长篇小说,一部长篇自传体纪实报告文学《民歌之旅》,一部《民歌女的故事》等,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民歌题材作品系列。作品细腻浓郁的乡土气息,得到众多专家好评。

金矿说:“我想成为赵树理那样的农民作家,为民俗而创作,为民歌而贡献。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搞业余文学创作就是偏向民间文学、乡土文学、民俗文学。南闸民歌搜集是过程,民间文学创作是目标,乡土民俗研究是生活。”

他表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要用手中的笔来讴歌新生活、礼赞新社会、放歌新时代,让这种传统的民间歌谣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出绮丽的光彩。(沈剑峰)

来源: 中国文化报